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辽,三国时期曹魏名将,曹操帐下五子良将之首,被后世唐德宗追封为六十四名将之一。同时代被列入庙享名单的只有关羽、张飞、周瑜、吕蒙、陆逊、邓艾、陆抗等。
而张辽能够成为曹操时期唯一入选的魏国良将皆因合肥之战中,以八百死士逼退孙权十万大军,成就“八百破十万,威震逍遥津”的美誉,“张辽止啼”也成为流传千古的典故。
最关键的是,合肥之战改变了东吴对魏不败的军事神话,从此孙权偏安,对北方再不敢发动大的战争,魏吴之间由吴攻魏守变为战略均势。
合肥之战前的东吴有多厉害,曹魏就有多窘迫合肥之战前,曹魏集团在与江东孙权的地缘军事竞争中似乎中了魔咒一般,几乎每战必败。
公元208年,曹操亲统二十万大军征讨孙权,双方在赤壁展开决战,此役江东大都督周瑜主力不过六七万,结果曹操水军主力几乎被全歼,曹操本人率残余部队狼狈逃回北方。
此后,周瑜对荆州发起进攻,曹孙双方在荆州重镇江陵爆发激战。
此前赤壁之战曹军吃了不习水战的亏尚有情可原,但在这次城池攻坚战中,一向以防守见长的曹魏悍将、曹操族弟曹仁再次大败。
引以为傲的中原铁骑被周瑜、吕蒙、甘宁三军内外夹击,几乎被全部打崩,骑步兵战损过半,荆州亦被刘备、孙权瓜分。
不久,孙权在江北濡须口(今安徽芜湖附近)建立军事据点,以此作为东吴北部锁匙,曹操则以重兵据守合肥、皖城,与孙权在江淮形成对峙。
此后魏吴双方在这几个地方频繁进行大战,213年,曹操亲提四十万大军攻打濡须口,结果遭遇孙权强硬阻击,无功而返。
214年五月,孙权主动发起进攻,率领鲁肃、吕蒙、甘宁、凌统等三路大军攻打皖城,不但攻破城池,守将朱光及数万军民均被俘。
从赤壁之战到皖城之战的六年里,曹魏与江东围绕以合肥为主的东部战场和以荆州为主的中部战场展开争夺。
江陵战役后,曹魏势力退出荆州,仅保有襄樊等荆北一线,双方疆界趋于稳定。
不过在合肥战场,曹魏面临的情况更加严峻,江淮地区一直以来都是曹操传统势力范围,亦是进军江东的桥头堡和中原腹地的缓冲区。
但经过孙曹两次大战,江淮遭受严重侵蚀,合肥暴露在江东军队北上最前沿。
此时的曹操不仅要面对西川刘备的崛起,还面临孙权的军事威胁,一旦江淮有失,许都将危在旦夕。
然而即便如此,曹操仍需把主要兵力用到西部战线应付刘备。215年,曹操倾数十万大军西征汉中,届时既可以威慑益州,又能顺流而下直趋荆州。
而东部战线方面仅留下张辽、李典、乐进等七千将士守卫合肥,整个曹魏东部防线处于空前的兵力空虚期。
与曹魏的虚弱防御相比,东吴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
在曹操攻取汉中后,刘备不得已对孙权做出妥协,迅速完成“湘水划界”,将长沙、桂阳、零陵三郡割让给孙权。
而孙权在消除后顾之忧后,不仅率领驻守于江淮的孙皎、周泰、朱然、朱桓、全琮等人参与此役,还把荆州主力也调集过来,足足凑了十万大军,可谓倾国之军力出动。
同时,吴军在此前连战连胜,对曹军已有相当程度的“心理优势”,根本不畏惧和以骑兵为主的曹军进行野战,从各方面来说,东吴都是占据绝对优势的。
因此孙权要紧紧抓住稍瞬即逝的战略良机,趁虚而入,夺占淮南,一旦占据江淮,江东将不再是偏安一隅的割据政权,北上问鼎中原指日可待。
八百死士退孙权,张辽威震逍遥津215年八月,孙权率领十万大军包围合肥城,守卫合肥的是曹猛将张辽。
张辽,出自民风彪悍、胡汉杂居的北疆之地并州,自年轻时跟随吕布,吕布被曹操击败,归降曹操,从此跟随曹操东征西讨,骁勇善战,屡立战功。
在曹操征乌桓时,张辽大破乌桓于白狼山,斩杀蹋顿单于,从此名声大噪,守卫合肥的副将李典、乐进是最早跟随曹操起兵兖州的元老重臣,行事稳重谨慎。
此次曹操命张辽等三人守城,可见对其信任有加。事实证明,曹操没有看错人。
当孙权大军兵临城下时,合肥城内曹军将官一时慌乱,请求向曹操求援。
只有张辽沉着应对,并向众将分析如果等援军到达,孙权早已攻破城池,眼下只有趁孙权立足未稳之际前去攻击,挫敌军气势,方可顺利守城。
是日夜里,张辽在七千人中募选八百死士,又杀牛将牛肉赏给八百名敢死者以壮胆气,成败之机,在此一战!
第二天清晨,张辽被甲持戟,身先士卒,直陷敌阵,未等吴军反应过来,已冲入吴军营垒。
张辽亲自斩杀数十名东吴士卒,东吴猛将陈武战死,宋谦、徐盛都负伤往后退。
张辽的神武点燃了敢死队的斗志,他们一同向孙权主阵冲杀,在吴军阵中如入无人之境,直冲孙权麾旗之下。
在此之前,孙权从未遇到如此顽强的魏军,惊愕之余逃向周围一座高山,张辽冲到山脚下呼喊让孙权出来,一决胜负!
孙权及东吴将士竟被吓得不知所措。但毕竟张辽只有八百人,规模庞大的吴军迅速将其合围。
如此危机时刻,张辽爆发出爆表的战斗值,他挺起长枪左冲右突,活生生将吴军包围圈撕开一道口子突围出去。
在发现尚有几百名士兵仍未冲出时又杀入重围,如此反复几次,成功将余下百人全部救出。
战斗从凌晨一直持续到中午,吴军被杀得肝胆俱裂,士气全失,望风溃败,而张辽首战告捷,实现了“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的战斗方略。
关于张辽八百死士大破孙权的战斗,《三国志》记载:
“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自旦战至日中,吴人夺气……孙权率十万众围合肥,辽募其敢死者八百人,登锋陷阵,大破之。”
此后双方继续僵持在合肥十余日,由于合肥城墙高又坚固,战前张辽已布置木柱石头等防御器械,孙权不得不望城兴叹。
再加上东吴军中发生疫病,孙权见士气低落、夺城无望,只好下令班师。
东吴军队从南肥河上面的渡口逍遥津南撤,吴军主力撤离后,逍遥津北岸只剩下五支东吴部队,包括孙权、吕蒙、蒋钦、甘宁、凌统等。
张辽虽然是被动防御的一方,但并不打算就此别过,他要让孙权好好长长记性。
当他发现吴军退军,只剩下逍遥津以北的少量精兵后,立即组织两千军队追击,孙权被围在垓心动弹不得。
凌统带亲卫三百人与曹军展开激烈血战,甘宁、吕蒙回军营救却被李典、乐进截住厮杀。
幸好张辽未识得孙权面孔,孙权才侥幸逃脱回逍遥津南岸。
只可惜凌统属下三百人全部战死,凌统本人身中数枪,披战甲以潜泳的方式才游过逍遥津,吕、甘等部也损失大半。
至此逍遥津之战以张辽的胜利宣告结束,此役杀得江南人人胆战心惊,江东小儿闻张辽大名,夜不敢啼。
而张辽这边在押解俘虏的途中,方得知紫色胡须、善于骑射的人便是孙权时十分叹息,若早知道其相貌,必能抓到他,合肥城内的曹军将士亦大为叹恨。
孙权止步江淮,失去竞争中原之资严格来说,逍遥津一战所谓八百对十万是一个夸张的说法,东吴在合肥之战死伤最多有几千人。
其实合肥之战的最大意义是改变了曹守吴攻的战略态势。
在此之前,曹操对江东累战无功,而张辽在逍遥津逆势中决死一击,直接扭转了曹魏不利的战略态势,也成为曹魏对东吴第一次重大战术性胜利,从此克服了曹军畏吴如虎的心理。
曹操听闻张辽、李典、乐进以七千人大败东吴十万大军,大为叹赏,封张辽为征东将军,李典、乐进也各有恩赏,又于次年向张辽增兵。
同样,逍遥津之战对曹魏对外战略走向也有深远影响。
合肥作为曹魏在江淮一带极其重要的战略要地,是南下江东的重要阵地,也是北向徐、寿,争胜于中原的重要枢纽。
经此一战,曹魏将合肥牢牢控制在手,可谓扼江南之吭而拊其背,从此曹魏集团转守为攻。
而东吴方面,其列传记载都不敢否定此战的失利,孙权亦被打出心理阴影,愈发谨慎,此后用兵小挫即退,对北方作战犹如武装游行,以至于被后世戏称为“孙十万”。
从长远来看,孙权丧失夺取江淮的最佳战略时机,从此只能偏居江南一隅,并开启南朝割据之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