正所谓“善战者无赫赫之功”,黄克诚在开国大将中名列第三,但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他一生好像没指挥打过什么大仗、立过什么大功。其实不然,黄克诚的战略眼光和军事能力在开国将帅中是一流的,在解放战争中的东北战场上,如果没有黄克诚,东北的局势绝不会进展得如此顺利。
1945年9月17日,正在重庆谈判的毛泽东结束了一天的谈判后回到住处,看到了刘少奇由延安转发过来的一份电报,电报内容是时任新四军第3师师长黄克诚的《关于目前局势和战略方针的建议》。
黄克诚在电报中建议中共中央调精兵10万到东北建立大战略根据地,他是这么说的:
在决战胜利之下,取得联系一片的大战略根据地,有利进行长期斗争。军事具体部署上,我建议:1、东北既能派队伍进去,应尽量多派,至少应有五万人,能去十万人为最好。并派有威望的军队领导人去主持工作,迅速创造总根据地,支援关内斗争……
其实早在抗战胜利之前,远在华中的黄克诚就开始思考胜利后中国国内形势的走势了,他听说苏联红军已出兵我国东北,我军也有少数部队进入东北,而国民党军主力距东北尚远,一时还来不及接管东北。黄克诚认为这正是我们进军东北、开辟与创建东北战略根据地的绝佳时机!
黄克诚
当时中央虽然对出兵东北作了部署,但派的兵力不够多,动作不够快,目前也还没有看到一个全面的部署电。黄克诚马上找到华中局的领导,要求以华中局的名义给中共中央发电,迅速派大部队抢占东北,但上级却不同意,最后黄克诚只好说:“那我就以个人名义发吧!”
刘少奇收到黄克诚的电报后非常重视,马上转给了毛泽东,毛泽东看完电报后大喜,因为当时他也正在考虑进军东北的问题,黄克诚可谓是和他想到一起去了!
9月19日,毛泽东欣然回电,表示“完全同意”。同一天,中共中央向全党发出《目前任务和战略部署》的指示电,明确提出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为了加强东北的领导,中央成立了以彭真为书记的中共中央东北局赴东北工作,并从各解放区抽调10万主力部队和两万干部到东北,还派出20余名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加强对东北的领导,黄克诚的新四军第3师也被选中,进军东北。
在3师即将出发之际,新四军军长陈毅专门接见了3师营以上的干部,他对大家说:“在进军东北这个重大问题上,你们的黄师长早就给中央发了电报,建议要派10万人出关,建立战略根据地。你们别看他眼睛近视,但那副近视眼镜可厉害了,是千里眼,看得远哩!”
陈毅
黄克诚在晚年时也曾回忆说:“中央当时已决定派部队到东北去,但派10万人这样多的部队,还是我首先提出来的。”
3师出发前,黄克诚向部队下了两条命令:一是要带上棉衣棉被,二是要全副武装。部队却对此很不理解,因为大家都听说日本投降后,东北遍地是武器和物资,随便可以拿到,去东北应该轻装前进,不用带武器。甚至有人还抱怨说:“这黄老头子怎么了?尽出怪招,不但带着装备,还要背着棉衣?”
直到3师到达东北后,大家才发现所谓的“东北武器遍地”完全是无稽之谈,官兵们这才明白黄克诚的深谋远虑,对他感到心悦诚服。
3师到东北前,尽管已作了充分的准备,但官兵们单薄的棉衣还是难以抵挡东北的严寒,部队给养十分困难。11月26日,黄克诚给毛泽东发去一封电报,除了报告部队所在的位置外,还强调了部队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其中包括“七无”:无党(组织)、无群众(支持)、无政权、无补食、无经费、无医药、无衣服鞋袜。
最后黄克诚建议:“我军应暂不作战,进行短期休整,恢复体力,并以一部主力去占领中小城市,建立乡村根据地,作长期斗争之准备。”毛泽东很快回电,要黄克诚直接向东北局请示和提出建议,进行商谈。
黄克诚(左)
几天以后,黄克诚又亲自来见林彪,他对林彪说:“我们是疲惫之师,现在无根据地可依托,而敌人是乘轮船进东北的精锐之师,不宜进行大规模作战。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是不可取的。”
一向十分傲气、看不起人的林彪,也不得不为黄克诚很有战略眼光的见解所折服,他采纳了黄克诚的意见。
12月28日,毛泽东又给东北局发来了《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电报指示,要求东北局“让开大路,占领两厢”,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准备在将来转入反攻。毫无疑问,这一指示有着黄克诚的一份功劳。
1946年1月,黄克诚被任命为中共西满分局副书记兼西满军区司令员,他和分局书记李富春一起领导开辟和建设了西满根据地。
1946年3月,苏军开始从东北撤退。此时国民党东北军主力尚集中在沈阳,一时无力去接管其他各大城市。黄克诚认为这是我军夺取城市、发展壮大的良机,他指挥部队抓住了这个机会,一举攻下东北重镇四平。
黄克诚(右三)
蒋介石得知四平失守后,十分恼火,他狂妄地宣称:“4月2日前,一定要克复四平!”
不久以后,国民党军队自沈阳北进,兵分三路攻打四平。此时林彪征求黄克诚的意见,商讨这一仗该怎么打。黄克诚建议择敌三路中较弱的一路,在西面打敌左翼,可以歼灭其一部分有生力量。林彪听取了黄克诚的意见,集中相对优势兵力,很快把陈明仁的第21军第87师歼灭,敌军第一次对四平的分进合击被我军击退。
不久以后,敌人又调集8个军的重兵,气势汹汹地向四平扑来。其中从四平以西进攻的国民党新1军、新6军全是美国帮助训练的精锐部队,曾经参加过远征军入缅甸对日作战,装备好、战斗力强。相比之下,我军在兵力和武器装备上要差得多。
此时中共西满分局已由郑家屯移到白城子,黄克诚并没有参加此次作战,但他看出了形势十分危急,马上给林彪发电报说:
敌人一开始进攻时,打它一下子以挫其锐气,是完全必要的;现在敌人是全力以赴与我决战,而我军暂时又不具备进行决战的条件;因此,应当把四平及其他部分大城市让出来,让敌军进来,我们则到中小城市及广大乡村去建根据地,积蓄力量,在敌人背上沉重包袱走不动的时候,我们再回过头来逐个消灭它,那时我们就主动多了。
我军在前线挖掘工事
电报发出去后,始终不见回音,黄克诚又连续发去几封电报,但林彪仍是既不回电,也不退兵。
原来林彪之所以没有回电,是因为毛泽东一直要求他坚守四平,从4月6日到5月19日,毛泽东先后给林彪发去10多份电报,中心内容是坚守四平、死守四平。
为什么毛泽东会作出这样的决策呢?因为当时周恩来仍在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所以毛泽东希望能用军事手段来配合政治斗争。3月25日,毛泽东就在给林彪的电报中这样写道:
恩来回延三日,本日赴渝。美方因苏美关系,急欲停战,蒋被迫亦不得不停战,故美方专机接周赴渝谈判。判断数日内即可谈妥,派停战小组至东北。望你们准备一切,尤其是不惜牺牲,打一两个好胜仗,以利我谈判与将来……
四平保卫战示意图
但当时中央的意图,黄克诚并不知道,心急如焚的他又在5月12日直接给中央发电,建议我军撤出四平。
虽然中央和毛泽东仍未给黄克诚回电,但他们显然也考虑到了黄克诚的意见。5月19日,毛泽东以军委的名义给林彪发电:
如果你觉得继续死守四平已不可能时,便应主动地放弃四平,以一部在正面迟滞敌人,主力撤至两翼休整,准备由阵地战转变为运动战。
很显然,此时毛泽东已经采纳了黄克诚的建议。不久以后,我军撤出四平。此战共持续了一个月,我军伤亡8000余人,国民党军队则伤亡约1万余人,用林彪的说法是:国民党取得了惨胜。
此战结束后不久,黄克诚激动地质问林彪:“我发了那么多电报建议撤退,你为什么既不回电,也不撤退?”但林彪只是静静地听着,不生气,也不回答。
1959年,有一次毛泽东在请黄克诚吃饭时,又提到了当年保卫四平的情景,他问黄克诚:“难道四平保卫战打错了?”
黄克诚说:“开始敌人向四平推进时,我们打它一下子,以阻敌前进,这并不错。但后来在敌人集结重兵寻我主力决战的情况下,我们就不应该固守四平了。”
毛泽东说:“固守四平,当时是我决定的。”
黄克诚此时才知道当年林彪不回电的原因,但他仍然坚持说:“是你决定的也是错误的。”
毛泽东只好感叹说:“那就让历史和后人去评说吧!”
毛泽东
1947年3月,黄克诚代理中共西满分局书记,全面负责西满的各项工作,他决定从大局出发,把新四军3师交给林彪直接指挥。
当时很多人对黄克诚的这一举动表示不解,有人问他说:“3师本来就属于西满军区,又是你从苏北带出来的部队,为什么拱手交给林彪?”
黄克诚却笑着回答说:“任何一支部队都是党的军队,不是哪个将领的私有军队,现在林总更需要三师!”
从此以后,黄克诚全身心地投入到根据地建设的工作中,正是在他的全力支持下,林彪如虎添翼,叱咤东北战场,迅速打开了局面。
在整个解放战争中,黄克诚不时对东北战场提出高屋建瓴式的建议,对中共中央的战略方针调整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也赢得了中央的高度信任和器重。辽沈战役结束后,毛泽东亲自点将黄克诚任天津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中共天津市委书记,随东北野战军南下入关,接管天津。从此以后,黄克诚又开始了新的征程。
黄老[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