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脂“源头”已发现,肥肉没上榜,前三名大家可能每天都在吃!

昌勇下 2025-04-02 21:04:43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2. 《中医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临床研究与实践》,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0年版

别再冤枉肥肉了,高血脂这顶“帽子”,它戴得实在有点冤——真凶早就混进了你家厨房,甚至还躺在你每天的早餐桌上,笑眯眯地看你一口一口往嘴里送。

高血脂不是“吃油吃多了”的简单事,它更像是生活习惯的“集大成者”,吃出来的,是一锅烂账。可惜,大多数人还在用“戒肥肉”的方式,试图解决一个根本就不靠肥肉主导的问题。

今天,就把这锅脏水泼干净,谁该背锅,谁该洗白,咱摆事实讲道理。

真相炸裂:肥肉不是主谋,真正危险的藏得更深

很多人一听“高血脂”,脑子里立刻浮现一块五花肉,仿佛肥肉成了血管的“头号通缉犯”。但真相是,《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明确指出:导致高血脂的头号饮食因素,并不是脂肪本身,而是——

· 精制碳水

· 反式脂肪

· 高糖饮料

这三样,才是“把血脂往天上送”的幕后黑手。要说肥肉,它确实含饱和脂肪,但在适量摄入的情况下,并不会直接引发血脂狂飙。

反倒是你每天喝的奶茶、吃的蛋糕、早餐的白面包,才是血脂升高的“快车道”。

精制碳水会迅速在体内转化为葡萄糖,刺激胰岛素,胰岛素一高,肝脏就开始“造脂肪”。

结果呢?甘油三酯飙升,低密度脂蛋白(坏胆固醇)蹭蹭上涨。

反式脂肪,这个东西就更毒了,连世界卫生组织都喊话要全球禁用。

它不光增加坏胆固醇,还会降低好胆固醇,堪称“血脂双杀”。

高糖饮料更是甜蜜的陷阱,一瓶500毫升的可乐,糖分能超过12块方糖。

你以为喝的是快乐,其实喝的是甘油三酯。

你以为的“健康”,才是真的在掏你血管的老底

一位46岁的“健身达人”刘先生,天天喝无糖豆浆、吃全麦面包,结果体检发现甘油三酯高得离谱。

医生一查,问题就出在他每天早上都吃的“无糖”燕麦粥——那是速溶的,加了大量麦芽糊精,本质上就是高GI碳水,血糖飙升,脂肪合成就跟着狂飙。

别被“无糖”“全麦”“低脂”这类标签骗了,真正的高血脂诱因,往往披着“健康”的羊皮。

反观中医,古人早就看穿了这些“伪装者”。

《黄帝内经》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意思是,吃东西要讲均衡,不能偏。

中医讲“痰湿内生”,正是现代人饮食结构失衡的真实写照,糖多、油精、少动,脾胃失调,痰湿内聚,血脂就高,血管就堵。

西医看数值,中医看体质,合起来才有解

西医把高血脂分得清清楚楚,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高密度,一个个数值明明白白。

但它的治疗思路,多靠降脂药物“硬压”,比如他汀类药物,虽然效果立竿见影,但副作用也不少,肝功能一查就出问题。

中医不看数值,看的是人。

一个人是“痰湿体质”还是“瘀血体质”,是“肝郁”还是“脾虚”,才决定怎么调。比如:

· 痰湿型高血脂:舌苔厚腻、体胖、多汗,用二陈汤加味,化痰利湿;

· 瘀血型高血脂:舌质暗、有瘀点,用血府逐瘀汤活血通络;

· 肝郁型高血脂:情绪易怒、胸闷胁痛,用柴胡疏肝散调畅情志。

中西医结合,才是正道。

西医控数值,中医调体质,一外一内,才不至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吃出来的病,得靠“吃对”来救

防高血脂,别再瞎忙“戒油戒肉”了,而是要从饮食结构上动刀子。

· 主食换一换:别总吃白米白面,可以用糙米、藜麦、燕麦替换,升糖慢,脂肪合成也就慢;

· 油脂选一选:别只怕猪油,反而应该远离氢化植物油,多选橄榄油、亚麻籽油、茶籽油;

· 甜食停一停:每一口蛋糕都在给血脂添砖加瓦,控制糖,比控制油更重要;

· 吃饭慢一点:狼吞虎咽只会让胰岛素暴冲,慢慢吃,血糖平稳,脂肪不堆。

别忘了动起来,血脂最怕你“勤快”

高血脂不是“吃”出来那么简单,还是“懒”出来的。

运动不足,代谢变慢,血脂就像堵在水沟里的油腻残渣,越沉越厚。

每天快走30分钟,比什么保健品都管用。

别信什么“红曲米”、“鱼油”能包治百病,动起来才是根本。

真事说话:一位退休老教师的“逆转之路”

72岁的李阿姨,退休后天天在家做点心、喝奶茶、看电视,结果三项血脂指标全超标。他汀吃了一年,肝功能开始出问题。

后来在中医调理下,结合饮食调整、每天跳广场舞,现在三年没复发,药也停了。

她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不是药治好了我,是我开始自己对自己负责了。”

结语|高血脂不是“富贵病”,是“懒出来、惯出来、骗出来”的

若以中医之言收尾,可曰:

脂浊血中留,痰湿脾中聚。

饮食不节,劳逸不均,纵有神仙妙药,亦难回天之力。

若以西医眼光作证,则见:

高血脂的战场,不在医院,不在药柜,而在厨房、在餐桌、在你每天打开的外卖App里。

所以,别再把肥肉当替罪羊了——真正伤你血管的,是你以为“健康”的那一口。

凡事过犹不及,食不可多,药不可依,动不可少,懒不可惯。

这病,要真想不来找你,靠的不是“戒口”,而是开窍。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0 阅读: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