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母校,每个成年人的心中都留存着一段回味无穷的记忆。任凭岁月斑驳,那份纯真和美好始终历久弥新。
我上小学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母校坐落在四面环山的白芨沟煤矿,名为“育新小学”。由于山大沟深,平坦的地段极其有限,校园只能顺着矿山狭长的地势走向依山而建,加之那个年代物资较为匮乏,建教室所需建材只能就地取材。矿山最不缺的就是石头,所以石块就成了不二之选。一间间简陋的石头教室,在矿山拔地而起。
矿山远离城市,交通和信息较为闭塞,“再穷不能穷教育”的观念在这里成为共识。石头教室外观虽然简陋,但屋内决不将就,内墙一定要刷上白石灰涂料,灯泡一定要选瓦数最大的,窗户和房顶一定要用最好的木材,由技术最好的木工来加工。当时的石头教室,可谓“低调奢华有内涵”。
那时,每间教室的墙上都悬挂着雷锋的照片和日记。对于少年时的我们,“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的目标追求早早在心中播下了种子。一首《学习雷锋好榜样》,总是伴随着郎朗读书声响彻校园,让深居矿山的师生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
那时,矿山生活设施尚不完善,校园没有集中供暖管网,每到冬季,师生只能依靠教室里的一个煤炉子抵御寒气。班里的男生女生没有一个嫌脏,一到下课就抢着抓起墙角的煤炭往炉膛里塞,炉膛总是烧得旺旺的。我们也明白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有了很强的集体观念。
煤炉由各班负责,每到周末放假,按时添煤保证炉火不灭就成了大事。因为我家离学校最近,班主任索性将添煤烧炉子的差事交给我。记得那时,我把烧炉子看得比写作业还重要,为的是保证大家不挨冻。也正是从那时起,我懂得做人做事要有责任、有担当。
在母校也常常能听到关于理想和命运的探讨,记得老师对我们说的最多的是,一定要努力学习,将来走出大山才能改变人生命运。
十多年后,我和为数不多的同学走出大山求学,完成学业后最终选择回到熟悉的矿山,接过父辈的衣钵,继续建设和改变着矿山的面貌。如今,矿山虽老,但在我们的努力下,曾经的人工炮采炮掘工作面已迭代升级为智能化综采工作面和综掘工作面,曾经“刮风一身土、下雨一脚泥”的矿山已建成绿色矿山。留在矿山的我们,继续改变着矿山的每一个角落,矢志于让作业环境再改善一些、设备技术更先进一些、劳动强度再降低一些、安全管理更可靠一些。而这,是所有矿山儿女的梦想。
2010年,矿区启动迁居工程,矿办学校被取消,师生整体划转迁往四十公里外的城市各所学校。母校自此人去楼空,再无朗朗读书声。
如今,我时常会到母校的旧址漫步。虽然这里早已失去了往日的生机,但置身其中,我依然能深切感受到母校带给我的力量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