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在网上看到《第五届海峡两岸中山论坛将于9月7日开幕》的新闻,勾起我对2011年春天宝岛台湾之行绵绵不尽的回忆。光阴似箭,一晃又是10余年,不知今日的台湾又有了哪些新的变化?祈愿宝岛早日回归祖国母亲怀抱!现将当时撰写的游记发表在此,供各位朋友共享。
博物院全貌。图片来自网络。
3月14日一大早,我们一行从桃园中坜市桃企大酒店出发,正式开始我们的环岛旅游。台北故宫博物院是此次旅游第一站。
在豪华宽敞的旅游大巴上,陈导兴致勃勃介绍了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基本概况。特别是对镇馆三宝之一——翠玉白菜的重点推介,引起了我们对博物馆珍藏一睹为快的浓厚兴趣。
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我们来到了台北市士林区外双溪的阳明山脚下,即至善路2段221号,这里便是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的台北故宫博物院所在地。博物院背山面溪,气势宏伟,占地面积1200亩,1965年11月落成。从外观上看,台北故宫与北京故宫截然不同,但是整座建筑的设计理念显然秉承了中国宫廷式的建筑风格,碧瓦黄墙,雕栏玉砌,在青山掩映下,显得典雅而壮丽。
主体建筑分为四层,正院呈梅花形,第一层是办公室、图书馆、演讲厅;第二层是展览书画、铜器、瓷器、侯家庄墓园模型及墓中出土文物;第三层陈列书画、玉器、法器、雕刻及图书、文献、碑帖、织绣等;第四层为各种专题特展。在第三层后面建有一座26米长的走廊直通山腹的山洞,山洞离地面50米,内有拱形洞三座,每座长180米,高、宽均为3.6米,分隔成许多小库房,中间为通道,分类收藏着各种文物。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包括清代北京故宫、沈阳故宫和原热河行宫等处旧藏之精华,以及海内外各界人士捐赠的文物精品,共约65万件,分为书法、古画、碑帖、铜器、玉器、陶瓷、文房用具、雕漆、珐琅器、雕刻、杂项、刺绣及缂丝、图书、文献等14类。博物院经常维持有5000件左右的书画、文物展出,并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各种特展。由于受展厅面积所限,通常每3个月更换一次展品,即便这样,要把这里所藏60余万件稀世文物逐个儿在世人面前亮个相,至少需要30年时间。
博物馆入口处,有一尊孙中山先生的塑像。
我们跟随陈导,参观了青铜器、玉器、以及明清雕刻等展厅,欣赏了镇馆三宝 ——翠玉白菜、毛公鼎、东坡肉形石。之所以称之为镇馆三宝,是因为博物院其他文物都常换常新,而这三件宝物却从未更换过。
翠玉白菜以一块半白半绿的翠玉为材料,白色部分雕成菜帮,绿色部分雕成菜叶,看上去鲜活欲滴。菜叶上面还雕刻了两条绿色的小虫,一只是蝗虫,一只是螽斯虫(拿陈导的话说是两只蝈蝈)。据说,翠玉白菜是清代光绪皇帝瑾妃的陪嫁之物,白菜寓意清白,象征新娘的纯洁,白菜叶片上停留两只虫代表了多子多孙的意思。
翠玉白菜。图片来自网络。
毛公鼎是距今2800多年前周宣王时期的“国之重器”,因刻器者为毛公而得名,于清道光末年在陕西岐山出土。毛公鼎鼎身只有30.75厘米高,却铭刻了32行497个篆书文字,洋洋洒洒记录了毛公辅佐周宣王,后来获得天子赏赐而做此鼎的史实。鼎铭字迹清晰工整,篆文字字笔力遒劲,全篇一气呵成。该铭文是一篇西周真实史料,是研究西周史最珍贵的文献,同时也是我国“造字时代”最经典的作品。因此,毛公鼎可称是价值无双的瑰宝重器。
毛公鼎。图片来自网络。
东坡肉形石,是一块天然的石头,色泽纹理全是天然形成的,看上去完全是一块栩栩如生的五花肉块。“肉”的肥瘦层次分明、肌理清晰、毛孔宛然,相信初次看到它的人不会把它当成硬邦邦的石头,因为怎么看它都像是一块连皮带肉、肥瘦相间的东坡肉。着实令人叹为观止!
东坡肉形石。图片来自网络。
此外,我们还欣赏了举世独一无二的汝窑天青无纹水仙盆、宋代定窑的婴儿枕、明朝的青花龙纹天球瓶、汪精卫送日本的玉屏风、绿秞楼阁、明清雕刻等众多顶级宝藏,样样精美绝伦,件件巧夺天工。
据了解,台北故宫博物院中国古代瓷器的数量和档次居全世界各博物馆之首;甲骨档案数量列世界甲骨收藏机构的第二位;铜器、玉器中的稀世珍品不胜枚举;书画真迹近1万件,其中有从唐至清历代名家的代表作,如三稀之一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后部长卷,怀素的《自叙帖》,颜真卿的《刘中使帖》,苏东坡的书法《寒食帖》、《赤壁赋》真迹;珍贵善本古籍有近2万册。据说,一个人全部看完,需要将近30年的时间。
这些天人合一、匠心与仙工雕琢而成的珍藏,无不让我们感叹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明是何等的博大精深!
“中国之美,美在文化艺术,文化艺术之美,尽在故宫”,一点也不夸张!
台北故宫博物院文物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文物的一部分。我们期盼着宝岛回归,期盼着祖国统一,也同样期盼着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能早日携手,让我们所有的同胞能自由的、全面的欣赏我们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未完待续)
注:由于馆内不许拍照,外景又没拍好,本文引用的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