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晚期蛇纹簠 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关于商周青铜器,有这样一种说法:“商人爱酒器,周人重食器。”很多青铜酒器进入西周后逐渐消失。而很多青铜食器在西周闪亮登场,这其中就包括了青铜簠fŭ。
一般认为簠是从簋分化出来的,也是用来盛放黍稷稻粱等谷物的。有研究者认为,簋盛放黍稷,簠盛放稻粱。但这种区别很难得到考古支持。

青铜簠,最早见于西周早期,盛行于西周晚期及春秋。它的形制非常有特点:器盖与器身几乎完全一样,横截面为长方形,竖截面为梯形。扣合则为一体,分开则为两个相同的器皿。
这件春秋晚期的青铜簠高21.5厘米、长34厘米、宽24.5厘米,盖身同形,两侧有兽首耳,上下有方圈足。

由于青铜簠的独特造型,相对环耳上的兽首一正一反,如同照镜子一般,很有意思。

左上:蛇纹簠 右:蛇纹罐 左下:常见蟠虺纹
铜簠壁上饰浮雕蛇纹。这种蝌蚪状的蛇纹,与之前介绍的提链蛇纹罐的蛇纹类似,三角头、长条身,彼此穿插交错,但并不密集,看上去颇有舒朗之感。
也有研究者认为这种也叫蟠虺纹,与常见的密集蟠虺纹只是程度的区别。

这件文物时间是春秋晚期,2006年沈鹏捐赠,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