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苻坚的名字,很多人觉得十分陌生,稍有历史常识的人对他的印象也仅局限于淝水之战的负面形象。
公元383年,苻坚率领数十万大军,自长安发兵,大军旗鼓相望,前后千里,号称投鞭断流,但结果被东晋名相谢安的区区七万北府军打败。
前秦军队被杀、溺死、逃跑者不计其数,主力几乎全军覆没,投鞭断流的豪迈景象成了风声鹤唳的讽刺画面,而苻坚本人彻底成为后世眼中无能的枭雄。
但如果多读一些有关十六国时期的材料会发现,苻坚并非人们印象中那般不堪,相反,还是一名非常有作为的君主。
虽然苻坚是氐族少数民族出身,但深谙治国之道,淝水之战前的前秦,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甚至强于东晋。
毫不夸张的说,如果给十六国时期的君主排名,苻坚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
在军事方面,他是继曹操之后第二位完成统一北方的雄主,其历史地位和能力也是最接近曹操的人物。
这两位相隔近二百年的枭雄在追求统一天下的道路上前赴后继。
他们征伐四方,改革内政,统一北方,距离最后的胜利仅一步之遥,距离历史上那些赫赫有名的开国帝王仅一肩之隔,最终却因为各自的原因,在关键时刻失足,倒在南征的征途中,江山从此梦碎。
不过不同的是,赤壁之战虽然曹操战败,但樯橹灰飞烟灭间倒凸显其骄傲下的悲壮和惋惜。
而且在赤壁之后,曹操依然牢牢掌控北方政权,并在之后的数年里平西凉、定汉中,直至称魏王,加九锡,为曹丕代汉铺平道路。
而苻坚在淝水之战的表现却被后世批评甚至戏谑为急功近利的无能之辈。
此战后,苻坚领导下的前秦政权迅速崩溃,苻坚本人被部下羌族将领姚苌杀死,北方再次回到四分五裂的局面。
那么同样的经历,为什么会造成不同的结局,看似相同的表象,却有着不同的本质,苻坚的两大执政致命缺陷为其最终的悲剧埋下伏笔。
多民族融合式的乌托邦理想——苻坚政权的脆弱根基关羽苻坚崛起的原因以及最后失败的结局,还要从他的个人成长经历说起。
公元338年,苻坚出生于冀州(今河北)邺城,其祖先世代为氐族首领。
苻坚出生时正值乱世,距离永嘉之乱、西晋灭亡已过去二十多年,中原地区征战不休,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各胡人部族建立大小数十个政权,史称十六国时代,也被称为五胡乱华。
在众多胡人部族中,氐族是一个很特殊的存在,其祖先发源于川西高原,是地道的农耕民族,受汉人儒家文化影响较多。
相较于匈奴、鲜卑等北方游牧民族,氐族是汉化程度最高的民族。
后来随着时间的变迁,一部分氐族人北上至关中生活,苻坚的祖先就在其中。
330年,后赵君主石虎进攻关中时,苻坚的祖父苻洪率族归服,苻氏迁徙到冀州。
苻坚小的时候学习非常刻苦,潜心研读经史典籍,对汉家文化要义有很深的见解。
同时苻坚经历了石虎、冉闵之乱,看到各民族之间的矛盾日趋严重,所以年轻时就定下“混六合为一家,视夷狄为赤子”的决心,即建立一个超越民族界限的帝国。
其实,苻坚并不是最早提出民族融合思想之人,最先实践这一想法的是匈奴首领,拉开五胡乱华序幕的赵汉政权领袖刘渊,只可惜刘渊缺乏成熟的政治机制,最终失败了。
随后,羯族领袖石勒取代赵汉,建立后赵政权。
后赵采取的是胡汉分治、胡人优先的激进措施,结果导致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最终后赵政权被后赵汉人大将冉闵推翻。
所以探索出一条真正适应纷繁复杂的民族局势的道路一直是苻坚思考的问题。
357年,苻坚发动政变杀死前秦皇帝苻生,自立为大秦天王,此后终其一生,苻坚都在实践着自己的信念。
为此,苻坚除了在政变上位时杀尽自己的对手,此后数十年里都在奉行宽容、仁慈的政治手段,即便是被他征服的敌人、政治对手。
苻坚继位后,一改往昔胡人政权君主杀伐暴虐的风格,确立“黎元应抚,夷狄应和”的基本国策和民族平等的价值观。
同时苻坚实施全面汉化策略,提拔大量汉人士人参与朝政,著名的宰相王猛就是在这期间加入到苻坚的阵营中。
除了民族和解,苻坚大力恢复经济,劝勉农桑,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短短几年时间里前秦社会大治,呈现出一片安定清平、家给人足的新气象。
随着前秦实力蒸蒸日上,苻坚从370年开启征服的脚步。
他陆续消灭前燕、前仇池国、前凉、代国,征讨西域,结束北方长期分裂的局面,成功统一北方全境。
可以说,在淝水之战前,苻坚的“民族大同”理念得到了成功的实践,此时的苻坚踌躇满志,准备南下荡平东晋,统一全国。
在苻坚看来,自己要比肩的是秦始皇、汉高祖、汉光武帝一类的千古一帝,曹操、刘渊不过尔尔。但事实真的如苻坚想象的那般顺利吗?
前文说过,苻坚大力推行汉化政策,实施民族和解。
面对北方各族之间的混战,苻坚希望用自己的仁政建立一个超越民族隔阂和局限的帝国,因此苻坚每次灭掉一个北方政权,从来不斩尽杀绝。
相反,还重用这些之前被自己击败的敌人,使他们在自己手下掌握大权。
公元376年,有人向苻坚提议消灭凉州地区的胡人武装集团,但被“不能构成中原之国的大患”为由拒绝。
如果说前凉只是西陲边患,癣疥之疾。那么慕容鲜卑建立的前燕则是心腹大患。
在苻坚灭前燕前,前燕占据关东大部分土地,与拥有关中的前秦形成东西对立之势,前燕宗室大将慕容垂投降苻坚后,苻坚才得以利用前燕朝廷昏聩,将其吞并。
在这之后,几乎所有被俘虏的慕容宗室成员都得到重用,掌握较大的军政权力,除了鲜卑氏,羌族的姚苌、姚兴,东晋降将朱序都是如此。
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皆为杰出人才,但都不甘为前秦卖命,有一些少数民族将领已表明不愿为其效力,而苻坚也未采取任何制裁措施,这都为日后的悲剧埋下祸根。
在苻坚看来,自己的这一系列措施都是政治正确,殊不知自己的权力仍然是建立在军事征服基础上。
这一点与后赵政权无本质区别,除了一厢情愿和和稀泥式的融合,没有实质性的进展,这与他的后辈满清政权相比,手腕稚嫩太多。
所以,当时的前秦看似强大,但内部极为分散,当政权运行平稳的时候,这种情况不会看出什么问题。
但前秦一旦在战争中失败,就会迎来兵败如山倒的下场,所以前秦没有任何输的余地。
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苻坚一心要讨伐东晋,宰相王猛对前秦内部的矛盾看得非常深刻。
他严肃的指出国内的鲜卑、羌虏才是隐藏的主要矛盾,直到375年王猛临终前都在告诫苻坚不要轻举妄动。
相比一盘散沙的前秦,东晋看似柔弱,但如果前秦南下,江左的世家大族出于排斥胡人和自保的目的,一定会团结一致对外,当年挟天子令诸侯的曹操自诩为汉家正统尚战败于赤壁,更别提苻坚了。
除了王猛,苻坚的弟弟苻融、尚书原绍、太子苻宏,以及一批苻氏亲贵皆反对伐晋。
但苻坚仍然不肯放弃出兵东晋的计划,少数支持苻坚出兵的只有日后背叛他的前燕降将慕容垂。
而淝水之战的大败也给苻坚带来灾难性后果,正如王猛所预言,先前被统一的鲜卑、羌等部族纷纷举兵反叛。
先是慕容垂逃回前燕故地复国称王,慕容宗族子弟纷纷跃马披甲,羌族的姚苌等人也开始蠢蠢欲动,前秦政权瞬间四分五裂,苻坚本人也被姚苌缢死。
而随着苻坚的身死也标志其社会改革的失败,苻坚开出的药方更治不了当时社会的病。
弱根强枝,氐族集团失去权力使苻坚政权彻底坍塌除了过度宽容的政策,苻坚另一个问题是将氐族十五万户口移民诸镇,同时将鲜卑、羌族等异族填补关中。
对于这项举措,史学界没有统一定论,目前比较多的有两种说法。
第一是军事殖民说,通过将氐族人口迁徙各地是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和镇抚少数民族,毕竟自西汉以来,就有将宗室诸侯王分封至各地的传统。
第二是经济发展说,分封氐族可以使北方各地短时间内恢复生机,有利于各民族的和平交流。
但不管是哪一种说法,最后都致使氐人在关中的势力大大减少,直接导致淝水之战后,鲜卑、羌人肆虐关中。
而被远迁的氐族受困于信息壁垒不知关陇等地的变故,有了解情况的,虽然率军勤王,但都被阻挡,无法进入关中,苻坚只能被围困于长安。
可以说,苻坚迁徙民众的出发点也许是好的,也是民族融合政策的实践,但他却错误的估计了北方的政治形势,这样的做法无异于给敌人递刀子。
当他得知前燕贵族慕容垂背信弃义后,特地把慕容暐叫到面前大骂其人面兽心,忘恩负义。
但即便如此,苻坚对鲜卑人仍不忍心诛杀,在安抚慕容暐等人后,依旧待他们如初,直到慕容暐等人秘密招集族人准备发动政变突袭苻坚,消息泄露后,苻坚才下决心将其诛灭。
385年,苻坚被羌族大将姚苌绞杀,一代枭雄至此陨落。
苻坚的“妇人之仁”被历代统治者抨击,视为教训,但苻坚一生仁义宽厚,被百姓爱戴。
淝水战败后,苻坚到淮北时十分饥饿,有平民主动送给苻坚饭菜,苻坚给予赏赐,然而被该平民拒绝,在他被杀后,后秦的将士也为其感到哀恸。
综上,苻坚想建立一个超越民族的政权,但其实力根基却是本民族的的军事力量,苻坚想单纯依靠仁政去消弭民族之间的差距,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一千多年后,满清入主中原,取代明朝成为华夏新的主人,完美的避开了前人苻坚的教训,以满洲权贵组成的八旗制度始终是满清政权的根基所在。
这一强有力的政治制度使满洲集团统治中原近三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