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一一出生就拥有一切许多人梦寐以求的财富和地位。然而在国难当头的时代,他选择了与家族的传统相对立的道路——参军抗日,投身战火之中。但在成为八路军旅长后,他面临的挑战远超想象。从“大地主”到抗战英雄,究竟是怎样的信念与责任促使他走上这条不归路?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高士一
高士一出生在河北省任丘县,他的父亲是当地知名的大地主兼商人,尽管出生富贵,高士一却未沉迷于奢靡生活,反而自幼与家中长工一同劳作,学习各种农艺技能。他的武术技能来源于少林会的习练,同时他对中医也有一定的了解,经常无偿为乡亲们治疗疾病。这些经历不仅让他在劳动者中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也使他深受乡亲们的尊敬和爱戴。
五四运动期间,高士一展现了他的革新精神,他在本村积极推动摒弃封建迷信,倡导妇女解放,甚至将寺庙转变为文化宣传站和女子学校,大力推广新思想和女性教育。他的进步思想和实际行动,使他被推选为八县堤工委员会的委员,从而正式进入公共服务领域。任职期间,他致力于河务管理,确保河堤安全,深得人民的信赖。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三省沦陷,高士一对此深感痛心疾首。他在这一政策下看到的是民族的灾难和百姓的苦难。悲愤之下他购买了收音机,密切关注时事发展,增强了对国事的认知。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将掠夺的物资运往日本
在这种情绪和认知的驱动下,他的长子高万德,受其影响,在保定学习期间参与了抗日救亡运动,并因此被学校开除。高士一对儿子的行为没有斥责,反而给予了坚定的支持和鼓励,这体现了他对于爱国行为的高度认同。
1937年,高万德回到家乡,与朋友一起利用父亲的收音机获取信息,开办抗日小报《群声报》,并组织起了一支抗日救国会的民兵队伍。高万德利用家庭资源,为队伍提供粮食和经费支持。尽管高士一明知儿子的行动,但他选择默默支持,从未直接干涉。
1937年秋,高士一迎来了他期盼已久的转机。中共特委委员侯玉田携吕正操委托的空白职位任命书前来洽谈抗日合作。在此之前侯玉田已经与另一位地方势力领袖高万德探讨过此事,高万德对联合高士一持保留态度,认为高士一不宜参与抗日队伍。

北平沦陷
侯玉田在反复权衡后,依旧决定推动这一合作。他详细阐述了当时的抗日形势,强调任何愿意为国家付出的人都应是同志。最终在高万德的陪同下,侯玉田与高士一会面,并成功说服他加入抗战。
高士一长期以来对共产党持有好感,因此他欣然接受了河北自卫军第五路的总指挥职务,并在年底通过侯玉田正式加入共产党。由于该部队属于八路军,但缺乏足够的物资支持,高士一便将家中所有现金和余粮全部用于支援部队,甚至变卖部分家产以筹集军资。
这一决定立即引起了家族成员的激烈反对。他们无法理解高士一的行为,认为他被共产党蛊惑。他们质疑,为何他要在担任官职时倒贴家财。在侯玉田到访高家时,高士一的三哥高士芬甚至将侯玉田软禁。

高士一儿子高万德(右)与他一起抗日的伙伴
高士一坚定地表示,“没有国,哪有家”。释放侯玉田后,他决定将家族财产分割,自此与部分家族成员断绝关系。这一行为迅速传开,激发了周围人民的爱国热情,许多人纷纷携带粮食自愿加入军队,有的还是家庭成员一起参军。
1938年5月,吕正操率领的自卫军与当地游击队合并,组建成八路军第三纵队,同时成立了冀中军区,由吕正操担任司令员。在这一组织架构中,高士一领导的第五路军也进行了重组,其部队人数已扩展至8000人,被编入冀中军区,形成了独立的第四支队,分为三个团。
高士一与其部队因勇猛善战而闻名,他们在现今的雄安新区进行了多次激战,一年间击毙和伤害了超过1600名日军士兵。这些胜利的战绩使得高士一在抗日战场上名声大噪。

侯玉田旧照
1938年底日军得知高士一的两个侄子高万玉和高万峰归家,便派遣了500名士兵发动夜袭,企图打击高士一的士气。这次袭击几乎将高家场夷为平地,高士一多年辛苦经营的家业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而他的两个侄子也不幸落入日军之手。
面对日军的挑衅和威胁,高士一的回应显示了他的决绝与坚定。他大声谴责日军的行为,并明确表示宁可牺牲亲人也不会背叛国家。日军随后将高万峰释放,希望他能劝说高士一投降,但高士一见儿侄伤痕累累,愤怒地质问他是否背叛了祖国。最终高万玉被日军残忍杀害,这进一步坚定了高士一的抗日决心。
在1939年2月高士一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这标志着他理想的实现和一种全新身份的开始。随后高士一带领的独立一旅在抗日战场上屡建奇功,特别是在陕北绥德的驻扎期间,他们的英勇表现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在那里,高士一有幸与共产党的灵魂人物毛主席进行了一次深刻的会晤。

抗战时期的高士一
在这次私人会谈中,毛主席以温和的笑容拉着高士一的手,用充满感激的语调说道:“世一同志,你放弃了舒适的生活,选择了艰苦的抗日路,你的牺牲和勇气,党和人民都将铭记。” 这番话让高士一感动得几乎说不出话来。
接着毛主席关切地询问高士一在部队的融入情况,尤其是他是否感受到了因身份转变而来的任何不公或排斥。高士一诚实回答,感谢党的领导和同志们的关怀,他们接纳了他,还特意保护了他的家人,使他感受到了党员之间如同兄弟一般的深厚情谊。
毛主席听后哈哈大笑,他的笑声中充满了赞许:“这正是我们共产党的本色——懂得感恩,懂得团结。” 作为对这次会谈的纪念,毛主席赠送给高士一一张签名照片,这成为了高士一珍视终生的宝物。

高士一全家福
1943年高士一被调至延安的中央党校进行学习,期间获得了毛主席的亲自接见。在这次深刻的交流中,毛主席直接询问高士一是否曾感受到过同僚的排斥。高士一回答说,起初确实有些疑虑和质疑,这在所难免,毕竟他过去的身份是一个“大地主”。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证明了自己的忠诚和勇气,部队中的同志们已经接受他,视他为兄弟般的存在。
毛主席的简单问话中透露出深切的关怀,这对高士一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激励和支持。他在这份关怀中感受到了巨大的力量,并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对话过程中,高士一体会到这场战争的意义远超过简单的胜利,它关乎于为理想、为信仰、为整个民族的未来而战。
1945年日本投降,在这场战争中高士一以其卓越的贡献和英勇的战斗,赢得了“人民英雄”和“爱国旅长”的美誉。对于一个出身地主的他来说,这种荣誉是意料之外的,也是对他转变和牺牲的最高认可。

高士一
毛主席在得知高士一的转变和贡献后,对他的成就表示高度评价和赞赏。毛主席肯定了他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和在思想上的彻底转变,称他为真正的人民英雄。高士一对此深感荣幸,他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从一位地主变成一位被人民敬仰的英雄,全赖共产党的教育和自己对革命真理的深刻领悟。”
抗战胜利后,高士一没有选择退隐幕后,而是继续积极参与到新中国的建设中。他作为一名党员和国家的信赖者,被任命为河北省委书记,肩负起领导全省党务的重任。在此期间,他不仅巩固了解放成果,还为最终的内战胜利发挥了关键作用。

高士一(左)与王震等人合影
1949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高士一被任命为河北省人民政府主席,全力投入到战后重建工作中。在他的领导下,河北省迅速恢复了生产,大量的工业企业和人民公社相继成立,为地区的经济复苏和社会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1952年,高士一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交通部长,负责国家交通网络的建设和发展。在他的领导下中国的交通基础设施迎来了飞速发展,其中包括公路、铁路和航空等关键领域。他亲自督导了川藏线、京广线等国家重点工程的建设,大力推进了这些项目的进度和质量。

毛主席赠像给高士一
1956年,中国首条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是在他的任内实现的,此外高士一还推动了国际航线的开通和国内航空公司的成立,其中包括中国第一家从事国际运输的专业公司——中外运输总公司。
1968年,高士一病重,终年困扰于多种疾病的折磨。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环视着聚集在床边的后代,语重心长地嘱咐他们:“永远跟随党走,高家的每一代人都要铭记这一点。”高士一的人生经历,无论是在战场上的英勇还是在和平时期的默默奉献,都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坚定意志和不屈精神。

高士一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