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关门的银行达195家,创三年新高是怎么回事?

江瀚视野 2025-03-30 18:26:47
一直以来,商业银行都被称作最赚钱的金饭碗,然而最近却有媒体曝出,去年关门退出的银行法人达到了195家,创下了近三年的新高,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银行不受欢迎了?

一、去年关门的银行达195家

据财联社的报道,随着中小银行改革化险任务推进,“消失的银行法人”数量还在不断增多。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在官网公布了最新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名单”。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国内现存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为4295家。

官方此前数据显示,至2023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为4490家。这也意味着,2024年有195家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退出。以退出数量论,创下近三年来的新高。

财联社记者注意到,从过去三年的趋势来看,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的退出速度在明显加快。

官方数据显示,2021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为4602家;2022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为4567家;2023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为4490家。

这意味着2022年—2024年间,已经有307家银行机构走入历史。逐年来看,2022年“消失的银行法人”达35家。2023年,这一数量达到77家。2024年,进一步上升为195家。仅以过去三年而论,2024年退出的银行机构法人数量最高。

从监管部门公布的信息来看,“消失的银行法人”以农商行、农信社、村镇银行为主。财联社记者不完全统计发现,2024年,共有超75家村镇银行被合并吸收、超55家村镇银行被收购(后续也会被吸收合并)。

二、创三年新高是怎么回事?

在过去的一年里,银行业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多达 195 家银行关门,这一数据创下了三年来的新高,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首先,在银行业的发展历程中,曾经经历过一段快速扩张的时期。在产业生命周期的成长阶段,市场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旺盛,各家商业银行纷纷跑马圈地,试图在这片广阔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农商行、村镇银行在这一时期大量涌现。这些小型银行凭借着贴近当地市场、了解本土客户需求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金融服务的空白,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持。

然而,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与成熟,情况发生了显著变化。市场对金融服务的需求逐渐趋于饱和,同时对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种背景下,市场不再需要如此众多数量的银行机构。许多小型银行由于自身规模较小、资金实力薄弱、抗风险能力差,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失去优势。它们难以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和服务升级,无法满足客户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的金融需求。这种市场的自我调整,是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通过淘汰那些竞争力较弱的银行机构,实现银行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其次,当前,金融服务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快速的洗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头部大银行的优势愈发显著,市场二八分化的态势十分明显。头部大银行凭借着雄厚的资金实力、广泛的客户基础、先进的技术研发能力和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资金实力方面,头部大银行拥有海量的存款资源,能够为大型项目提供巨额的信贷支持,这是小型银行难以企及的。这种市场分化导致了不少小型村镇银行面临生存困境。为了避免倒闭,一些小型村镇银行选择被吸收合并。通过被吸收合并,小型村镇银行可以借助大银行的资源和品牌优势,实现业务的整合与提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继续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

第三,当前,银行业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电子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等新兴渠道逐渐崛起,成为客户获取金融服务的主要方式。这些新兴渠道具有便捷性、实时性和个性化服务等特点,极大地满足了客户的需求,提高了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在这种背景下,银行不再需要那么多的现场网点进行服务。一方面,现场网点的运营成本较高,包括房租、人工、设备维护等费用;另一方面,随着客户习惯的改变,现场网点的客流量逐渐减少,业务办理量也大幅下降。因此,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银行纷纷关闭了一些低效或亏损的网点,特别是业务量不佳的村镇银行尤其容易被取代。

第四,从长期来看,银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是越来越集中。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客户对金融服务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只有那些具备强大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银行才能在市场中立足。头部大银行将凭借其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巩固其领先地位。在这个过程中,银行业的整合与并购活动可能会更加频繁。小型银行要么通过提升自身竞争力实现差异化发展,要么选择与其他银行进行合并重组,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银行业将在不断的变革与整合中,朝着更加集中、高效、创新的方向发展。

0 阅读:8

江瀚视野

简介:互联网与金融的有机结合,资深互联网金融观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