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澎湃新闻1月28日报道,中印副外长级对话在北京举行,双方就恢复直航、人文交流等达成六项共识。表面上看,两国关系似乎正朝着积极方向发展,但国际观察人士嗅到了不同寻常的气息——就在三周后,印度总理莫迪的华盛顿之行引发全球战略格局的微妙震荡。
印度(资料图)
老赵闲谈世间2月17日披露,莫迪此次访美行程异常低调。与2024年特朗普高调接待的场面形成鲜明反差,这次会晤仅持续三小时,随行记者团规模缩减三分之二。印度《经济时报》驻美记者透露,闭门会谈中涉及对华政策的讨论时间占比超过70%,美方特别要求印度在半导体供应链重组领域作出"明确承诺"。
这种外交姿态的转变早有端倪。印度《国民先驱报》2月16日刊发深度报道,用数据揭示了中印发展的惊人差距:1990年两国经济规模尚处同一起跑线,如今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达到印度的六倍之多。在高端制造领域,中国商飞C919客机已斩获1200架订单,而印度国产"光辉"战机历经四十年研发仍未实现量产。更令印度精英阶层焦虑的是,中国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科技领域的专利数量是印度的23倍。
这种发展落差正在重塑印度的战略选择。莫迪政府2025年度的国防白皮书显示,印美军事技术合作项目数量同比激增45%,而同期印俄军贸额下降至十年最低点。值得关注的是,印度海军2月15日突然宣布取消原定与俄罗斯联合举行的印度洋反潜演习,转而加入美日澳主导的"马拉巴尔-2025"联合军演。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伊万诺夫指出,这是冷战结束以来印度对俄最明显的战略疏远信号。
莫迪(资料图)
经济层面的转向更为剧烈。印度工商部2月1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第四季度对美贸易逆差收窄至58亿美元,而对华贸易逆差却扩大至创纪录的420亿美元。这种失衡促使印度在2月20日单方面宣布对112种中国商品加征关税,涵盖光伏组件、无人机零部件等战略物资。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印美在2月19日达成价值37亿美元的半导体合作备忘录,美方承诺向印度转移14纳米芯片制造技术。
这种战略摇摆背后是残酷的现实考量。世界银行2025年1月报告指出,印度制造业占GDP比重长期徘徊在15%左右,不及中国同期水平的一半。更严峻的是,印度15-24岁青年失业率高达18.7%,农村地区日薪劳动者实际收入较五年前下降12%。这些数据迫使莫迪政府必须在国际博弈中寻找突破口,而美国抛出的"科技转移+市场准入"组合拳恰好击中印度发展痛点。
特朗普团队显然捕捉到了这个战略机遇。前白宫幕僚长梅多斯2月20日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时透露,共和党正在推动"印度替代"计划,拟将原本部署在东亚的15%供应链转移至印度。这种布局在军事领域同样明显,五角大楼2月19日证实,已批准向印度出口F-35战机的简化版——F-21Block70型,这是该机型首次向非北约国家出售。
这种战略调整正在产生连锁反应。俄罗斯外交部2月21日突然宣布推迟原定3月举行的印俄年度峰会,俄印合资的布拉莫斯导弹公司同日传出可能终止超音速巡航导弹合作的消息。更值得玩味的是,印度在2月20日联合国安理会关于乌克兰问题的表决中首次投下弃权票,打破了此前八次相关表决均支持俄罗斯的纪录。
国际关系学者注意到,印度的战略转向恰逢美国大选关键期。特朗普在2月18日新罕布什尔州的竞选集会上,将"成功拉拢印度"列为任内三大外交政绩之一。共和党全国委员会流出的内部备忘录显示,该党计划在关键摇摆州投放印裔选民专项广告,重点宣传"特朗普-莫迪特殊关系"带来的就业机会。这种政治算计与印度国内形势形成共振——印度选举委员会数据显示,2024年大选印人党在IT产业聚集区的得票率飙升11%,这些地区正是美资科技企业投资重镇。
历史总是充满戏剧性。当中国外交部1月28日宣布中印直航恢复时,恐怕没有料到三周后新德里会作出如此剧烈的战略调整。这种转变既折射出印度对自身发展困境的焦虑,也暴露出美国遏制战略的新动向。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更直接的感受或许来自孟买证券交易所——2月21日当天,涉及中美业务的印度上市公司股价平均上涨4.7%,而专注俄印贸易的企业股价暴跌9.2%。
印度IT行业(资料图)
这场战略博弈的最大悬念在于可持续性。印度储备银行2月20日发布的警示报告指出,过度依赖外资可能导致关键技术领域受制于人。该行数据显示,印度IT服务业63%的营收来自北美市场,这种单一性依赖在美元加息周期中已造成超过200亿美元资本外流。与此同时,中国海关总署2月19日宣布,正在研究建立"对印贸易风险缓冲机制",这被解读为应对印度政策反复的未雨绸缪。
当新德里冬日最后一缕阳光消失在地平线时,印度外交部的灯光依然明亮。值班官员桌上的加密传真机不断吐出各方讯息:莫斯科的质问、北京的关切、华盛顿的承诺。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夜晚,唯一确定的是——国际政治的天平,正在发生肉眼可见的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