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3月的一个晚上,看着幽暗的夜空,冰心辗转反侧,想到了一位故人。人到晚年,往往会变得多愁善感,当时的冰心已经九十岁高龄,每当想到以前的一些事,她总会感慨万分。
冰心打开了书桌上的台灯,利用深夜的宁静,给远在台湾的故友写了一封信。“仲能贤弟见信如晤,遥想当年同舟共赴美利坚已有六十余年,今台湾已经开放大陆探亲,贤弟何不返回故土,一览祖国之变迁......”
冰心信中的“仲能”正是被称为“东方隆美尔”的孙立人。收到冰心的来信后,孙立人激动万分,随即回了一封信:“人生无常,真不可把玩也......立人两三年来,身体状况大不如前,步履迟缓,有时脑内空空......何时能一造访,畅话平昔,殆未可必然,亦终期所愿之得偿也......”
不难看出,曾经叱咤战场的孙立人,晚年也倍感辛酸和无奈,从他给冰心的回信中可以看出,他很想在有生之年返回大陆看看,只可惜受限于身体状况,这一愿望未能实现。
结缘于美利坚1900年,孙立人出生于安徽省庐江县的一个书香门第,五岁时母亲方氏不幸病逝,后随父亲孙熙泽四处奔波。
由于自己也是个读书人,所以孙熙泽十分重视对孙立人的教育,孙立人从小就在新式学堂学习。
最开始,孙立人觉得中国基础设施落后,于是励志成为一名建筑工程师,只是后来阴差阳错的走上的军事道路,成为了一名运筹帷幄的将军。
在父亲的教育下,孙立人的成绩名列前茅,1913年时,清华大学面向社会招生,在父亲的鼓励下,孙立人参加了清华大学的入学考试。参加入学考试的共有一千多人,孙立人的成绩排名第一。
完成了四年的中学课程之后,孙立人成为了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的一名新生。进入清华大学之后,同学们发现,孙立人与传统的学霸不同,他不仅成绩优异,还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类活动,尤其是在运动方面,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
1921年,孙立人还成为了中国国家男子篮球队的一员,并参加了第五届远东运动会,带领中国篮球队荣获冠军。
由于在学校表现出色,孙立人还获得了庚子赔款公费赴美留学的资格。1923年8月17日,孙立人登上了驶往美国的“约克逊”号邮轮,当时一同登上这艘邮轮的还有梁实秋、吴文藻、许地山等人,当然,冰心也位列其中。
在“约克逊”号的餐厅里,一群中国学生围坐在一起畅谈理想,这是孙立人与冰心第一次相识,当时的孙立人英姿飒爽,举止文雅,给冰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孙立人到了美国后,在印第安纳州普渡大学的土木工程系就读,而冰心则进入了威尔斯利大学钻研英国文学,两人虽说不在一个学校,但始终保持着书信来往。
后来吴文藻与冰心确定了恋人关系,而吴文藻与孙立人是同学,所以三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1925年,孙立人从普渡大学毕业,并在美国的一家桥梁公司担任工程师。四个月的工作让孙立人看清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由于当时国内正处于军阀混战的局面,孙立人决定转学军事,于是成为了弗吉尼亚军事学院的学员,与美国著名政治家马歇尔成为了校友。
在弗吉尼亚军事学院学习期间,孙立人游历欧洲,多次到英、德、法、意等国交流学习,这段经历让他对现代军事理论有了充分的了解。
1928年,孙立人学成归国,由于出色的军事理论水平,孙立人刚一回国便收到了宋子文抛来的橄榄枝,成为了财政部下辖税警总团第二支队的上校司令。
很多人以为,税警总团并不是一支正规部队,事实上,这是宋子文培养的一支个人武装,名义上是以查缉偷税漏税为职责,但所用装备全部为欧美进口,其战斗力不亚于蒋介石的正规军。
于此同时,冰心和吴文藻也回到了中国,由于精通英文,冰心翻译了大量的进步文学作品,极大推动了中国文学事业的发展。
孙立人时常给二人写信,故友之间经常相互鼓励。作为一名军人,孙立人面临的处境要比两位文人严峻的多。1932年,日本挑起了“一二八事件”,国民政府与日本签订了卖国的《淞沪停战协定》。
孙立人向税警总团的同僚们感慨道:“我们不仅要打击走私者,还要成为一支保卫国家的部队。”
在税警总团期间,孙立人在这支部队普及了美式训练法,在他的训练下,税警总团的战斗力甚至超过了正规军。
1934年,国民党军在南昌举行了一次射击比赛,参加比赛的共有48个团级单位,其中税警总团第4团的总成绩排名第一。全军选出的前十射手中,税警总团占据了七个。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孙立人率领税警总团奔赴淞沪前线与日军浴血奋战。两周的时间里,孙立人以寡击众,成功打退了敌人七次进攻。
为了掩护第36军,税警总团几乎全军覆没,孙立人全身负伤13处,好在头部有钢盔保护,弹片没有伤及要害。
淞沪战场的英勇表现让孙立人得到了蒋介石的信任,蒋介石亲自下令,将其送到香港养伤。伤愈之后,蒋介石将其任命为新编第38师,赴滇缅与英军协同作战。
当时冰心和吴文藻也跟随国民政府转移到了重庆,夫妻二人对国民政府的有些做派十分不满,于是拒绝的宋美龄安排的职务,前往了乡下深居。
每当孙立人回到重庆述职,他总会到冰心夫妇的住处,与他们叙叙旧。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蒋介石偏爱于自己麾下的黄埔系,而孙立人既不属于地方军阀,也不属于黄埔系,有些人嫉妒他的才能,在蒋介石的耳边诋毁孙立人。
冰心将这些事告诉孙立人时,孙立人表现的很淡然,他说:“我是个军人,军人的职责就是打好仗,我不关心政治上的事。”
令孙立人没想到的是,由于自己对国民党内部持有的态度过于乐观,导致他在官场上吃了大亏。
坐上了国军的“冷板凳”众所周知,孙立人军事才能出众,但后来并没有得到蒋介石的重用,这主要是因为他对蒋介石的性格没有充分的了解。
蒋介石并不是一个有格局的领导者,蒋介石用人有一个标准,你可以无能,但不能不听话,你若是不听话,哪怕是天才,也得不到重用。而孙立人正是在滇缅战场上犯了蒋氏大忌。
1942年4月,日军第33师团决定夺取仁安羌油田,企图歼灭西线的英军主力。由于日军行动迅速,7000名英军被日军围困。
仁安羌战役开始之前,蒋介石曾飞抵曼德勒视察入缅部队,并任命孙立人为曼德勒卫戍司令。
蒋介石想把新38军当做预备队来使用,所以临走前叮嘱孙立人:“没有我的命令,部队不得离开曼德勒半步。”
后来日军第33师团下辖的两个联队截断了英军的退路,虽说没有能力将7000英军吃掉,但已经严重拖缓了其撤退速度,只要日军主力赶到,英军将死无葬身之地。
从军事角度讲,日军只有两千多人,如果新38师派遣一支部队从侧翼杀出,必能在日军主力赶到前全歼这批先头部队。
后来的事也正如孙立人预料到的那样,新38师只派出了下辖的113团一千多人,便把日军的两个联队打的丢盔卸甲,113团只伤亡了500多人,为被困英军打开了北上的通道。
无论从哪个角度讲,仁安羌战役都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漂亮仗,并且新38师的主力一直都在曼德勒,也不算违反蒋介石的命令。但蒋介石并不这么认为,他认为孙立人调动部队与英军协同作战,应该提前向自己请示。
众所周知,战机稍纵即逝,当时的情况根本来不及请示,等蒋介石做出决策,日军第33师团的主力早已赶到。但蒋介石并不考虑实际情况,依然对此事耿耿于怀。
由于英军的不作为,第一次滇缅作战以失败而告终,于是蒋介石命令十万远征军经密zhi那、片马撤回中国。
在撤退的问题上,孙立人与远征军副司令杜聿明产生的分歧,杜聿明要求新38师跟随自己指挥的第5军穿越野人山回国。
孙立人认为,野人山地处热带雨林,林中沼泽、瘴气、野兽频繁出现,地势复杂,补给困难,穿越野人山基本相当于自杀。
争执不下的情况下,孙立人一气之下带领新38师朝着印度的方向前进,孙立人和杜聿明之间的恩怨由此开始。后来发生的事也证明,孙立人的决策才是正确的。
杜聿明的第5军共1.8万人,其中有1.5万人殒命野人山,耗时114天才回到了中国。而孙立人的新38师,只用了半个月便抵达了印度,部队后来整编为了新1军,在后来的反攻中,孙立人再次展现出了出色的军事天赋,战绩辉煌。
但是,由于在战场上违抗蒋介石的命令,孙立人彻底被蒋介石写进了黑名单。杜聿明虽说让部队损兵折将,但坚决执行了蒋介石的命令,从此之后也成为了蒋介石的红人。
解放战争爆发后,孙立人与杜聿明这对老冤家再次碰头。孙立人再次成为了杜聿明的下属,两人都前往了东北与我军作战。
杜聿明拉拢在东北的黄埔系鼓励排挤孙立人,最终两人的关系不可调和,蒋介石当然选择了与自己更亲近的黄埔系。
没有实现的愿望解放战争结束后,孙立人跟随蒋介石前往了台湾,由于在1948年蒋介石在美国大选时站错了队,花费了大量资金支持了杜威,所以杜鲁门在大选中获胜后疏远了国民党。
当时粟裕的华野部队在海峡对岸蓄势待发,蒋介石产生了极大的不安感。
为了重新拉近与美国的关系,他决定起用一批曾在美国留学的人,由于孙立人之前在滇缅战场表现出色,多次获得美英等国颁发的勋章,所以孙立人的仕途之路再次迎来了春天,先后被任命为台湾防卫司令、“总统府”参军长。
其实蒋介石一直把孙立人当成是拉近与美国关系的工具,之前的那些恩恩怨怨并没有抹除。1955年,局势有所缓和,孙立人也就失去了利用价值。
于是蒋介石与毛人凤一手炮制了“密谋犯上”的罪名,诬陷孙立人要进行兵谏,篡夺领导权。之后的33年里,孙立人一直被蒋氏父子软禁,直到蒋经国去世,他才恢复自由。
由于孙立人一生光明磊落,在国民党腐败的官场里出淤泥而不染,恢复自由的孙立人一贫如洗,已经88岁高龄,甚至沦落到了养殖玫瑰花勉强度日。曾经在战场上横扫千军,晚年却成为了街头卖花的商贩,结局实在是令人唏嘘。
收到故友冰心的来信后几个月,孙立人便在台湾病逝,临终前他留下遗言:“望能归葬广州马头岗,新一军印缅抗日阵亡将士公墓,与自己当年的将士们同眠。”但是,由于种种方面的原因,孙立人的愿望至今没有实现。
后来台湾当局虽说为孙立人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但他的棺椁始终没有入土为安,因为他曾告诉晚辈:“不葬大陆,椁不入土。”
结语虽说孙立人曾率领部队在东北战场与我军对抗,但我们不能否定他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从滇缅战场的表现来看,他无愧于“东方隆美尔”这个称号。
孙立人的人生有几分凄凉色彩,他是国民党斗争的牺牲品,如此军事人才没有被蒋介石重用,对于人民来说,或许是一件幸运的事。只希望海峡两岸能够早日统一,完成孙将军最后的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