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是中国与日本之间的一场艰苦卓绝的战争,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始终是中国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民族抗战中具有重要地位。
全国性抗战开始后,国军与日本侵略军进行了数次大规模会战,到武汉会战结束,基本稳定了战局。
进入相持阶段后,国军又先后与日军进行了十多次会战,并派遣远征军入缅作战,沉重打击了日本速战亡华的迷梦。
但是,国民党内部因为派系林立,利益关系错综复杂,这导致了有很多将领其实在抗日时并不出力,但是在抗日战争结束后依然捞到了“抗日名将”的称号。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蒋介石想通过授予“抗日名将”头衔的方式来平衡各方势力,同时也可以来彰显自己的地位和权力,这导致了国军阵中的抗日名将多如牛毛。
然而,国军当中真正算得上抗日名将的其实只有四位,其他人都得靠边站!
一、张自忠:以身许国的忠烈将军
张自忠,字荩忱,山东临清人,抗日战争时为第五战区右翼兵团总指挥兼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
在1938年的徐州会战中,张自忠率领五十九军参加了台儿庄大战。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战役中,张自忠以攻为守,主动出击,展现了坚定的决心和勇气。他率领众将士与敌激战,反复肉搏,最终使敌军受到重创,节节败退。
在1940年5月的枣宜会战中,张自忠奉命阻击日军第13、39两个师团。由于国军没有预料到日军北上夺襄樊后迅速南下,汤恩伯兵团和江防军回援不及,张自忠只能率领两个师迎击日军。
当时,张自忠亲率74师东渡襄河阻击日军。由于74师是轻装师,无法与装备精良的日军师团抗衡,很快被日军冲散,张自忠的指挥所也陷入危机。
1940年5月16日,张自忠在宜城南瓜店被日军重兵包围,负伤多处仍坚持指挥作战,最终壮烈牺牲。
张自忠殉国后,他的部下38师师长黄维纲亲率敢死队夜袭南瓜店,拼死抢回张自忠将军的遗体。经查验,张自忠全身八处负伤,右肩、右腿为炮弹伤、腹部负刀伤,左臂、左肋骨、右胸、右腹、右额各中一弹。医疗队将张自忠遗体重新擦洗,作药物处理,着上将礼服,入殓楠木棺材。
当张自忠将军牺牲的消息传来之后,举国恸哭。后来他的遗体被运往当时的战时首都重庆安葬,路经宜昌时,十万军民恭送灵柩至江岸,其间日机三次飞临宜昌上空,但祭奠的群众却无一人躲避,无一人逃散。
1940年5月28日清晨,张自忠将军的灵柩抵达重庆朝天门码头。蒋介石、冯玉祥等政府和军界的高级官员臂戴黑纱,肃立码头迎接灵柩,并登上轮船围绕棺木致哀。
蒋介石在船上悲痛地抚摸着棺木,令在场的所有人都深受感动。之后,蒋介石亲自扶灵执绋,护送灵柩缓缓穿过重庆全城。国民政府发布国葬令,颁发“荣字第一号”荣哀状,将张自忠的牌位供奉在忠烈祠中,并位列首位。
当天下午,蒋介石与军政要员及各界群众在储奇门为张自忠举行了盛大而隆重的祭奠仪式。
张自忠将军殉国时年仅49岁。他的夫人李敏慧女士得知噩耗后悲痛欲绝,绝食七日后去世。夫妻二人合葬于重庆梅花山麓。
张自忠将军是中国战场上殉国最高级别的将领,他被誉为“抗日第一名将”,他的英勇奋战的精神,激励了无数热血男儿为国奋战!
二、李宗仁:台儿庄大捷的指挥官
李宗仁,字德邻,广西临桂人。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国民党内桂系首领。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李宗仁在桂林召集广西各界代表,讨论局势,决定通电全国要求立即发动全国抗战,并派出广西代表慰问抗日将士,以鼓舞全国军民的抗战斗志。
之后,李宗仁发表谈话,强调立即对日抗战是民族生存的唯一出路,呼吁全民族总动员对抗日本侵略。李宗仁、白崇禧、黄旭初联名通电全国,表明新桂系愿意不惜任何牺牲,带领全体将士和广西民众坚决抗战到底。
在李宗仁的激励下,广西民众群情激奋。八桂子弟在抗日救亡旗帜的感召下,以强烈的爱国情怀,投身到抗战中去。
1937年10月,桂军第七军和第四十八军接到命令增援第三战区,65000余名将士千里驰援上海,编入中央军序列,参与淞沪会战。
10月15日夜,桂军在陈家桥、淡家头打响淞沪会战第一枪,激战六天六夜,打退日军多次进攻。之后,桂军继续参与各路反击战。
11月10日,中国军队撤离战场,桂军两个师23900余名将士担任殿后,从11月17日至25日,血战九天,顽强阻击日军,付出巨大牺牲。
淞沪会战后,日军相继占领南京、济南,计划沿津浦铁路夹击徐州的中国军队。
1938年1月,李宗仁率领第五战区军队在徐州与日军会战近4个月。
3月至4月,李宗仁指挥台儿庄战役,中国军队以阵地战、运动战、游击战结合,击溃日军第5、第10师团主力,歼灭2万余人,缴获大量武器。
这场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成为抗战初期的重大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史称“台儿庄大捷”!
台儿庄战役后,日军调集13个师团近40万人,分六路向徐州的第五战区包围。李宗仁指挥60万大军节节抵抗,5月初主动撤离徐州,向西转移,投入武汉会战。
之后,李宗仁旧伤复发,入院治疗,退出了指挥一线。
在武汉沦陷后,李宗仁率其部队转战在豫鄂地区桐柏山、大洪山及大别山区一线,继续顽强抵抗日本侵略者。
李宗仁在第五战区坚持抗战七年多,粉碎了日寇数百次的进攻,取得了辉煌的战果,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贡献了全部力量。
三、杜聿明:威震昆仑关的名将
杜聿明,字光亭,陕西省米脂县人,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深受蒋介石的信任与重用。
杜聿明是国民党军队中少有的西方化将领,在抗战中也是为数不多的“闪电战”的坚持者。杜聿明的作战特点就是进攻,以优势的火力压制敌手,以最快的攻击速度打挎敌人,其指挥的经典战役就是昆仑关大捷。
1939年底,日军攻占南宁并占领昆仑关等地,切断了华南国际交通线,威胁中国后方。杜聿明奉命率第五军增援,制定“关门打虎”的包围全歼战术。
他以郑洞国的荣誉第一师担负昆仑关正面主攻,戴安澜的第200师为预备队,邱清泉的新编第22师为军右翼迂回支队,切断南宁至昆仑关之间的公路,堵击敌增援部队北上。
1939年12月18日拂晓,杜聿明指挥部队在炮兵和战车掩护下向昆仑关发起攻击,与日军在各据点展开激烈争夺。同时,他命令部队向日军侧后迂回,切断了昆仑关日军的退路。战斗中,日军第五师团第十二旅团长中村正雄被击毙。
12月29日,杜聿明指挥第五军以步、炮、坦克协同再对昆仑关猛烈攻击。12月31日,中国军队终于攻克昆仑关,将敌大部歼灭,取得昆仑关大捷。昆仑关战役是中国军队对日军攻坚作战的首次重大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军民的士气。
之后,杜聿明又率部远征缅甸,有力地支援了盟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作战。
杜聿明在抗战期间,成功地运用了现代化战争方式,这对中国陆军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他手中有中国当时最先进的坦克部队,因此他的胜利,也是中国陆军第一次运用现代化战争方式打赢的胜利。
四、孙立人:以寡救众的“东方隆美尔”
孙立人,字抚民,安徽庐江人,他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系,曾在美国桥梁公司担任工程师,后决意改学军事,考入美国弗吉尼亚军校,学成回国后在陆海空军总司令部任职。
全面抗战爆发后,孙立人率部参加淞沪会战,驻守苏州河畔,成功阻击日军多次渡河。
但后来孙立人在夜袭中被日寇重炮炸伤,奄奄一息,重伤昏迷,被送往香港治疗。
1938年2月,孙立人伤愈后,参加了武汉会战,立下两次战功。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国民政府根据盟军共同防御的条约,派遣孙立人率部入缅作战。
1942年4月,孙立人率领新38师抵达缅甸,参加曼德勒会战。
在仁安羌战役中,孙立人以不足千人的兵力,面对数倍于己的日军,歼敌1200余人,成功将敌击溃,解救了被困的7000余名英军,创下了以寡救众、以弱救强的奇迹!
这场战役是中国远征军入缅后的第一个胜仗,极大地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同时震惊了欧美。
由于在仁安羌战役中的卓越表现,孙立人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英皇乔治六世授予他“丰功勋章”,美国总统罗斯福授予他“国会勋章”,并称赞他为“盟军楷模”。
1943年10月,中国驻印军开始向缅北大举反攻。孙立人指挥新38师猛攻胡康河谷,击败了号称“丛林作战之王”的日军第18师团,予以了敌毁灭性打击。
1944年,孙立人率军开始了反攻缅北的二次战役,势如破竹,打通了滇缅公路,并乘势收复了腊戍、南图、猛岩等地,最终成功完成了既定的对日作战目标。
孙立人在缅甸战场上的贡献不仅体现在战术上的成功,还在于他为盟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成为中国远征军的英雄,他被西方军事学家誉为“东方隆美尔”,是最被欧美国家所熟知的中国将领。
总结
除了上述四位外,国军阵中还有许多将领也在抗日战争中做出了杰出贡献,笔者根据地位、战绩、开创性以及国际性综合考虑,认为这四位最为突出,是当之无愧的抗日名将,其他将领则略逊一筹。
居然没有薛岳!
孙立人那税警总团和杜聿明那第一个机械化军,他们的后勤在国内就已经是独一档了,跑去印度更是鸟枪换炮[笑着哭],近2k门反坦克炮,那不是平推小日本,打不赢就是废物。反观第五战区,早期抗日艰苦卓绝;后期获得援助后,第九战区几乎能歼日一个师团。
小编你是扯淡
还有王耀武,李玉堂,薛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