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人受寒用桂枝汤、虚人受寒用建中汤,牢记这2个用药思路!

张张科普 2025-02-09 04:42:42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寒冷的冬天,感冒发烧、手脚冰凉、畏寒怕冷的人比比皆是。面对受寒,老百姓常常问:“是不是喝点姜汤就好了?”寒邪入体,不是简单一碗姜汤就能解决的!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受寒也分体质,实人受寒,桂枝汤是首选;虚人受寒,建中汤更适合。如果用错了,轻则病情不见好转,重则加重病情。今天,就来好好讲讲这两个经典方剂的奥妙,让你用药不再盲目!

桂枝汤和小建中汤,都是出自中医经典《伤寒论》,两者看似相似,实则适应人群大不同。

桂枝汤,针对的是实寒,适合那些阳气充足的人受寒后出现怕冷、发热、头痛等症状;而小建中汤,则是针对虚寒,适用于身体素质较弱的人,特别是脾胃虚寒、容易疲倦、四肢乏力的人。

很多人都知道桂枝汤,但对小建中汤却知之甚少。如何判断自己属于哪种情况?用错药会有什么后果?别急,我们一个个来讲清楚!

桂枝汤,温通阳气,解肌发表

桂枝汤由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五味药组成,方子看似简单,却是中医界的“扛把子”之一。桂枝,性辛温,能温通经络,祛寒解表;白芍,养血柔肝,能缓解肌肉紧张;甘草,调和诸药,缓急止痛;生姜,温胃散寒;大枣,补中益气,增强整体药效。

这些药合在一起,既能驱寒,又能调和营卫,让身体恢复正常的阴阳平衡。

桂枝汤最常用于“外感风寒”,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受凉感冒。这种感冒的特点是:怕冷、发热、头疼、鼻塞、流清涕、脉浮缓,同时身体并不虚弱。这样的人,喝一剂桂枝汤,往往一身微汗,寒邪随汗而出,病情立刻减轻。

案例分享:我曾遇到一个40岁的男性患者,身材壮实,阳气旺盛。冬天晨跑后出了一身大汗,没及时换衣服,结果受寒感冒。症状是怕冷、头痛、鼻塞、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这就是典型的“实寒”感冒,给他用了桂枝汤,一剂下去,微微出汗,第二天症状大减,三天后完全康复。

很多人以为,感冒发烧就是“热”,其实不然。桂枝汤适用于那种“寒包火”的情况,表寒不解,身体内部郁热,导致发热。如果误用清热解毒的药物,反而会让病情拖延,加重不适。

小建中汤,温中补虚,增强体质

桂枝汤适合“实寒”,那“虚寒”怎么办?这就要用到小建中汤了。

小建中汤的核心是桂枝汤加倍的白芍,再加上一味饴糖(即麦芽糖),这味糖并不是普通的甜味剂,而是滋补脾胃、温中散寒的关键。

整方的作用是温补脾胃、缓急止痛,特别适合脾胃虚寒、容易疲劳、怕冷的人。

小建中汤的适应症有三个特点:

虚寒体质: 这些人平时手脚冰凉,稍微受点风寒就容易感冒,平时胃口也不好,吃点凉的就拉肚子。

容易疲倦: 这种人即使睡足8小时,依然觉得累,稍微活动一下就想休息。

容易腹痛: 典型的“寒性胃痛”,遇冷加重,喝点热水或者按揉肚子会舒服一些。

案例分享:有一次,我接诊了一位35岁的女性患者,长期胃痛,尤其是晚上和天气变冷时更严重。她平时手脚冰凉,容易疲劳,舌淡苔白,脉沉细。

这就是典型的“脾胃虚寒”导致的慢性胃痛,给她用了小建中汤,服用一周后,胃痛明显缓解,体质也逐渐改善。

为什么小建中汤适合这类人? 因为它不仅温中散寒,还能补养气血,增强身体抵抗力。现代研究发现,饴糖富含葡萄糖,能直接为身体提供能量,同时还能促进胃肠道蠕动,改善消化功能。

用错方子,后果严重!

很多人不懂中医,听说桂枝汤治感冒,就随便用,结果越吃越虚。如果一个脾胃虚弱的人误用桂枝汤,可能会导致身体更虚,甚至出现腹泻、乏力等症状。

一个阳气充足但受寒的人,如果吃了小建中汤,可能会让寒邪郁结,导致病情加重。

这就好比:桂枝汤是“驱寒战士”,适合战斗力强的人打胜仗;小建中汤是“后勤补给”,适合体弱者增强体质。战士需要武器,病人需要补养,二者不可混淆!

如何判断自己该用哪个方子?

如果受寒后怕冷、无汗、发热、头痛,舌苔薄白,这时用桂枝汤。

如果平时就手脚冰凉、容易疲倦、脾胃虚弱,受寒后更虚,这时用小建中汤。

如果不确定,最好找专业中医辨证,不要盲目用药!

健康建议:

寒冷天气,注意保暖,尤其是颈部、腰腹部,不要贪凉。

体质虚弱者,平时可以食疗,比如红枣桂圆茶、山药粥,增强体质。

感冒早期,不要急着吃退烧药,观察症状,合理用中药,避免加重病情。

脾胃虚寒者,少吃生冷食物,避免损伤阳气。

定期艾灸关元穴、足三里穴,温补阳气,减少寒邪入侵的机会。

参考文献:

《伤寒论》——张仲景

《本草纲目》——李时珍

《中医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临床中药学》——北京中医药大学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