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世子朱载堉:享誉全球的音乐家,坚决让位的贤王

钱越说史 2024-10-09 13:40:20

2024年又是一个教改大年,新版中小学教材与老教材相比有不小改动,虽然质疑吐槽声时有泛起,不过进步的地方也着实不少,比如各种插图及背景材料的更新。欣闻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材,在讲解“音色”一节时,插图舍弃古希腊人物,改用朱载堉。

教材内容

虽然只有一段简短的介绍,但十分恰当的突出了他的功绩——创建十二平均律,称这是世界科学史上的一大发明,将解决乐器定音问题这一音乐史上的革命之举定义在了他身上。中小学生教材能有这样的变化,着实令人喜闻乐见,堪称拨乱反正,代表着国家层面上开始正视、珍视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文明。

朱载堉是何许人也,跟随阿越的脚步一起来了解下吧。

十七年七疏让国的贤王

朱载堉(音yù),生于嘉靖十五年(1536年),为郑恭王朱厚烷的嫡长子,明仁宗朱高炽的六世孙,生母郑恭王妃高氏。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11岁的朱载堉被册封为郑世子。

郑藩始封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最终与国同休,堪称源远流长。奈何明成祖一系的宗室子嗣并不丰沛,传承有序的十几家藩国宗室人口合在一起,与太祖系藩国相比,也只能勉强抵得上一家中等规模的,郑藩便是其中典型代表。

据王世贞统计,隆万年间郑藩旗下仅有四位郡王、六位将军、五位中尉及三位郡县主君,另有三名庶人,连带郑王本人,也仅有22人(不算幼年宗室)。可就是这么一家超小规模的宗藩,内部斗争之激烈,可谓冠绝诸藩。一切还要从郑藩第二代王郑简王朱祁锳(音yīng)说起。

朱祁锳宠妾灭妻,正妃韩氏、继妃张氏先后含恨九泉。恨屋及乌,嫡长子出生的世子朱见滋也不受待见,年纪轻轻便郁郁而终,好在留下了朱祐枔(音xín)这条血脉。

其时朱祐枔年幼,又不为乃祖所喜,这就给了有心人觊觎的机会。序齿第三的盟津王朱见濍(音sōng),作为朱祁锳在世诸子中的最长者,跳出来向郑王之位发起冲击,结果被乃父所拒。然而他太想进步了,名的不行便来暗的,竟悄摸摸地将大哥遗留的世子金册偷走,拿着过瘾。其后又意图故技重施将世子金宝弄到手,这次未能得手。不过经此一闹父子正式反目,闹到最后,朱见濍被废为庶人,全家发配凤阳禁锢。

郑简王薨逝后,爵位由嫡长孙朱祐枔承袭。正德二年二月,郑王朱祐枔薨逝,在位11年,享年34岁,朝廷赐谥曰康。郑康王无嗣,郑藩大宗第一次绝嗣,世袭传承转移到郑简王诸子身上。

朱祁锳共有十二子,此时依然在传承的有:三支盟津庶人朱见濍、四支东垣王朱祐檡(音zhái、shì或tú)、九支繁昌王朱见寖、十支庐江王朱见湳(音nǎn)、十一支丹阳王朱见淕(音lù)和十二支真丘王朱见渻(音shěng)。

朱载堉雕像

朱祐檡的辈分虽然在所有亲支郡王中最小,但在三伯出局的状况下,他伦序成为郑王的第一顺位继承人。本就觊觎爵位的朱见濍自然不肯错过这一机会,明孝宗即位后将他从凤阳放回了怀庆府(今河南沁阳市),正德二年七月突然上疏朝廷,请求奏请复爵。意欲何为,不问可知。朝廷自然不可能让他如愿。

“乙巳……郑府盟津王见濍,先以罪革爵为庶人,幽于高墙,既而以恩赦回,至是奏请复原爵。上从礼部议不许,仍岁给半禄赡之,本色折色均支。”(《明武宗实录》)

除朱见濍外,繁昌王朱见寖也参与了夺嫡,郑康王去世后郑藩内部可谓是乱成一锅粥。是故朝廷快刀斩乱麻的于当年十二月正式下诏册封朱祐檡为新一任郑王,以平息纷争。

及至明世宗即位,朱见濍、朱祐檡这对叔侄皆以故去,可他们的纷争在新任郑王朱厚烷与朱见濍之子朱祐橏(音zhǎn或jiǎn)之间延续着。

相对于怙恶不悛,只知道莽的朱见濍,朱祐橏的段位要高出好几层楼。他先通过黄河水返清等事件上疏称贺,讨好当朝皇帝,树立忠贞形象,并借机给朱厚烷这位堂侄穿小鞋,降低其在皇帝心目中的印象分。

朱厚烷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好不容易挽回自己的形象,又因为上疏对明世宗迷信炼丹一事提出批评,再度失分。朱祐橏瞅准时机,上疏控告“厚烷招集亡命,私造兵甲,及与妖人宋刚等通,谋为不轨”。

本就对朱厚烷心有不满的明世宗怒斥“厚烷讪朕躬,在国骄傲无礼,大不道。”下令将其废为庶人,送凤阳高墙禁锢。时值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

此时朱载堉年仅15岁,可对府中变故的应由知之甚详,虽对父王蒙冤很是气愤,却也只能徒呼奈何。不过他还是选择了以特殊方式进行抗争。《明史·诸王传》载:“痛父非罪见系,筑土室宫门外,席藁独处者十九年。厚烷还邸,始入宫。”

“藁”是指用禾秆编成的席子,古人坐卧藁上,是请罪或明志的象征。意即在父王被发配凤阳后,他也离开郑王府,在外开辟了一间简陋的屋子,“席藁独处”,借此为父鸣冤。

教材内容

不过这个记载也存在问题,朱厚烷在隆庆元年(1567年)得以平反,重返怀庆,禁锢高墙长达十七年。所以朱载堉出外独处的时间当为十七年,而非十九年。《明史》当是采信了《弇山堂别集》的记载,才出此纰漏。

万历十九年(1591年)正月,郑王朱厚烷薨逝,享年73岁,朝廷赐谥曰恭。父王仙去,郑王爵位理应由世子朱载堉承袭,谁成想他竟是个不眷恋权势的奇人。郑藩内部围绕继承权的百年纷争,以及父王因此含冤被囚十七年的经历,让他早已看淡权势,只想在自己手里了结本支内斗,安安心心的专研自己的爱好。

为此父王刚去,不顾守孝在身,立马上疏朝廷,表示自己身体抱恙,无力处理国事,请求将郑王爵位让给族弟、伦序在前的三支继承人盟津庶人朱载壐(音xǐ)。亲王支系转移,属于大事,朝廷郑而重之的命河南方面进行仔细核查。当年六月河南方面提交了一份由抚按共同署名的调查报告,表示郑世子身体并无大碍,且先年因恭王年老府事一直由世孙朱翊锡代为处理,即便世子有恙也无需换马。

“戊戌……河南抚按查勘过郑世子载堉以微恙辞管府事,志虽可尚,法从难从。况世孙代行礼仪,世子卧理无妨,合今钤束宗人,不得再辞。部覆报可。”(《明神宗实录》)

眼见自己的小心思被戳穿,朱载堉表示我不装,我就是要撂挑子不干,郑藩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权势因为当年违背伦序让四支越过三支承袭郑王造成的,所以得拨乱反正,将爵位还给三支,以平息内斗。

不管真相如何,当年让四支越过三支,乃朝廷给的方案,武庙下的旨意,事关朝廷与先皇脸面,岂容你说改就改。是以再次将朱载堉的奏请给驳了,且表示既然你不愿当这个亲王,也没关系保留世子头衔终生便可,郑王之位则可由世孙越位承袭。

然而朱载堉并不认可这一方案,坚决要求退位让贤,此后十余年间又接连为此上疏。

一个人要是拒绝一两次,可以说他是装装样子,毕竟有三辞三让的先例在。可像朱载堉这般明明亲王之位唾手可得,却在十七年间七次上疏辞爵,也让朝野上下看到了的决心。朝廷被磨得没脾气,只能遂了他的意。

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十一月,朝廷正式下旨,批准由朱载壐承袭郑王,令“载堉及翊锡以世子世孙禄终其身,子孙仍封东垣王。”

享誉全球的音乐家

朱载堉该愿放弃爵位,是因为在他内心,相较于爵位,相较于政治,还有更令他醉心的东西:兴趣。朱载堉号句曲山人、九峰山人,青年时自号“狂生”、“山阳酒狂仙客”,专心攻读音律、历算,并开拓了边缘学科的广阔领域,在音乐、天文、历法、数学、舞蹈、文学等多个领域建树颇多,尤以音乐为最,堪称登峰造极。

音乐在华夏源远流长,传统文化非常重视音乐,将它与“礼”并称为“礼乐”。“礼”就是指各种礼节规范,“乐”则包括音乐和舞蹈。礼乐的起源,华夏文明演进相同步,可以说我们的文明就是一部礼乐文明史。

也正因此,华夏成为全球最早对音乐展开探索文明,河南舞阳县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将华夏音乐史推进到了八九千年前。为演奏出悦耳动听的乐曲,早在先秦时期就产生了专业的定音法:十二律,即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等的半音的律制。《周礼·春官·典同》称:“凡为乐器,以十有二律为之数度。”

十二律名称

十二律的名称分别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十二律同样遵循天人合一思想,分为阴阳两类,奇数六律称阳律,简称“律”,偶数六律称阴律,简称“吕”。故十二律简称律吕,并以黄钟大吕指代音律。

确定律制后,以黄钟律标准音起,按三分损益法,划分十二律,据此排定“宫商角徵羽”的音阶,在五音的基础上配合变音形成雅乐、清乐、燕乐三大华夏古典音乐体系。

然而乐曲的转调问题,是一个长期困扰华夏乐坛的难题。虽然《国语·周语下》伶州鸠论乐称“律吕不易”,可因无法做到统一旋宫转调,乐曲演奏一直存在音色不准的问题。《后汉书·律历志上》就有相关记载:

“元和元年,待诏侯钟律殷肜上言:‘官无晓六十律以准调音者。故待诏严崇具以准法教子男宣,宣通习。愿召宣补学官,主调乐器。’诏曰:‘崇子学审晓律,别其族,协其声者,审试。不得依托父学,以聋为聪。声微妙,独非莫知,独是莫晓。以律错吹,能知命十二律不失一,方为能传崇学耳。”

音色问题的产生与人类的听觉范围有关。人类能听到的声音频率大约在20Hz到20000Hz之间,低于这一频率的声波为次声,高于这一频率的声波为超声。而人大脑对声音的处理,也即音色并非按等差数列而是按等比数列的形式来排布。符合聆听规律的就悦耳动听,否则刺耳难听。因此如何调校乐谱和乐器的音色非常重要。

十二律不精准,会影响礼乐的氛围感,故而历代对如何调校音色多有实践。比如南朝宋乐律学家何承天别开生面地提出了“十二等差律”(《宋书·乐志》中称之为“新律”),以黄钟本律之数(9寸)减去由仲吕所生黄钟2之数(8.8788寸),得差为0.1212,再将此差数平分为十二等份。即0.1212÷12=0.0101,然后将此数依次递加在林钟以下各律上,即得“新律”各律之数。不仅解决了古律仲吕还生不能得黄钟本律的问题,缩小了古律之间的差距,并为寻求在十二律内部进行音色调整提供了新途径。

朱载堉按十二平均律所斫古琴

朱载堉在乐律上的最伟大贡献,便是站在先贤的肩膀上,发明并精确推导了“十二平均律”。传统八度音的音阶与弦长比是2:1,因此利用传统的发音体的长度计算音高,假定黄钟正律为1尺,求出低八度的音高弦长为2尺,将八度音阶按等程划分为十二份,每份作为一个“半音”,即十二律中的各律。将2开12次方得波长公比数,而后将公比自乘12次即得十二律中各律音高,且黄钟正好还原,完美的解决了十二律自由旋宫转调的千古难题。

他甚至将每个半音的数值精确到了小数点后24位。计算方式具体如下:

先将2开平方,得到“蕤宾”=1.414213562373095048801689

再继续将蕤宾开平方,得到“南吕”=1.189207115002721066717500

再将南吕开立方,便得到半音的比率“应钟”=1.059463094359295264561825

他推导出的十二平均律各律音高具体如下:

黄钟=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应钟=1.059463094359295264561825

无射=1.122462048309372981433533

南吕=1.189207115002721066717500

夷则=1.259921049894873164767211

林钟=1.334839854170034364830832

蕤宾=1.414213562373095048801689

仲吕=1.498307076876681498799281

姑洗=1.587401051968199474751706

夹钟=1.681792830507429086062251

太蔟=1.781797436280678609480452

大吕=1.887748625363386993283826

在那个没有计算器的年代,他又是如何得出如此精准的数值的呢?这得益于他的另一重身份:数学家,或者说是算学家。他精通珠算,亲自编撰了《嘉量算经》和《算学新说》等算学典籍。为计算音律,别出心裁的发明了一个横跨八十一档的特大号“算盘”。正是靠着这件利器作开方运算,硬是将2的12次方根计算出来,还精确到小数点后24位数字。可谓是一项破天荒的成就。

他的这一成就被记录在成书于1594年–1596年间的《律吕精义》,朱载堉在书中称之为“新法密率”。比西方提出“十二平均律”整整早了半个多世纪,至今在弦乐上广泛应用。考虑到当时西方传教士来华,及东学西渐历史状态,很多东西有的说道。

阿越说

单凭“十二平均律”,称朱载堉一声“律圣”、“乐圣”并不为过,关键他还多才多艺,除音乐、算学外,在文学、天文律法等方面也多有成就。他一生著述颇丰,《律吕精义》、《嘉量算经》、《算学新说》之外,还有《瑟谱》、《操缦古乐谱》、《旋宫合乐谱》、《律历融通》、《律吕新说》、《乐学新说》、《历学新说》、《乡饮诗乐谱》、《六代小舞谱》、《小舞乡乐谱》、《二佾缀兆图》、《灵星小舞谱》、《圣寿万年历》、《万年历备考》、《律历融通》、散曲集《醒世词》等。也正因此,被中外尊崇他为“东方文艺复兴式的圣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

朱载堉著作部分

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四月初六,一代科学巨匠,堪称大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朱载堉,带着郑世子的头衔辞世,享年6岁,葬九峰山之原,朝廷赐谥曰“端清”,世称端清世子。

至于因为让位,朝廷许诺的东垣王爵位,因牵扯利益太大,虽然时任东垣王朱翊铠没给予了默认,却遭到继任的朱常(氵夆)激烈反对。可胳膊拗不过大腿,在他一系继续传承一世后,最终由朱载堉的嫡孙朱常洁承袭。奈何此时已是崇祯朝,大明风雨飘摇,朱常洁如同一叶扁舟,终被打落。

相关文章

永宁王朱有灮:家族低调,王府系已发掘的保存最好的明郡王府遗址

顺阳王朱有烜:本是皇帝打压胞弟的见证者,却演变为宗室桃色传说

山阴王朱俊栅:爱管闲事的贤王,指控襄垣王,请立太子,请开藩禁

汧阳王朱诚洌:庶子可否袭爵?孝宗认定的典范,差点因无嫡子除封

交城王爵位之争:大宗绝嗣,堂兄弟全武行,结果被认定为冒封

1 阅读: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