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声明: 本文为虚构内容,文中出现的人名、地名、或所涉及的其它方面,均与现实无关(不含任何隐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
每个人都会都有老去的一天,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结构逐渐凸显,养老时的去处已经成为公众普遍关心的问题。
有网友认为“养儿防老”是最为靠谱的,儿孙绕膝的场景是不可多得的天伦之乐。但也有人认同“落叶归根”。认为人到了年纪,就应该回到自己的老家去安度晚年。
对于这个问题,现年67岁的李大爷现身说法。
他曾经也对自己的晚年生活有过良好的憧憬,回到自己的老家住过一段时间,又在自己的一双儿女家分别呆了半年,最后终于明白了晚年最好的归宿……
李大爷的发家史
上世纪五十年代,李大爷出生在北方的一个农村,那段日子人们经济困难,日子总是过得紧巴巴的。
李大爷一直靠在家种地谋生,由于家中困窘,一直没有媒人愿意给他介绍媳妇。
直到年近三十,李大爷才终于娶到了自己的妻子,但妻子的家境也不富裕,新婚时短暂的甜蜜过后就是无尽的忧愁,因为婚后妻子给他生下了一对儿女,家里又多了两张吃饭的嘴。
种地的收入微薄,实在不够养活家里几口人。九十年代,李大爷决定进城打工挣钱,改善妻子和两个孩子的生活。
由于李大爷学历较低,进了城也只能做一些体力活。他先是做搬运工,后来又进了工厂做工人,但是这些体力活的收入并不丰厚,李大爷每天累得筋疲力尽都没能改善家人的生活条件。
正在李大爷迷茫的时候,一位工友的话点醒了他。工友说给人打工来钱是最慢的,只有自己创业才能赚大钱,现在这个时代,财富都掌握在那些有手艺的人手上。
李大爷想起了自己做包子的特长,他幼年时跟随母亲学了这项手艺后就不断精进,他做的包子皮薄馅大口感极佳,一直受到邻里乡亲的夸赞。
李大爷下定决心要做自己的生意,于是他回了一趟家说服了妻子,把两个孩子先暂且交给自己年迈的父母照顾。
之后夫妻俩就收拾了行装,来到县城租了一个房子,又买来了一辆手推车,开始推着车在街边买自己手作的包子。
常言道,夫妻齐心,其利断金。李大爷夫妻俩都踏实肯干,很快就打出了自己的口碑,小小的推车前排起了长龙。等到有了积蓄,夫妻俩就租了一个门面房,正式做起了生意。
顾客越来越多,李大爷的店铺在当地已经开始小有名气,也攒下了一大笔钱。
过了几年,李大爷和妻子攒够了钱,在县城买下了一栋房子,把一双儿女接了过来,让他们读了县城的中学,一家四口过着平淡却幸福的生活。
转眼时间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李大爷的女儿李蓝在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大城市,又嫁了一个在外企做高管的丈夫。由于丈夫工作忙碌无暇照顾家里,李蓝做了全职家庭主妇。
儿子李明倒是在大学毕业后回到了县城父母身边,他到了成家的年纪时,李大爷拿出了自己的存款为他在县城买了一套新房作为婚房。
李大爷的妻子几年前在一次意外中离世,这让李大爷哀伤不已。
他本来觉得自己还能守着这个包子铺一直干下去,也算是守住了夫妻俩半辈子的回忆,可就在他年近七旬的时候却开始头晕,去医院被查出了心血管阻塞。
医生告诉李大爷,他不能再过度劳累,是时候该退休了。
走出乡村、回到乡村、逃离乡村
李大爷此时倒是不缺钱了,他开始考虑自己的养老问题。
虽然他没读过几年书,却懂得“落叶归根”的道理,他想念老屋,想念乡下的一草一木,尽管父母都已经去世多年,他还是想回到家乡去居住。
李大爷思前想后,决定把包子铺交给了李明管,之后就带上行李回到了陪伴自己成长的那栋乡村老屋。
然而回到乡下的生活并没有李大爷想象中那般悠闲清净。他回到家后先是拿出了一大笔钱来翻修了自己家的老屋,好让自己舒服些。
可是当年的乡邻们得知了此事,便开始嚼舌根,说李大爷因为开包子店而成了一位千万富翁。李大爷一开始只当是大家开玩笑,所以并没有争辩,然而这样的沉默却被大家当成了默认。
谣言越传越广,李大爷的日子再也不清净了。许多乡里乡亲开始来到他翻新的房子串门、下棋、蹭空调,从早待到晚。有邻居大言不惭地说“你是回来享福,那就要跟我们有福同享。”
李大爷的一些以往不怎么走动的表亲听说他赚了大钱,便开始每天守在他家门口缠着李大爷要借钱,可是李大爷给儿子买完房又翻修了自己的老屋,手上根本没有什么存款了。
最终李大爷只在乡下待了几个月就匆匆逃回了县城,从走出乡村到回到乡村再到逃离乡村,他的“回老家养老”计划宣告失败。
在儿女家的养老生活
李明听说了父亲在老家的荒谬经历,便提出让父亲搬到家里来与他们一家三口同住。这本来是个孝顺的提议,但之后的生活也并没有那么顺利。
儿子李明接管了父亲的包子店,儿媳妇也有自己的工作要忙,两个人每天早出晚归,回到家还要做饭和照顾年幼的孩子。
李大爷想为儿子儿媳减轻负担,便主动承担起了家里的家务,还会在白天出去买菜,提前做好饭等着他们回来吃。
可是两代人之间存在代沟,老人与年轻人做家务的习惯本就不同。
儿媳妇一开始还会说些感谢李大爷的话,到后来也忍不住开始抱怨,说李大爷有些家务做的不好,她还要再二次收拾一遍。
李大爷刚上幼儿园的孙子也在一次晚饭中脱口而出:“爷爷做的饭不如妈妈做的好吃。”餐桌上的氛围顿时降到了冰点,三个大人都尴尬至极。
之后儿媳就委婉地告诉李大爷,说自己会尽早下班回来做晚饭,让他不要再忙这些了,只要在家里看看电视享清福就好。
尽管两代人嘴上不说,但摩擦还是避免不了,时间久了家里的气氛也不再如往日一般温馨。终于在半年之后,李大爷找了个借口从李明家中搬了出去。
女儿李蓝得知了此事,认为父亲在弟弟家里受了委屈,顿时火冒三丈,跟父亲说让他来自己家里住。
李大爷本来觉得女儿家在外地很不方便,谁知第二天李蓝就开了车亲自来接,李大爷只得又带上行李前往了女儿家。
李蓝的丈夫工资很高,足以负担一家人的开销,因此李蓝在家做的是全职主妇。此前李大爷本以为女儿不用上班,过得是清闲日子,但到了这里他才发现女儿的生活过得并不是那般完美。
李蓝每天要照顾两个孩子的衣食住行,早上把孩子们送去上学就要回到家中开始打扫卫生、准备午饭。
下午她要整理和收纳,并清洗丈夫的衣物,晚上孩子们放学后又要辅导他们的功课、陪他们看电视直到把孩子们哄睡。
现在李大爷来了,李蓝怕他一个人寂寞,又总想着抽出时间带他在大城市里四处游玩一下,但李大爷看女儿每天忙得团团转也就再三推脱。
他想帮女儿做家务,却因为前车之鉴害怕自己只能帮倒忙,只会给女儿增添负担。
而让李大爷更感到不舒服的是女婿的态度,这座房子是自己的亲家买的,从买房到装修他们李家没有出过一分钱,房产证上自然也没有李蓝的名字。
因此李大爷在这个家里总觉得自己是寄人篱下,低人一等。虽然女婿对他还算客气,但客气里总是带着那么一份疏离,没有公婿间应有的热络。
尤其是节假日女婿的朋友们来到家中聚会,每次女婿介绍李大爷是“老丈人”,那些年轻人总会用奇怪的眼神打量他,好像他住在这么大的房子里是占了亲家的便宜。
而且自从自己住在李蓝家之后,亲家夫妇也就再也没有上门看望过这小两口,只是偶尔捎上一些东西过来,但也不在家里多坐,每次只和李大爷尴尬地打个招呼就走。
敏感的李大爷觉得,自己是鸠占鹊巢了,长期这样下去,女儿李蓝也会被女婿一家人看低一等。因此在住了半年之后,他不顾女儿女婿的挽留,回到了县城的老房子去住。
李大爷曾经无数次设想自己的晚年生活会是什么样,但是他的理想养老生活在自己成长的乡村没有找到,在接手了自己事业的儿子家没有找到,在经济宽裕的女儿家也没有找到。
在经历了这些之后,已经67岁的李大爷终于明白,晚年最好的归宿还是自己在县城的那栋房子。最好的养老方式就是不拖累那些爱自己的人,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好好活着。
目前,全国人口进入了老龄化时代,像李大爷这样因为养老而烦恼过的老人也不在少数。但是却少有人能明白李大爷所悟出的这些道理。
希望每个老人都能像李大爷这样,在步入老年之后有存款、没有病痛,能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去度过自己的晚年生活。
现实就是这样,人到老年,只剩下一个人的时候,确实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