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际视线聚焦俄乌冲突与东亚博弈时,中东大地正上演着更为惨烈的悲剧。叙利亚拉塔基亚省街头,上千具平民遗体横陈,妇女被当众羞辱处决,黑市上女性标价不足百元——这场被国际社会选择性忽视的屠杀,撕开了后战争时代叙利亚深层的教派伤口与人性崩坏。
在拉塔基亚省的阿拉维派聚居区,临时政府军队以“搜查前政权余党”为名展开血腥清洗。武装分子破门入户,将睡梦中的居民拖至街头,通过身份证件辨别教派身份后当场射杀。幸存者回忆,检查站的枪声昼夜不息,动作稍慢的平民即刻丧命,甚至有妇女被强迫脱衣游街后遭集体处决。
临时政府将暴行归咎于“士兵个人行为”,但目击者指证,屠杀呈现高度组织化特征。居民区断水断电、教堂遭焚毁、百年圣殿被列为拆除目标,阿拉维派的生存空间被系统性挤压。这场针对少数教派的清算,折射出政权更迭后权力结构的彻底洗牌。
阿拉维派曾是叙利亚的统治核心,自1970年阿萨德家族掌权以来,长期把控军政要职,享受特权保障。但随着阿萨德政权倒台,新政府将阿拉维派贴上“前政权余孽”标签,开启全面清算。曾经的权力象征——圣殿壁画、宗教典籍成为销毁对象,信徒抗议遭遇实弹镇压,连七旬长老也未能幸免于暴力。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主导清洗的“海岸盾牌旅”指挥官苏海尔·哈桑,本身出自阿拉维派军官阶层。这场同族相残的悲剧,暴露出内战背景下信仰忠诚与生存本能间的残酷抉择。
面对叙利亚惨剧,国际社会的反应陷入程式化空洞。联合国声明“深切关注”却无实质行动,俄罗斯一边呼吁克制一边向新政权出售坦克,欧盟人道援助资金被曝光用于购买攻击型无人机。地区大国各怀心思:土耳其以“安全区”之名扩张势力,以色列借机强化戈兰高地军事存在,伊朗通过代理民兵渗透政局。
更令人窒息的,是战争经济催生的黑色产业链。叙利亚黑市上,女性被明码标价贩卖,地下拍卖会实行“会员制”竞拍,连儿童游戏也模仿暴力搜查场景。朱拉尼政权默许武装集团经营人口贸易以换取忠诚,前政权残余势力则将掳掠女性作为战利品,人性底线在生存博弈中彻底失守。
当下叙利亚的教派仇恨已深入社会肌理。学校教材抹除阿拉维派历史,社交媒体充斥“尸体羞辱”视频,连孩童在废墟间的游戏都复刻暴力审讯场景。联合国安理会为事件定性争吵不休之际,新政权将阿拉维聚居区划为军事禁区,周边国家军队异动频频,预示新一轮冲突可能随时爆发。
一名流亡诗人写道:“我们的血渗进土壤,长出带刺的仇恨。”这场屠杀不仅是权力更迭的副产品,更是十四年内战培育出的畸形果实。当世界把叙利亚悲剧当作地缘政治的注脚,废墟中滋长的仇恨种子,终将在某个时刻破土而出,将整个地区拖入更深的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