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龙泉山的春天很美。山上到处都是枇杷树,果子把树枝都压弯了。这本该是个让人放松的好地方。但在上周末,两个游客摘了两个枇杷引发了一场纠纷。开始农户要100元/个,最终民警调解30元解决。这个事情看起来很小,其实教会了我们很多谈判的道理。
监控里能看到农户紧紧抓着游客的包不放,农户生气是因为经常有人偷摘果子,游客觉得要价太高不能接受。后来民警来了,先做了一件事:把两个人分开。据后来调解的人说:“农户当时在气头上,其实他也不是真要按告示收钱。”这说明人在冷静的时候更好说话。
农户说他那块偷摘枇杷100元一个的牌子很显眼。对农户来说,这是他的谈判策略。先要高开,后面才好商量。游客的反应肯定是两个果子400块太贵了!这就是讨价还价的心理战。
最后30元成交很合适。当地枇杷卖几块钱一斤,30元比市场价高,但游客能接受啊。这个价格既让农户觉得没吃亏,也让游客能下台阶。这不就是高开低走的谈判的技巧。
这里为民警同志点个赞,在这里起了大作用。首先,把吵架的地方从果园换到调解室。人少了,就不容易激动。然后,他问农户时说了李力刚老师经典的一句话——你最担心什么?农户说怕更多人偷摘。又问游客:“如果你的东西被拿会怎么想?”目的是让游客理解农户。最后建议农户挂个牌子,写明可以买枇杷,这样以后就不会有人偷摘了。这个方法很好,不是简单地和稀泥,而是让双方都看到更大的好处。最好的谈判是让对方觉得赢了,其实你也达到了目的。
回看2019年北京房山樱桃园纠纷案,两起事件展现了相似的纠纷处理框架但存在关键差异。初始要价设定不同,成都农户采用“惩戒性定价”策略,设置100元/个的高额赔偿标准。北京案例中园主则按市场溢价倍数索赔,约为正常售价2.5倍。
调解技术的运用不同,成都民警先将争执双方带离现场,再引导理解未成熟果实的特殊成本。北京调解方,通过展示种植投入明细促成和解。
赔偿标准的不同,成都30元赔偿包含行为惩戒成分(实际枇杷价值仅数元)。北京120元/斤侧重经济损失补偿(接近优质樱桃批发价)。
最终的长效管理机制也不同。成都保留高额警示牌但强化调解通道。北京转化为明码标价的采摘体验项目。
生活中我们买菜、谈工资、甚至和孩子商量事情经常遇到,都是谈判。从这个事大家要学会:
第一,谈之前先冷静。如果觉得生气,就先停十分钟。第二,价格要有商量余地。像农户从100降到30,这样容易谈成。第三,站在别人角度看问题。想不通时,就假装自己是调解人。
现在龙泉山的枇杷又熟了,但这个调解的故事更值得记住。它告诉我们:吵架时不要光想谁对谁错,要找大家都接受的解决办法。就像摘枇杷,太生的不好吃,太熟的容易坏,只有刚刚好的最甜。谈判也是这样,要找大家都觉得合适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