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拖入了一些莫名其妙的聊天群组当中,碍于朋友的面子不好意思退出,不曾怎么发过言,倒也看到了一些新奇有趣的消息,最近看到的一个小视频,大意是讲“有学问的人,不是把一个复杂的事情用复杂的术语来解读,而是那种可以用简单的话语把复杂的事情讲明白的人”,这样一个视频得到了群中很多网友的点赞。
我是绝对同意“有学问的人可以用简单的话把复杂的事讲明白”这个观点的,但是我真的觉得这样的一个观点被当作“热点”来炒作有些有趣——从小到大,我们在学校里遇到的老师,不就是一直在做着这样的事情吗——从小学、甚至是从幼儿园开始,我们的老师一直在把我们本来不懂的事情用我们能够听懂的方式讲给我们听,这有什么好奇怪的吗?

网络上总是有人在说“学习无用”或类似的观点,这些观点总是认为“上学之后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还不如不上这个学”,我是一直不同意这个观点的。因为在我看来,无论我们是在学生时代还是在工作之中,学习都是非常有用的,只是这种“学习”和这种“有用”未必与所有学习者的认知相同。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谚语所表明的正是“学习是否有用,只和我们自己有关”。同样是一个老师教的,为什么有的学生可以考满分而有的学生不及格,有的同学可以金榜题名而有的学生则名落孙山,所以,这学习的的成果还是要看每个人自己的领悟。比如,我就很清晰地从小学老师那里知道了“有学问的人可以把我不懂的事情用我能听懂的方式讲给我听”,而群里的那些朋友直到自己的年龄比当年的老师还大的时候才弄明白这个道理,是老师没有“现身说法”,还是他们没有学到这个逻辑点呢?

我曾经以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信息技术的突破,人们之间的信息差应该越来越小才对,谁知道结果却和我以为的完全相反,如果以前的概念叫“信息差”的话,那么现在的这个概念需要用“信息鸿沟”来形容才准确。信息技术的发展并没有让人们所获得信息完全“复合化”,反而,因为对“数据追踪”技术的过度应用,让人们只能被“淹没”在由系统筛选并推送的信息浪潮之中。
本文的观点很直接,对于我来说,我本来并不想这么直接地得罪人,但是年龄越大,我越觉得没有必要去迁就别人,我不需要别人给我面子,同时,除了我的少数朋友之外,我觉得也没必要卖别人的面子。
《世界15000天》这个系列,我本来就是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把自己想到的事情和我的思考逻辑分享出来,这个系列当中的文字确实都是我的主观看法,并且,我主观地觉得我很客观,哈哈!

因为一个小视频,让我想起了我学生时代的许多老师,我能够像如今这样快乐地活着,真的感谢我的每一位老师,哪怕是我不喜欢的老师。比如我高中第一学期的语文老师,因为关系处得不好,这个学期我没有听讲,把语文课的时间用来背了一本词典。虽然不听讲不好,但是背词典却真的为我的汉语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虽然直到今天我都不喜欢这位老师的性格,但是我依然感恩,没有这位老师,恐怕我高考语文成绩还真不会那么好!
所以,我认为我的每一位老师都让我学到了很多本领,虽然,有些是他们主动教授的,有些是我自己去努力学习的,但是,没有这些老师,就不会有我的今天!

如果我的世界还剩下15000天,那么本文的写作时间是倒计时:14495。
正在阅读:《一条龙故事》,武侠小说,欧阳云飞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