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外威胁!直径100米小行星7年后或撞地球,行星防御岗紧急招聘中

青藤绕架 2025-02-11 20:01:01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科学家们研究发现,一颗小行星正在向着地球的方向飞来。如果其中不改变方向的话,7年后将同地球亲密接触,现在科学界已经对其有了撞击的判断,留给地球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随着小行星威胁的曝光,中国公开招聘的行星防御岗也登上了热门,这个岗位究竟是干什么的?如果小行星真的撞击,我们会如恐龙一般灭绝吗?

小行星天外飞星七年之约

根据最新的观测结果,2024 YR4的直径大约为100米,相当于一个标准足球场大,而且它的飞行速度极快,撞击地球之后产生的能量大概约8兆吨TNT同时爆炸。

当年让广岛一下子成了废墟的原子弹爆炸威力不过1.5万吨TNT,如果小行星真的撞击,威力将相当于5000多颗广岛原子弹同时引爆。

地球真的要危险了!最初科学家们估计小行星同地球的撞击概率为1%,可更多观测数据积累之后,现在的撞击概率已经被调整为1.6%到1.9%。

人一生中被闪电击中的概率约为1/15000,这么算的话,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概率相当于被闪电击中两次还多一点点,这已经是实实在在的天外威胁了。

为了应对可能到来的小行星撞击,联合国首次启动了《行星安全协议》,集合全球科学家和航天机构的力量来应对这个潜在的灾难。

小行星撞击地球这事儿其实很常见,2013年俄罗斯的车里雅宾斯克就发生了一起小行星撞击事件。

这颗小行星的直径仅为20米左右,别看它个头不大,进入地球大气层时也发生了爆炸,爆炸产生的冲击波一路传递到地面就已经足以对地面造成破坏了,许多建筑的玻璃被震碎,大约1500人因此受了伤。

如此小的地外天体就能造成如此恐怖的破坏力,那直径100米的2024 YR4一旦撞击地球,后果将更加不堪设想,很有可能造成全球性灾难,如果它的撞击点在海洋,有极大的可能引发巨大海啸。

如此威胁让全球的天文台和空间机构都紧张了起来,从2024 YR4被发现的那一刻起,全球相关机构都对其展开了24小时不间断监测。

现在科学家们准备通过精确计算它的轨道,预测其未来轨迹并评估各种潜在的撞击情景。

我国自然也不能袖手旁观,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也正式对外招聘行星防御岗职位,瞬间引发了全民热议,这个岗位是干什么的呢?

现代钦天监——行星防御岗

在很多人的固有认知里,小行星防御是科幻电影中那些高科技武器和超级英雄的工作范围,但现实中抵御太空威胁是个复杂且系统性的工程。

当2024 YR4被列入高风险名单之后,我国行星防御工作也开始加速推进,行星防御岗也跟着新鲜出炉。在网上有不少网友调侃行星防御岗是现代版的钦天监,虽然调侃的意味有些重,但这个比喻还是比较贴切的。

古代没有现在这些科技手段,钦天监只能负责观测天象和推算节气,而如今的行星防御岗工作的核心是监测和预警近地小行星。

从这个角度来看,新型防御的科技含量可比古代钦天监要高多了,行星防御岗的任务主要就是密切跟踪近地小行星的运动轨迹。

研究其可能对地球构成的威胁并参与制定应对方案。这个岗位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尽早发现潜在的威胁,与国际社会合作采取措施保护地球免受小行星撞击。

按照国防科技工业局重大专项工程中心的规定,现在行星防御岗的工作名额有三个,现在已经有不少天文爱好者和科研人员踊跃报名。

这样的岗位机会可不多,一旦入选将参与近地小行星监测预警的相关研究工作,协同全球的天文机构共同为地球的安全保驾护航。

不过我国行星防御岗和NASA的行星防御官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工作内容却是天上地下,NASA的行星防御官主要负责防止外星微生物污染地球,确保人类在太空探索过程中不会破坏其他天体上的生命体。

我国行星防御岗则更专注于小行星威胁的监测和预警,从岗位的设定来看,我国航天已经有了同美国一较高下的资格。

玩笑归玩笑,行星防御岗对工作人员的各项要求还是非常严格的,工作人员不仅需要掌握大量的天文物理学知识,还需要熟悉各类空间探测技术。

如果2024 YR4真的逼近地球,我们能做些什么应对?

核武器是人类有史以来威力最大的武器之一,所以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只要有小行星可能撞击地球,最好的办法就是使用核武器将其炸碎。

这也确实是行星防御中的一个思路,专业点的名词将其称为对峙核爆,不过这种方法并不需要直接接触小行星,而是在其附近引爆核武器,利用爆炸产生的高能射线去蒸发小行星表面的物质,从而产生反作用力,改变小行星的轨道。

早在很久以前,美国能源部和NASA就从针对这种方案进行过可行性研究,如果在距离小行星几百米的地方引爆一枚百万吨级当量的核弹,就可以改变直径几百米小行星的轨道。

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速度快、效果显著,特别适合那些预警时间较短、尺寸较大的小行星。

不过核爆方案也不是万无一失的,一旦控制不好爆炸当量,小行星在核爆之后很有可能碎裂,如果其中有较大碎片继续向地球飞来,很有可能对地球造成较大破坏。

而且这些碎片的数量如果控制不好,多点散花的行星撞击对地球造成的影响或许会更大。

如果不使用核武器,直接用飞行器去撞击小行星的效果会怎么样呢?这就是动能撞击方案。

这个方法是发射一个高速飞行的航天器去直接撞击小行星,逼迫其改变轨道,2021年NASA启动的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任务就是为了验证这种方式的可能性。

动能撞击方案虽然听起来简单粗暴,但实际上技术要求极高,撞击器必须非常精确地命中目标,在小行星高速运动的情况下,任何微小的误差都会让撞击效果大打折扣。

而且动能撞击能产生的轨道改变量非常有限,一般只能改变小行星速度的微小量级。

根据轨道力学计算,只要小行星的速度发生微小变化,经过遥远的距离和时间的加持,整个轨道也会产生蝴蝶效应,最终显著偏离原来的路径,从而避免与地球相撞。

这个方案必须得有足够长的预警时间,因为轨道偏移是个长期过程,要是小行星只剩几个月就要撞上地球了,那动能撞击方案根本就不可能产生效果。

如果既不想炸小行星,又觉得动能撞击不保险,那还有个更加温柔的方法,NASA曾经提出过引力拖车方案,从地球发射一个较重的航天器,让它飞到小行星附近,利用小行星与航天器之间的引力慢慢拖动小行星,使其轨道发生偏移。

这个方案的优势在于它不会对小行星造成任何破坏,也不需要精确撞击,只要航天器与小行星保持足够近的距离,引力作用就会持续发挥效应。

如果航天器足够重且在小行星附近停留足够长的时间,它可以将一颗直径100米的小行星轨道偏移数千公里。

不过这种方法也需要非常长的时间才能见效,引力拖车方案需要提前十年以上部署,对航天器的导航与控制要求也非常高。毕竟航天器需要在小行星附近长期停留,对燃料供应和自主飞行技术的要求也要高上不少。

当然任何方案都不是完美无瑕的,如果所有地外防御方案在执行过程中都没有达到预想中的效果,那只能依靠躲了。

直径小于20米的小行星对地球的危害不会那么大,绝大多数的行星物质都会在从大气层的摩擦中燃烧殆尽,所以不足以对人类造成较大威胁。

如果小行星的直径超过几十米更大,那就得提前疏散可能撞击区域的人口和财产了,至少可以最大限度的减轻损失的。

不过这种方案是被动的,只能在无法改变小行星轨道的情况下使用,虽然疏散可以减少人员伤亡,但经济损失依然无法完全避免,如果小行星坠落在海洋,引发了海啸等次生灾害,将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麻烦。

我国早在2022年就已经透露将着手组建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并在2030年前后实施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

计划中我国防御任务将采用伴飞+动能撞击+伴飞模式,在撞击小行星后继续对撞击效果进行评估和研究。

结尾

随着行星防御岗的火热招聘,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将加入这一重要工作,虽然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概率较小,但只要这种潜在威胁存在,科学家们就不会掉以轻心,未来国际间的合作也会进一步加强,共同抵御太空的威胁。

信息来源:

远离后又再靠近,7年后这颗小行星有概率撞地球!联合国首次启动《行星安全协议》 红星新闻2025-02-07

一小行星7年内有概率撞地球,联合国首次启动! 光明网 2025-02-08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