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王”柯庆施:见过列宁,1958年险些取代周总理,这是为何?

古凌 2025-01-20 09:20:05

柯庆施,曾经的上海市委书记,堪称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值得一提的是,柯庆施是中国共产党少数几位亲自见过列宁并与其握手的领袖之一。

1958年,毛主席曾一度考虑让柯庆施接替周恩来,担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作为党内的元老,身兼总理多年,一直深受毛主席的信任。

为何在这一关键时刻,毛主席会将目光投向柯庆施?

与列宁握手

1922年1月,柯庆施作为中国共产党代表之一,出席了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

这次大会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一环,来自亚洲各地的革命力量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推动亚洲的民族解放和社会革命。列宁同志作为苏联的领导人,亲自参与并主持了此次会议。

列宁与每位代表亲切握手,柯庆施也在其中。

那时,柯庆施是党的一名年轻代表。列宁虽然是世界革命的领袖,但他的态度和蔼可亲,与各国代表一一握手,传递出团结与合作的精神。

柯庆施成为党内唯一一个亲身见过列宁并与之握手的中国人,许多曾与柯庆施并肩作战的革命者却未能一起走到最终。

邓培在后来的斗争中不幸牺牲。

1949年9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陈毅被任命为外交部长。

华东地区以及上海的第一、二把手先后空缺。此时,柯庆施凭借其深厚的政治背景和领导经验,成为了实际上的华东地区的最高领导人之一。

1956年4月,毛主席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提出了“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的思想,毛主席的讲话深刻影响了中国的经济政策,尤其是对上海这样一个重要的工业基地,如何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产业的进一步升级。

政策的出台,柯庆施在上海市委的领导下,迅速组织力量研究并落实这一方针,推动上海工业的转型和升级。

在1956年7月召开的中共上海市第一届代表大会上,柯庆施领导上海市委一班人,结合上海的具体情况,制定了“充分利用,合理发展”的工业发展方针。

这一方针的提出,标志着上海在工业发展上将不再仅仅依赖于“一五”计划期间(1953至1957年)采取的保守策略。

此前,上海的工业发展长期处于维持和紧缩的状态,导致了上海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未能充分发挥上海作为经济重镇的潜力。

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柯庆施及市委一方面加大了对工业资源的投入,另一方面也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从而确保了上海工业的健康发展。

经过改革与调整,上海工业在接下来的几年中逐渐恢复了活力,经济增长步伐逐渐加快。

到了1958年,上海市委再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确提出上海工业产品要向“高级、精密、尖端”方向发展。

上海作为国家的经济和工业中心,其发展方向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追求更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的产品,提升城市整体的竞争力。

随着国家对科技创新和工业现代化的重视,为此,柯庆施支持和推动了大量的科技研究和工业技术革新项目,以确保上海能够逐步迈向技术密集型的产业结构。

毛主席的批评

1958年1月,毛主席召集了广西南宁的会议。

毛主席的视线转向了柯庆施的一份报告,这份报告曾在会议之前引起了毛主席的关注,并得到了他的高度评价。

柯庆施的报告题为《乘风破浪,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上海》,内容深刻、切实,充满了对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展望和对国家未来经济路线的大胆设想。

在会议上,毛主席表扬了柯庆施的远见卓识,还在当场指出,这样的报告为中国未来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方向。

紧接着,毛主席提到了《人民日报》的编辑吴冷西,表扬了吴冷西在这一时期所做的工作。

13日晚上,毛主席特意找到了吴冷西和胡乔木两位重要人物,邀请他们来到自己的住所。三人在那里进行了简短而重要的对话。

毛主席没有拐弯抹角,直截了当地问道:“元旦那篇社论我看过了,很不错,是谁写的?”

胡乔木当即回答道:“这是我们报社内部一位同志写的。”吴冷西补充说:“不过这篇文章经过了胡乔木同志多次修改,交由周总理和刘少奇同志审阅过才发表的。”

毛主席点点头,显然对社论的质量表示认同,他接着说道:“这篇社论写得不错,题目也选得很合适,我们就是要乘风破浪,赶上西方的资本国家,让他们见识到中国的实力。”

所有人都认为毛主席只是喜欢这篇社论的内容,并且通过这个机会表扬了吴冷西的工作。但没想到的是,毛主席已经开始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这一切似乎成为了他考虑调整总理职务的起点。

第二天上午,毛主席拿着柯庆施的报告找到周恩来。

直接问道:“恩来,你看这份报告写得多好,你可是一国总理,这样的文章你能写出来吗?”

虽然周恩来身为党内的核心领导之一,却只能低头进行检讨,承认自己在某些方面的不足。

李锐在与会时提到,柯庆施成为了这次会议的“头号标兵”。65岁的毛泽东,却在讲话中多次称年仅56岁的柯庆施为“柯老”。

毛主席曾一度考虑过让柯庆施接替周恩来,担任国务院总理。这一决定引起党内不小风波,尤其是党内重要领导人周恩来,已深得毛主席的信任,并在总理职务上任职多年。

周恩来是党内少数几位具有极高威望的领导之一,长期负责国家的重大事务,他的决策和领导风格一直深得毛主席的赞赏。

毛主席有时对周恩来的风格产生了不同的看法,特别是在政治路线和战略方向上的分歧逐渐显现出来。

周恩来不急于做出反应,而是以非常冷静的方式处理这一局面。

在给中央书记处的检讨文件中,周恩来以婉转的方式提出是否继续担任总理职务的问题。语言上的婉转,使问题变得更加含蓄,也给了自己一线生机。

中央书记处经过一番讨论,明确表示,周恩来的能力和威望仍然是不可替代的,因此没有必要改变周恩来担任总理的职务。

尽管柯庆施未能接替周恩来,但通过这次事件,他感受到自己在毛泽东心中的地位。

柯庆施任副总理背后

1964年10月6日,毛主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观看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这场演出作为当时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项目,承载了党和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大力推展。毛主席作为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亲自出席了这场盛大的文化演出,而此次活动的陪同人员也同样引人注目。

周恩来、贺龙以及柯庆施等政治局的核心人物一同陪伴毛主席出席。

不到三个月,第三届全国人大首次会议召开,柯庆施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

与他同时被任命为副总理的,还有李富春、谭震林等党内重量级人物,柯庆施在16位副总理中位列第六,排在这几位同为政治局委员的领导人之前。

在柯庆施刚刚被任命为副总理之后不久,1964年春,他被诊断出患有肺癌,情况十分严重。

经过手术切除后,柯庆施的健康状况并没有得到完全的恢复,身体逐渐虚弱,医生建议他进行长期的疗养。然而,病情的反复使得柯庆施未能如愿恢复健康。

柯庆施的身体状况逐渐恶化,虽然在病假期间,他仍然保持与党内领导的沟通,但最终未能战胜病魔。1965年4月9日,柯庆施因病去世,享年56岁。

毛主席和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亲自参加了他的追悼会,并在会上发表了悼词。追悼会结束后,柯庆施的遗体被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最让柯庆施的家人牵挂的,是柯庆施生前的一个心愿——回到故乡安徽歙县安葬。虽然当时柯庆施已葬于八宝山,但他的家人一直未曾放弃实现这个愿望。

经过多年的努力,1988年,他们终于获得了批准,将柯庆施的骨灰从八宝山移回安徽。由于种种原因,这一过程并不顺利,柯庆施的骨灰在安徽的家乡等待了十年。

直到1998年8月,柯庆施的骨灰才最终安葬在歙县西干山。按照柯庆施生前的遗愿,他和夫人于文兰的合葬墓穴坐西朝东,面向着歙县的大地,向着那片他深深爱着的家乡土地。

参考资料:

[1]邢恩源.柯庆施与人民公社化运动[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6):30-40

[2]揭秘“上海王”柯庆施:周恩来1958年险被取代 人民网 2015-10-09

[3]柯庆施差点取代周恩来 宁夏日报 2005年08月03日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