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周口婴儿丢失事件”,以被揭开狗血、离奇的真相而告一段落。按照最新的说法,事件是因为孩子母亲与他人有婚外情,母亲为了让孩子生父(即婚外情对象)得到这个孩子,才一起策划了这个事件。谁也没想到,事件会从一部悬疑剧反转为一场闹剧,实在让人意外的愤慨。
央视网评论在“周口男婴丢失事件反转,‘狼来了’该被法律问责”一文中强调,“如此将公共资源和民众的同情心玩弄于股掌之间,当事人除了需要直面那些付出关心和帮忙人士的道德谴责,也应该受到法律的惩罚,以此才能让那些可能的后续效仿者汲取教训,理性处置自己的家庭私事。”
当然也有不同的声音。今日话题在“‘周口丢婴事件’是‘狼来了’?别神话公众热情”一文中指出:都在指责当事人耗费“公共善意”和“公众热情”,这种看法失之偏颇。文章认为,归纳原因的话,倒不如说,“公共热情”这么一个东西本来就有巨大的盲动性,再加上社交媒体时代“滚雪球”的传播机制,才有了“狼来了”一般的效果。
文章说,引发如此大的舆论关注,并不是策划者的本意。这倒也是。很明显,是媒体“滚雪球”式的报道助推了“公众热情”,而过份的公众热情反过来又刺激了媒体超常的关注。
文章强调,公众热情对于促进社会的真、善、美有巨大作用,当然也有其复杂性,想办法对不理智的公众热情进行纠偏,而不是对其“神话”确实有必要,太多“公众热情”盲动的事例也在让人警醒与反思。
只是我在想,公众热情到底呈现为善意还是恶意,虽然不那么容易说得清楚,就像“人肉搜索”一旦掌握不好就会成为“舆论暴力”,可在每一个普通人参与之初,想必都是出于美好与善良的本意与目的,希望事情能向明朗、干净、真实的方向发展。当然善意也可能结出恶果,因为现实生活本身的复杂性,是人无法预料的。而普通人单纯的善意热情却可以促使事件最快地趋于完整,并俚清真相,哪怕会对某些人造成不可避免的伤害。很显然,周口丢婴事件,若不是被舆论和公众闹大了,如何能这么快水落石出,哪怕剧情的反转实在狗血。
公众善意与公众热情即便有其盲动的一面,却终归于事件的发展是极其有益的,是重要的推动因素,这并非是在神话它,而是对其作用与价值的必要肯定与认可。
而随着事件的发展,无论如何都无法否定,在这次闹剧的背后,是公众善意又一次被消费与透支的事实,哪怕公众善意只是公众热情的一种包装。公众善意与公众热情既是有限的,也是有价的,不容被辜负与亵渎。很难想,如若再发生类似事件,缺少了媒体的介入与公众的参与,那整个社会与生活岂不变得更为冷血,喑然可怕。
所以说它是又一次“狼来了”绝不为过,要不然狼真的来了,而世无人应,那将是怎样的悲哀与残忍。就像央视网评论中最后所言,“对于那些消费社会良心,视法律如同儿戏的行为,唯有用法律武器来厘清荒唐事件中各色人等的法律责任,才能树立人们继续奉献爱心的信心。”而这个社会,最缺少的,就是热情的善意和信心。
2019.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