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广州洛溪大桥上演了一幕令人瞠目的场景:大批电动自行车主为躲避交警执法,合力推开桥面隔离石墩逃离现场。这一事件迅速引发舆论热议,看似荒诞的"石墩逃离"背后,折射出城市交通治理中的多重矛盾。

图片来源于南方都市报
一问:为何车主宁冒风险也不愿接受执法?事件中,车主们选择推开石墩、逆向行驶等危险方式逃避处罚,暴露出执法威慑力与民生需求之间的错位。电动自行车作为广州数百万市民的"最后一公里"出行工具,承载着通勤、谋生等刚性需求。当罚款金额与日均收入形成倒挂时,"铤而走险"便成为经济理性下的无奈选择。执法若缺乏对群体生存现状的考量,可能催生更危险的次生问题。

图片来源于南方都市报
二问:隔离石墩为何沦为"形式主义治理"的象征?洛溪大桥设置的隔离石墩本为规范交通秩序,却被轻易推开,暴露设施设计的缺陷。这种"以物代管"的治理思维,本质上是对复杂交通问题的简单化处理。当物理隔离未能匹配动态管理,反而成为安全隐患时,管理者需要反思:城市治理究竟是追求表面秩序,还是构建可持续的系统方案?
三问:非机动车路权之争何时能破局?事件背后是长期存在的路权分配矛盾。广州机动车道占比超70%,而电动自行车专用道不足10%。在洛溪大桥这类交通要道,洛溪大桥的非机动车道电动车流比较密集,尽管下桥位置竖立了“限速5km/h”“下车推行”等交通指示牌。当合法通行空间严重不足时,违规行驶某种程度上成为"被迫选择"。城市交通规划是否应该重新审视"效率优先"原则,为弱势路权群体留出生存空间?
四问:运动式执法能否根治顽疾?此次事件发生在广州开展电动自行车专项整治期间。突击检查虽能短期见效,但往往陷入"整治-反弹-再整治"的循环。数据显示,2023年广州电动自行车违法查处量同比激增40%,但交通事故率未显著下降。这提示我们:依赖罚单的末端治理,不如从源头优化交通组织、完善基础设施。
五问:城市治理如何平衡刚性与温度?"推开石墩"的集体行为,本质是市民对治理方式的消极抵抗。当执法者与被执法者陷入"猫鼠游戏",消耗的不仅是行政资源,更是社会信任。杭州等城市通过"首违免罚""错峰出行"等柔性措施,在保障秩序的同时缓解对立情绪,或可为广州提供启示——治理现代化需要刚柔并济的智慧。
洛溪桥上的石墩,恰似城市治理困境的隐喻:它既是被推开的障碍物,也是亟待打破的思维定式。破解电动自行车治理难题,需要跳出"堵与罚"的单一逻辑,在路权分配、设施建设、执法方式等维度进行系统性重构。唯有将市民需求真正纳入治理方程式,才能实现秩序与民生的最大公约数。这座跨越珠江的大桥,或许正等待着一次城市治理理念的"过江"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