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我考上大学后,爷爷和叔叔拒绝借钱,邻居却把钱送上门

晓七姑娘 2025-01-02 21:57:39

我叫林晓桐,出生在一座小山村,这里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家家户户都很贫困。为了养家糊口,很多孩子早早辍学,而我由于学习成绩优秀,母亲对我寄予厚望,成为了村里为数不多的“读书苗子”。

母亲张兰总是对我说:“晓桐啊,咱们家虽然穷,但只要你能读出个名堂来,这辈子就有盼头了。”

其实,我知道母亲的日子过得有多难。父亲在我十岁那年因病去世,虽然家里失去了顶梁柱,但母亲从未让我辍学,她总是咬紧牙关撑起这个风雨飘摇的家。

小时候,我是个懂事的孩子,虽然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却从不让母亲操心。每天放学后,我会帮母亲挑水、劈柴、干农活。

村里人都说我是个“爱读书的丫头”,因为不管多累,晚上我总会在昏黄的煤油灯下读书。

每每看着我的身影,母亲总会叹口气,轻轻抚摸我的头发:“晓桐,咱们家只有你了,你可得争气!”

我的爷爷是个典型的“老封建”,他重男轻女的观念根深蒂固。在他眼里,女孩子只要识字能写个名字就够了,读书是浪费钱。

小时候,我穿着姐姐们穿旧的衣服,鞋子破了也只能自己缝补,但爷爷却会特地为堂弟买新鞋新衣。

每次母亲提起这事,总是叹着气说:“咱们是女人家,没法跟那些人争。”

我听了,心里有些不服气,却因为年纪小什么也做不了。

叔叔家条件还算不错,开了个小商店,日子比我们宽裕得多。但他性格自私,跟母亲的关系不冷不热。

小时候,我曾在堂弟面前羡慕地看着他吃糖果,他却用一种鄙夷的语气对我说:“你家穷,买不起,别眼馋了!”

那时的我年幼无知,只觉得委屈,却不懂得反驳。母亲知道后,只是抹了抹眼泪,说:“咱穷人家,不跟人家计较。”

这样的成长经历让我比同龄的孩子更加坚强,但也更加敏感。我知道,只有靠自己努力,才能跳出这个贫困的圈子。

在母亲的全力支持下,我完成了学业,参加了高考,考上了师范大学,这在当时的农村是件了不起的事。邮递员骑着自行车把录取通知书送到我家时,我正和母亲在田里拔花生。

听到邮递员喊我名字,我飞奔过去,接过那封信封,双手颤抖着打开它。看到“师范大学”几个字时,我的眼泪一下就涌了出来。

“妈,我考上了!”我激动得喊出声。

母亲擦了擦手上的泥巴,一把抱住我,声音哽咽:“晓桐啊,你争气啊!妈就知道你行!”

围过来的村民们纷纷投来羡慕的目光,夸着我:“晓桐可真是咱们村的骄傲啊!”

可是,母亲的笑容没维持多久,她的眼神渐渐黯淡下来,只因没钱。

学费怎么办?这是横在我们面前的一座大山。

大学四年的学费加上生活费需要2000元,这对我们家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母亲咬着牙说:“晓桐,你别担心,妈去借,咱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你上学!”

看着母亲那张布满皱纹却坚定的脸,我的心像是被针扎了一样。

母亲先去了爷爷家。爷爷正在堂屋里抽旱烟,听说我们是来借钱的,眉头立刻皱了起来。

他冷冷地说:“家里哪有那么多钱?再说了,晓桐是个丫头片子,读那么多书干啥?女孩子早晚是要嫁人的,还不如早早学个手艺,省得白花钱!”

母亲低声下气地解释:“爹,晓桐可是咱们村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姑娘啊!她要是能读出来,咱家脸上也有光啊!”

爷爷却摆了摆手:“没钱!别跟我说这些没用的!”说完,他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屋里。

母亲红着眼眶又去了叔叔家,叔叔正坐在柜台后算账,见我们进门,勉强笑了笑:“大嫂,啥事啊?”

母亲小心翼翼地开口:“小弟,晓桐考上大学了,可咱家实在凑不出学费,能不能借点钱?”

叔叔听完,脸上的笑容瞬间僵住了:“大嫂,不是我不想帮你。你也知道,我家两个孩子也要上学,这年头谁家不紧巴?这钱真抽不出来!”

母亲急得眼圈发红:“小弟,咱可以打借条,等以后有了钱一定还你。”

叔叔却不耐烦地摆摆手:“大嫂,真不是我小气,这年头谁家没难处啊?”

我站在门外听着他们的对话,心里像是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一样,拳头攥得紧紧的。爷爷和叔叔都是我的亲人,可在我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却如此冷漠。那一刻,我的心凉透了。

就在我们一筹莫展的时候,邻居陈大叔一家主动伸出了援手。

陈大叔是村里最普通的农民,家里日子也不算宽裕,但他听说了我的事后,二话不说从家里拿出了800块钱。

他把钱递给母亲时说:“兰子,咱们是邻居,也是亲戚,能帮就帮一把。孩子考上大学不容易,这钱你拿去用,等以后有了再还。”

母亲接过钱,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大哥,这钱我一定还!”

陈大叔摆摆手:“别说还不还的,孩子考上大学是大喜事,咱们邻里乡亲能帮就帮一把。”

那一晚,我躺在床上,心里充满了愧疚和感激。

我对母亲说:“妈,要不算了吧,学费这么贵……”

母亲却一把捂住我的嘴:“晓桐,咱再穷也不能让你放弃!这是你的出路,也是咱们家的希望!”

后来,母亲又找了几个村里人借钱,终于凑够了学费。

大学四年,我靠勤工俭学和奖学金完成了学业。每次寒暑假回家,我都会去陈大叔家看望他们,帮他们干农活。

陈大叔总是笑着对我说:“晓桐啊,好好念书,将来走出去了,可别忘了村里人。”

毕业后,我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终于有能力还钱了。我把当年借的钱连本带利还给了陈大叔一家,可他们却怎么也不肯收。陈大叔的妻子笑着说:“那点钱算啥?只要你过得好,比啥都强!”

多年后,我回到村里,爷爷早已去世,叔叔一家也搬到了城里。

陈大叔夫妇依然住在那个土屋里,日子虽然清苦,却依旧乐观开朗。

我用攒下来的钱给他们翻修了房子,也资助他们的孩子去上学。当陈大叔的小儿子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的时候,我通过自己的人脉给他找到了工作,算是报答了他们的恩情。

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我回想起当年的点点滴滴,心里百感交集。

人性有冷漠,也有温暖。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那些在你最困难的时候愿意伸出手的人,才是真正的亲人。

那年夏天,是陈大叔一家,把阳光送进了我的世界。

1 阅读: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