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在世时,一心扑在国家大事上,陪伴家人的时间少之又少。毛主席逝世后,李讷的世界仿佛瞬间崩塌。生活上,经济变得拮据,她要精打细算每一笔开支。精神上,失去父亲的痛苦如影随形,那些曾经的回忆,此刻都成了刺痛她的针。
她时常一个人坐在空荡荡的房间里,对着父亲的照片发呆:“爸爸,你走了,我该怎么办啊……”直到1986年她的生活才渐渐恢复了起色……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李讷随父亲毛主席迁居北京,住进了中南海。毛主席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哪怕政务繁忙,他也会抽出时间,亲自指导李讷的功课。
除了在家跟随父亲学习,李讷还和其他孩子一起接受系统的教育。上学第一天,毛主席特意把李讷叫到身边叮嘱:“到了学校,你就是个普通学生,千万不能因为爸爸的身份而骄傲,要和同学们一样,认真听讲,努力学习。”

学校里,李讷总是穿着朴素的衣服,背着简单的书包,和同学们打成一片。日子一天天过去,李讷在这样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她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更养成了谦逊、勤奋的品质。
1953年的春节,北京城被浓浓的年味笼罩着,中南海里也洋溢着喜庆的氛围。13岁的李讷满心欢喜,因为这是她第一次参与中南海年夜饭的准备工作。
她一会儿跟着厨师们有模有样地包饺子,一会儿又好奇地在旁边看大家准备各种菜肴。年夜饭准备得差不多了,毛主席忙完工作也来到了厨房。李讷看到父亲,跑过去拉着毛主席的手说:“爸爸,我今天学会做您爱吃的湘菜啦,以后我还想学做更多的菜,天天做给您吃。”

毛主席笑着说:
“我的大娃娃啊,你有这份心爸爸很高兴。不过呢,你现在还是个学生,要先把书念好,这才是最重要的。厨艺嘛,不着急,等你长大了,有的是时间学。”
李讷听了,微微嘟起嘴说:“可是我想快点学会,让您吃到我做的菜呀。”毛主席耐心地说:“傻孩子,你把书念好了,爸爸比吃到你做的菜还开心呢。只有肚子里有了知识,以后才能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李讷听了父亲的话,懂事地点了点头,说:“嗯,爸爸,我知道啦,我会好好学习的。”这顿年夜饭,李讷吃得格外开心,她不仅享受着美食,更享受着与父亲难得的团聚时光。
1959年,李讷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李讷迫不及待地冲进主席的书房,将通知书递到他面前。毛主席露出欣慰的笑容,“好啊,这是你努力的结果。进了大学更要好好学习,可不能骄傲。”

入学后,新中国陷入三年自然灾害,粮食短缺,生活艰难,但李讷从不抱怨,默默承受着。在校期间,李讷谨遵父亲的教诲,隐去本名,用“肖力”这个名字开始了大学生活。毕业后,李讷加入《解放军报》,负责基础工作。
毛主席去世,李讷深受打击1970年前后,李讷已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奋斗数年。她本就体质较弱,加上对工作全身心投入,每日工作时间远超常人,压力与日俱增。那时工作任务艰巨且繁杂,李讷经常忙到深夜,精神始终处于高度紧绷状态。

时间一长,李讷的健康状况急剧下滑。她时常感到头晕目眩,精神萎靡不振,记忆力也大不如前,连日常工作都受到了严重影响。组织得知李讷的情况后,十分担忧。考虑到她的健康状况,经过慎重讨论,决定向毛主席汇报。
毛主席听后决定将李讷调至江西干校,希望她能在那里一边参加劳动,一边好好休息调养身体。在“五七干校”的那段时光里,李讷每天都积极参与各项劳动,日子过得充实而忙碌。
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原本孱弱的身体逐渐变得强壮起来,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最重要的是在这里,她结识了一位青年小徐。

在小徐无微不至的关怀下,李讷的心渐渐被打动,不久后便提交了结婚报告。当这份报告呈到毛主席面前时,他看着报告缓缓说道:“只要她觉得幸福,我就赞同。”
然而,婚后的生活却并不如李讷想象中那般美好。随着时间的推移,她渐渐发现自己与丈夫在性格、爱好以及文化程度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无数次的沉默与争吵后,这段婚姻走到了尽头。
后来李讷发现自己已经怀孕,这个消息让她有些不知所措,但她骨子里的坚强让她迅速做出决定:独自抚养孩子。李讷工资微薄,一个人拉扯孩子,生活的艰难超乎想象。

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每当李讷感到绝望和无助时,她总会想起父亲。她知道无论生活多么艰难,父亲都会希望她坚强地走下去。她常常对着孩子,轻声讲述着父亲的故事,那些关于理想、信念和坚韧的故事,既是讲给孩子听,也是在给自己打气。
然而1976年,那个对李讷来说最重要的人——毛主席,永远地离开了她。当她得知这个消息时,整个人仿佛被抽去了灵魂,瘫倒在地。她无法接受父亲的离去,那个曾经给她力量、给她指引的人,再也不会回来了。

在那段艰难岁月里,李银桥夫妇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一天晚上,李银桥和妻子韩桂馨坐在家中,李银桥重重地叹了口气说:“你看李讷,一个人带着孩子,日子过得太苦了,咱们得帮帮她。”韩桂馨连忙点头:“是啊,得想个办法了。”
于是,他们开始四处留意合适的人选。经过一番打听,他们决定将王景清介绍给李讷。王景清为人善良可靠,虽然比李讷年长,但却有着不错的文化素养。

初次见面,李讷还有些拘谨,王景清却很随和,笑着和她打招呼,让气氛轻松了不少。之后两人开始慢慢相处,一起散步、聊天。王景清会耐心听李讷讲生活中的琐事,分享自己的经历和见解。李讷发现他们在很多事情上都能产生共鸣,彼此的价值观也很契合。
随着相处的深入,李讷的心里渐渐有了依靠。不久后,在亲朋好友的祝福声中,李讷和王景清携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开启了新的生活。

1986年,李讷被安排到中央办公厅秘书局,负责图书资料管理工作,还享有正处级待遇。听到这个消息时,李讷眼中闪过一丝惊喜,转头看向丈夫王景清,激动地说:“这工作来得太及时了,以后咱们的日子能安稳些。”
然而,长期的操劳让李讷的身体每况愈下。那些年,除了按时到单位参加党组织生活,她大部分时间都在家中休息调养。午后,她坐在椅子上,认真地翻阅报纸,或是准时收看《新闻联播》。每当看到国家的新发展、新成就,她都会由衷地感慨:“咱们国家越来越好了。”

在闲暇时光,李讷还迷上了养花。她精心挑选了几盆“君子兰”,小心翼翼地栽在花盆里,每天都悉心照料。浇水、施肥、修剪枝叶,每一个步骤她都做得一丝不苟。
一天,王景清走到阳台,看着那些茁壮成长的花儿,打趣道:“你这花儿被你照顾得比我还周到呢。”李讷笑着回答:“那可不,它们可都是我的宝贝。”
在毛主席逝世30周年纪念日活动期间,人群络绎不绝,李讷和丈夫王景清早早赶来,参加纪念活动。

活动结束,人群渐渐散去,李讷却迟迟没有离开。她走到每一位工作人员面前,双手握住对方的手,声音哽咽,眼中泪光闪烁:“谢谢你们,30年来一直用心照顾我父亲,这份恩情,我永远铭记。”
说完,李讷向后退了几步,向工作人员深深鞠躬。工作人员们含泪目送她离去,直到她的身影消失在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