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细读《庄子•秋水》领悟人生至理:(一)

晨晨文化 2024-03-13 02:12:27
《庄子•秋水》第一篇比较长,也比较晦涩难懂,只有逐字逐句仔细体会,然后结合古今一些事例与个人经历感受,才能对此文的深刻哲理略有领悟,即便如此,也未必能精准表达书中精髓。但是读书的目的,主要是能从中领悟道理,哪怕是略知皮毛也好过一无所知。而记下感受,不失为一种梳理思绪、精进自己的好办法。 这篇文章讲到河伯开始以为自己才是集天下之美于一身,有点忘乎所以,直到他见到了大海,才知道了自己的肤浅与轻狂,发出了一番感慨,于是引起北海神与河伯论道。 这里提到河伯说自己正如俗话说的那样“听到的道理多了,就以为没有人及得上自己。” 这句话其实形容的不止是河伯,也是道尽了自古以来芸芸众生的本质,那就是:因为肤浅反而自以为是。偶尔听到了一点道理,就自以为自己无所不知,然后反过来讥笑别人不如自己。 这样的现象,其实何尝不也曾经发生在我身上呢?当初我不也是泛泛看了一下《道德经》《庄子》后,就自以为自己悟道啦,思想一下子提高好几个维度啦,这样的德性不就是跟河伯一样吗?正因为不知道自己有多么肤浅,反而自以为自己了不起。 后来直到我听多了很多有智慧的人对老庄之道的独到见解,才知道我那盲目的自信甚至是自恋是多么荒唐透顶。明白了自己给智者提鞋都不配,于是我开始放慢节奏,不再急功近利急于表达,而是开始一遍又一遍琢磨书中道理,直到真正有所领悟才开始阐述自己的观点。 这就像河伯只有见到了大海,才知道自己孤陋寡闻,才会真正谦逊,明白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任何时候都不能高估了自己、低看了别人。 正因为河伯开始明白了自身存在的局限性,不再狂妄,才让北海神愿意与之论道。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就是出自《庄子•秋水》第一篇。 这一段话是北海神认为河伯已经具备了可以与之论道的条件,即河伯这时已具备慧根,与之论道的时机成熟,于是对河伯说起了大道。 北海神说的大道,总结一下就是:北海相比黄河,算是大的了,但在天地之间又是渺小的,所以北海神不自满自夸。个人相比万物也如同马身上的毫毛一样轻微渺小,所以名声也罢,权位也好,都是轻如毫毛。 人生在世犹如轻尘,知道了“生年不满百”,就不必要“常怀千岁忧”,所有的争名夺利、汲汲营营、操劳忧虑,到最后都是一场空,这是因为人在宇宙中不过就是一根毫毛,沧海桑田世事变迁,很多事都不能以自己的意志所掌控,正因为个人在天地之间相比,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所以任何人都没理由自视甚高盲目自大。 对于被很多现代人借用的金句“井蛙不可以语于海、夏虫不可以语于冰、曲士不可以语于道”,我是这样理解的: 一个肤浅无知的人如同井底之蛙,不知道井外的天有多么高远、大海有多么辽阔,如果有谁跟它说起大海有多大,它反过来会跟你急,反而会说你吹牛吹大了。 这就好像没有四处走走看看、只是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打转转的人不知道世界有多大,不知道的事情可多了,还在固守着自己那一点少得可怜的认知度日,这就是受到生活环境的局限,导致自己无法拥有更宽广的视野。 这样的人不就是说的我吗?所以我必须承认自己的肤浅与无知。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物与物之间都各有各的属性,夏天的虫子活不到冬天,所以对从未见过冰的虫子讲冰,就是说破天也是白费口舌。这也告诉我一个道理,属性不同,认知就不同,人与人之间也是一样,一个没有接受过专业知识教育的门外汉听不懂某领域的专业人士讲的课,这就是认知的不同造成交流有障碍。 “曲士不可以语于道”,我的理解是,一个浅薄的俗人满脑子都是俗念歪理,不知道什么是至理大道,所以遇到了有智慧的高人也不能与之产生同频,这还是观念、思维不同导致人与人之间不能产生共鸣,也就是说,一个俗人是不可能和得道之人产生高度默契的,有灵性的人与冥顽不化的人尿不到一个壶里。 这几方面都在告诉我一个道理,那就是,一个人要认识到自己存在的局限性,承认自己的无知、浅薄,然后见贤思齐。
0 阅读:0

晨晨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