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造“在女子监狱门口猎艳”谣言,造谣男子被拘

你好胡一文 2025-04-13 12:48:37

"女子监狱猎艳"谣言始末:网络造谣者的法律代价与警示

7月15日,一则"男子在XX女子监狱门口蹲守猎艳"的帖文在某社交平台引发热议。发帖人"浪迹天涯"配图称:"每天下班时间都有豪车在女子监狱外等候,专门接刚释放的女犯人,你懂的..."经警方调查,该内容纯属捏造,发帖人王某已被依法处以行政拘留10日处罚。这起看似荒诞的网络谣言事件,背后折射出的却是当前网络空间治理的深层命题——当造谣成本越来越低,我们该如何守护真相的尊严?

一、谣言制造的流水线:一条帖文背后的黑色产业链

警方调查显示,31岁的王某无固定职业,长期混迹于各类网络论坛。据其供述,编造这则谣言的动机很简单:"想吸引眼球涨粉,以后好接广告。"他特意选择"女子监狱"这个敏感地点,搭配"豪车""猎艳"等关键词,深谙流量密码的运作规律。在发布后的短短6小时内,该帖文获得2.3万次转发,相关话题阅读量突破500万,直到网信部门启动应急响应机制才得以控制。

数字传播研究专家李教授分析:"这类谣言往往采用'真实场景+虚构情节'的配方,利用公众对特殊场所的好奇心。女子监狱作为封闭场所,普通民众了解有限,更容易成为谣言靶心。"更值得警惕的是,某些营销号发现流量热点后,不经核实就二次加工传播,形成谣言扩散的"放大器效应"。在此事件中,就有3个自媒体账号因转发不实信息被平台封禁。

二、法律利剑出鞘:从网络诽谤到寻衅滋事的罪与罚

王某被处以行政拘留的法律依据是《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5条"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警方通报明确指出,该谣言导致女子监狱工作秩序受到干扰,多名干警及家属遭到恶意揣测,符合"扰乱公共秩序"的构成要件。

北京律协网络法律专业委员会主任张律师解读:"如果造成更严重后果,比如导致监狱正常探视活动受阻或引发群体事件,可能触犯《刑法》第293条寻衅滋事罪,最高可判5年有期徒刑。"2023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显示,全国法院一年审理网络诽谤案件逾万件,其中387人被追究刑事责任,显示出司法机关对网络乱象的零容忍态度。

三、被谣言刺伤的人们:看不见的精神创伤

女子监狱政委周女士在接受采访时难掩愤怒:"我们的干警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现在却要承受'拉皮条'这样的污名化指责。"更令人痛心的是,部分刑满释放人员家属反映,谣言传播后求职时遭遇更多歧视。一位刚出狱的李姓女子哽咽道:"本想重新开始,现在邻居们看我的眼神都不对了。"

中国政法大学犯罪心理学马教授指出:"监狱谣言的社会危害具有涟漪效应。它不仅损害司法行政机关公信力,更会给本已处于弱势地位的刑释人员造成二次伤害。"研究显示,超过60%的刑释人员回归社会后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社会偏见,而此类谣言无疑加剧了这种困境。

四、清朗空间的共建之道:从技术治理到全民素养

该事件发生后,网信部门迅速启动"清朗·打击网络谣言"专项行动,要求平台完善"谣言库"比对功能。某社交平台公布的数据显示,其新上线的AI识别系统能在0.3秒内标记98%的疑似谣言内容。但技术手段始终存在滞后性,本案中谣言的快速传播恰恰暴露了"先传播后审核"机制的局限性。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认为:"根治网络谣言需要建立'三位一体'的防御体系:平台完善算法风控,媒体强化事实核查,用户提升媒介素养。"他特别强调网民"四不"原则:不轻信可疑信源、不传播未经证实消息、不恶意揣测、不参与网络暴力。目前全国已有2.6万家网站平台入驻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形成覆盖亿级用户的辟谣网络。

从"女子监狱猎艳"到"某明星偷税数亿",近年来每起重大谣言事件都在重复同样的教训:网络不是法外之地,键盘不是伤人之刃。王某被拘案犹如一面镜子,照见某些人为流量不择手段的丑陋,也映现出法治社会维护真相的决心。当我们每个人都能对未经证实的信息多一分警惕,少一次转发,就是在为清朗网络空间添砖加瓦。毕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比传播速度更重要的,是思想的深度与责任的重量。

0 阅读:4

你好胡一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