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2月12日凌晨发布消息,东部战区新闻发言人李熹海军大校就美舰过航台湾海峡发表谈话。2025年2月10日至12日,美军"约翰逊"号驱逐舰与"鲍迪奇"号海洋测量船闯入台湾海峡,东部战区立即组织海空兵力实施全程跟踪监控。这场持续三天的海上对峙,成为观察中美军事博弈的鲜活样本。
美军舰(资料图)
根据东部战区披露的细节,中方在台海空域部署了多架次先进战机,海面编队由万吨级驱逐舰领衔。美舰从进入海峡起就被锁定在立体监控网中,中方舰机始终保持战术占位。有军事观察员指出,055型驱逐舰配备的鹰击-21反舰导弹射程覆盖1500公里,配合空基预警体系形成"非对称优势",这使得美舰在行动中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中国海军十年间的跨越式发展数据令人震撼。自2012年首艘航母辽宁舰入列至今,解放军已形成三航母战斗群体系。最新下水的福建舰采用电磁弹射技术,其8万吨排水量远超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水面舰艇方面,37艘配备相控阵雷达的防空驱逐舰构成亚洲最强防空网,这个数字是日本海上自卫队同类舰艇数量的三倍有余。
美元(资料图)
对比之下,美国海军正经历结构性衰退。过去两年已有11艘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退役,今年还将有3艘老舰退出序列。更尴尬的是其新型舰艇发展困局——耗资200亿美元研发的DDG-1000驱逐舰项目仅建成3艘,却因技术缺陷需要返厂改造。濒海战斗舰项目更是沦为笑柄,31艘中已有7艘提前退役,暴露出设计理念与实战需求的严重脱节。
值得玩味的是美方此次行动的时间选择。2月14日慕尼黑安全会议上,王毅外长刚系统阐述对美政策三原则,次日东部战区就公布监控细节。这种外交表态与军事行动的联动,展现出中国处理复杂问题的战略定力。王毅在发言中特别强调:"想要改造甚至颠覆对方是不现实的",这句话被外媒解读为对美方"以实力地位出发"思维的直接回应。
从技术细节看,中美装备代差正在逆转。055型驱逐舰的112个垂发单元不仅数量超过美舰,其850毫米口径发射管可容纳更大型导弹。该舰配备的X波段相控阵雷达采用氮化镓组件,探测距离比传统雷达提升40%。歼-20战机配备的光电分布式孔径系统,使其在近距离格斗中能"穿透"F-22的隐身涂层,这种技术突破让五角大楼内部报告承认"空战规则正在改变"。
美国海军战略收缩的迹象愈发明显。为应对中东局势,美海军被迫抽调印太地区航母战斗群,导致西太平洋出现力量真空。这种捉襟见肘的窘境,与解放军每年新增20万吨舰艇的造舰速度形成鲜明对比。造船工业基础薄弱的现实,使美国海军2035年前维持355艘舰艇的目标沦为纸上谈兵。
在2月14日的慕尼黑讲话中,王毅外长用"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的中国智慧,回应了外界对中美博弈的担忧。这种战略自信源自实实在在的国力支撑——中国海军现役舰艇总吨位已达240万吨,过去五年新增吨位相当于整个英国皇家海军。当美舰试图通过台海展示存在时,等待它们的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岸基反舰导弹体系和随时待命的隐身战机群。
耐人寻味的是,就在东部战区公布监控细节后,美国防长奥斯汀在五角大楼记者会上表态:"美方寻求建设性竞争,坚决避免与中国发生军事冲突。"这种态度转变与一个月前美军高层"准备今夜开战"的强硬言论形成反差。分析人士指出,当解放军在台海展示出实时追踪、全程压制的能力后,美方意识到"航行自由行动"的成本已超出承受范围。
中国军事现代化的节奏仍在加速。福建舰海试进度比外界预期提前三个月,歼-35舰载机完成电磁弹射试验的消息接连曝光。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美国海军最新型"星座"级护卫舰首舰建造进度落后计划两年,预算超支已达35%。这种此消彼长的态势,正在重塑西太平洋的力量平衡。
美海军(资料图)
王毅外长在慕尼黑强调的"三个必将",此刻在台海得到生动诠释。当美舰试图挑战红线时,它们遭遇的不是口头警告,而是成体系、成建制的军事反制。这种变化背后,是1500架四代以上战机、350艘主战舰艇、2000枚中程弹道导弹构建的立体防御网。正如外媒评论所言:"中国已具备在家门口设定游戏规则的实力。"
历史的吊诡在于,当年倚仗航母威慑台海的美国海军,如今却要面对中国三航母战斗群的常态化部署。当"鲍迪奇"号测量船试图收集水文数据时,它测绘到的或许是最清晰的战略转折信号——那个用几艘二手舰艇就能威慑中国的时代,已经永远成为了过去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