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在我们的一生当中,充满着无限的可能与尝试,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面临着人生当中的许多第一次。第一次爬行,第一次长牙,第一次走路,第一次上学等等,随着年龄的增长,有许许多多的第一次都会被深刻铭记。一、女生的第一次重要吗而人到了一定年龄的时候,随着身体上的成熟,很多人也会迎来性的第一次。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会有很多的声音和观点认为,女性的第一次会是特别重要的,而且在很多时候,女性的第一次都会和男性所谓的处女情结捆绑在一起。

很多男性也会非常介意自己的女朋友或者妻子是否第一次的性生活是和自己发生的,这其实是一种落后的思想。而不仅仅是男性,对于女性的第一次特别上心,女性自己对于第一次也是终身难忘的。女性“性心理”发展规律,“第一次”对她们来说终生难忘。之所以女性会对自己的第一次终身难忘,其实有时很多层面的因素,比如说从社会层面来看,在现代社会当中许多事情,许多时候,其实还是沉浸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之下,所以女性会对自己的第一次特别上心。

二、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看女生第一次而从科学的角度上来看,比如说从心理学的领域当中的观点认为,其实每一个女性的性心理都有着一定的规律的,而在这个规律当中,女性的第一次确实是会让她们最难以忘怀的。在我国的社会环境之下,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很长的一段时间当中,甚至直到现在,太多太多的人在谈及性话题的时候都会感觉羞耻,很多人面临着性话题都会避之不及。

然而性是人类生存与发展当中一个不可缺乏的环节,就算是避之不谈,也不会消失不见,而更加可悲的是,很多人在谈及性话题的时候,对于两性之间的地位的看法是失衡的,女性一直处于一种被打压的状态之中。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许多女性非常在意自己的第一次,这就是社会环境的影响。这样的现象在过去的社会和时代来说尤为严重,虽然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在逐步提高,女性的解放程度也越来越高,即使是这样,但是在现代社会当中其实女性在很多方面还是处于一种被打压的状态,或许只是换了另外的一种方法。

这也就造成的女性在发生性生活的时候,需要深思熟虑,要是对方是一个骗子,自己应该怎么办?要是两个人最后走不到一起,那么,又应该如何去开始下一段感情?又应该如何交代自己的第一次呢?这都是现在女性对于性的一些疑惑和问题。可能很多人说这些疑惑和问题根本就是女性咎由自取的,其实不是,要是社会环境能够对女性的放松一点,能够让女性和男性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相信有这种想法的女性会大大减少。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女性认为自己性生活的第一次特别重要,主要是因为一旦发生了第一次,可能很多东西都会改变。

首先变化的是自己,在第一次发生之前自己是一个纯洁的女孩,但是第一次发生了之后,自己就变成了一个女人,这种转变需要自身有更加成熟的心灵和思想。况且在社会环境和舆论的影响之下,女性在发生了第一次之后要是之后的转变是往着坏的方向发展的,还很有可能会受到来自于社会上的歧视。所以她们在性生活上面不得不谨慎,也不得不对第一次终生难忘。要是一个女性的第一次发生了之后,是往好的方向发展的,那么,这位女性无疑是十分幸运的。

因为自己正在往好的方向发展,生活会过得越来越幸福,在幸福的生活当中,偶尔也会回想起甜蜜的点滴,当回想起过往的时候,女性的第一次就成为了一种甜蜜的回忆,让她们终身难忘。三、需要正确看待第一次当然了,其实按照现在的社会情况和人际交往来说,能够在发生第一次之后往好的方向去发展的情况,其实是少之又少的。大部分女性在发生了第一次之后,都不能把这种关系长久的维持下去,那么在分手了之后,自己应该要用怎么样的心态来看待第一次呢?

一般来说,不同的女性都会有自己不同的心态和看法,但是从总体上来看,主要分为两种看法。第一种是比较坦然,觉得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已经成为历史,就算是没有开花结果,但是两个人也是曾经相爱过,而发生的第一次也是两个人之间相爱的证明,对于自己来说也是一种难忘的回忆。另外一种观点就比较悲观,她们的思想当中,其实是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认为第一次一定要交给和自己度过余生的人,所以一旦曾经的恋爱关系破灭了以后,就会打破对于爱情的幻想和美好,让她们在感情上面变得不自信和悲观,也对自己产生了嫌弃。

无论是受到哪一种因素的影响,反正女生的第一次对于自身来说都是终身难忘的。但是需要明确的一个观点是,就算第一次发生之后,没有一个好的结局,也不代表着自己可以被人歧视和打压,所有的女性都应该清醒,性不代表着什么,只是曾经相爱的一种证据。- The End -作者 | 汤米| 生煎包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