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角大楼遭遇本年度最尴尬泄密事件: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国防部长奥斯汀等高层在加密通讯群组讨论打击胡塞武装计划时,误将《大西洋月刊》总编辑戈德堡拉入群聊。
这场持续37分钟的"现场直播",意外曝光美军"阿尔忒弥斯行动"作战细节,包括精确到小时的空袭时间表。更讽刺的是,3月15日下午1时,美军B-1B轰炸机群确实按计划对也门萨那实施空袭,胡塞武装随即发射18枚弹道导弹反击,验证了群聊内容的真实性。
这场乌龙暴露美国中东战略的双重困境。泄密文件显示,美军原计划通过"斩首行动"摧毁胡塞12处导弹基地,但实际打击效果远低预期——卫星图像显示仅有3处设施遭实质性破坏。胡塞武装在遇袭后,使用伊朗提供的"圣城-4"巡航导弹击中红海美军驱逐舰,这种非对称反击能力令五角大楼震惊。
深层战略意图在群聊中显露端倪。沙利文提及"控制曼德海峡航运监测权"的重要性,这个连接红海与亚丁湾的咽喉要道,每日通行油轮价值超90亿美元。美国海运联合会数据显示,中国航运企业在该海峡货物吞吐量占比达38%,远超美国的12%。夺取该区域控制权,被美方视为遏制竞争对手海上命脉的关键。
胡塞武装的韧性超出美军预料。这个被戏称为"拖鞋军"的武装组织,已发展出包括水下无人机、反舰弹道导弹在内的多层次打击体系。3月18日,其新型"曼德-1"导弹击中1500公里外的以色列埃拉特港,创下中东地区非国家武装的最远打击纪录。这种技术跃升背后,伊朗提供的卫星制导技术支援功不可没。
美国的战略误判在于低估区域联动效应。埃及苏伊士运河管理局证实,受红海局势影响,4月运河通行费收入同比下降42%,迫使美国第七舰队将25%兵力投入护航任务。这种消耗战模式,正重演阿富汗战争的"帝国坟场"魔咒——美军每拦截1枚胡塞导弹需耗费210万美元,而对方攻击成本不足其1%。
这场闹剧般的泄密事件,本质暴露美国全球战略的力不从心。既要威慑伊朗核计划,又要维持乌克兰军援,还要震慑台海局势,五角大楼的资源分配已逼近临界点。正如兰德公司报告指出:"美军同时应对三场区域冲突的能力窗口,将在2025年前后永久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