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去常说基层工作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形象地描绘出基层工作的繁杂与琐碎。在如今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新形势下,基层工作犹如一台开足马力、日夜不停运转的机器,全力传递并落实党和政府的各项新政策、新举措。广大基层干部坚守在一线,默默耕耘、吃苦耐劳、忍辱负重,他们既是党的方针政策的直接执行者,也是党与群众紧密相连的纽带和桥梁,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10 年前,笔者曾关注过基层干部的 “十怕”,时过境迁,如今基层干部又有了 “新十怕”,这些 “怕” 深刻反映出基层工作中的新问题与新困境。
一怕 “拍脑袋决策”“领导一动,河工重弄”,这句俗语生动地展现了当下部分领导决策的随意性。有些领导在决策时,仅凭主观臆断 “拍脑袋决策”,而后信心满满地 “拍胸脯实施”,等到项目出现问题,便潇洒地 “拍屁股走人”。例如,某地为了打造所谓的 “特色小镇”,在未充分调研市场需求、当地资源禀赋和发展潜力的情况下,盲目投入大量资金建设旅游设施。然而,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小镇建成后游客寥寥无几,大量投资打了水漂,沦为典型的 “败家工程”。
领导离任后,新官往往不愿理会旧账,留下的烂摊子只能由基层干部收拾。基层干部作为具体执行者,不仅要面对群众对工程失败的不满,遭群众白眼,甚至可能因项目烂尾而背上责任黑锅。这种情况严重打击了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也浪费了宝贵的公共资源。据不完全统计,因盲目决策导致的项目失败,每年给地方财政造成的损失高达数十亿之多,而基层干部则成为这些决策失误的直接受害者之一。
二怕 “伪调查研究”自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调研本应成为工作常态,且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现实中,仍有部分领导下基层视察时,形式主义严重。前呼后拥的陪同队伍,提前精心规划的路线,指定的调研对象,让整个调研过程变成了走马观花的形式。领导到达前,基层为了迎接视察忙得人仰马翻,准备各种汇报材料、安排参观路线、布置 “典型现场”。
这样的 “被导航”“被调研”,领导看到的都是精心打造的 “盆景”,听到的都是报喜不报忧的 “好话”,根本无法了解基层的真实情况。以某县的一次农业调研为例,领导按照既定路线参观了几个被精心包装的示范农场,看到的是一片繁荣景象。然而,在距离这些示范农场不到十公里的偏远农村,农民们正面临着严重的旱灾,庄稼颗粒无收,但这些情况领导却一无所知。基层干部深知这种调研不仅浪费时间和精力,还无法真正解决问题,他们迫切期待这种形式主义的调研方式能得到彻底改变。
三怕 “一年早知道”过去 “干部出数字,数字出干部” 的不良风气虽有所改善,但如今 “模糊统计学” 在一些地方依然存在。每年 11 月还没过半,要求上报全年总结的通知便早早下达。此时,许多工作尚未完成,实绩指标只能依靠估算。到了 12 月,各种考核表格纷至沓来,上级部门以 “凡事有个提前量” 为由,要求基层提前填报。
基层干部在填报时左右为难,报多了担心实际完成情况达不到,一旦上级较真就要承担责任;报少了又怕影响上级领导的业绩考核。这种提前填报的做法,看似为了工作的前瞻性,实则是上级部门懒政的表现。它迫使基层干部放弃脚踏实地的工作,转而花费大量时间在数据的 “修饰” 上,严重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据对部分基层单位的调查,为了应对这种提前考核,基层干部平均每月要花费至少一周的时间在填报各种表格和总结上,极大地影响了实际工作的开展。
四怕 “无官不腐论”在强力反腐的态势下,“老虎”“苍蝇” 纷纷落马,彰显了党和国家打击腐败的决心,让百姓拍手称快。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一种片面的 “无官不腐论” 甚嚣尘上。这种观点仅凭个别官员的腐败行为,如几句雷人话语、几个 “房姐房叔” 的负面事件,就将所有干部一概而论,否定了绝大多数干部的辛勤付出和廉洁奉公。
这种错误观念对基层干部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在一些地方,因为这种观念的影响,基层干部的正常福利被无端取消,工资调整也受到阻碍。以某乡镇为例,过去基层干部享有一些合理的下乡补贴和加班补贴,这些补贴是对他们艰苦工作环境和额外工作时间的基本保障。但在 “无官不腐论” 的影响下,这些补贴被全部取消,理由是防止干部滋生腐败。然而,基层干部的工作并未因此减少,他们依然需要经常深入偏远乡村开展工作,却失去了应有的补贴,生活压力增大,工作积极性也受到严重打击。
五怕 “媒体来找茬”基层干部理应接受舆论监督,这是促进工作改进、提升工作透明度的重要途径。但在现实中,当遇到负面事件时,一些领导干部为了逃避责任,往往躲得远远的,将基层干部推到前台直面媒体。基层干部在与记者沟通时,由于缺乏专业的媒体应对经验,言语稍有不慎,就可能被媒体抓住把柄,见诸报端,成为事件的 “替罪羊”。
更有甚者,一些假记者和少数主流媒体中的黑心记者,利用基层工作中不可避免出现的一些问题,以曝光、上网为要挟,向基层单位狮子大开口,进行敲诈勒索。例如,某镇在进行一项基础设施建设时,因施工过程中对周边环境造成了一定短期影响,被一家假媒体盯上。他们以曝光相威胁,要求镇政府支付高额 “宣传费”,否则就将在网上发布负面报道。基层干部面对这种情况,既气愤又无奈,不仅要应对正常工作中的舆论压力,还要防范这些不良媒体的敲诈行为,工作负担和心理压力倍增。
六怕 “客串式观摩”在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基层干部迫切需要学习 “充电”,提升自身素质以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基层工作。然而,当下许多培训活动并非根据基层的实际需求 “量身定制”,而是上级部门早就列入计划的 “常规动作”。这些培训内容往往脱离基层实际,对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缺乏针对性。
同样,组织的外出观摩学习活动也常常变味。原本是让基层干部走出去借鉴先进经验的良好机会,却在实施过程中变成了 “串门式” 交叉考察。今天你到我这里参观,明天我到你那里学习,大家成群结队,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实际参观的内容与自身需要学习的目标相差甚远,甚至演变成了借学习之名行游山玩水之实。例如,某县组织基层干部到外地学习乡村振兴经验,然而行程安排中,真正用于参观学习先进乡村建设经验的时间仅占三分之一,其余时间都花在了旅游景点游览上。这种形式主义的观摩学习,不仅浪费了基层干部宝贵的时间,还耗费了大量的财政资金,却未能达到提升干部能力的目的。
七怕 “招商突击月”在县域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招商引资被视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 “头号工程”,“当官不招商,不如回家喝粥汤” 的口号甚嚣尘上。为了完成招商引资任务,地方政府全民动员,各种招商形式层出不穷,如成立 “招商小分队”、构建 “吸税责任链”、举办 “招商引资出征誓师大会” 等。
考核机制更是极为严格,不仅将招商任务与干部的职务晋升挂钩,还直接与工资收入相联系。完不成吸税任务,年底就要扣工资。在这种高压政策下,基层干部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以某镇区为例,一位干部被要求一个月专门外出招商,为了完成任务,他四处奔波,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招商资源和精准的项目对接,跑了十几天却空手而归。当考核督查组询问时,他因害怕受到处罚而撒谎,称正在厦门见客商。督查组当即要求他用厦门当地电话回拨确认,结果谎言被识破,最终因懈怠招商受到严肃处理。这种过度强调招商任务、简单粗暴的考核方式,让基层干部苦不堪言,也导致了一些虚假招商、盲目招商等不良现象的出现。
八怕 “捆绑带连坐”越是艰巨、复杂的工作,基层干部承担的压力越大,这是因为上级部门在责任落实上常常采取连坐与捆绑的方式。在处理信访问题时,对于围阻、带回上访者,采取 “盯人战术”,要求基层干部与上访者同吃同住,确保上访者不出村、不出镇、不出县。在动员拆迁户工作中,实行 “包户制”,拆迁户不签字,负责的基层干部就不能撤离。
如果上访者或拆迁户是基层干部的亲戚,那就更麻烦了,上级会以不息访、不拆迁就不让上班相威胁。此外,基层干部参与爱心捐赠本是自愿行为,但在一些地方却演变成了 “被自愿” 捐款。例如,某县在一次慈善捐款活动中,规定基层干部必须按照一定标准捐款,否则将影响年终考核。这种不考虑实际情况、强制捆绑的工作方式,严重侵犯了基层干部的权益,也让他们在工作中陷入两难境地,极大地影响了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果。
九怕 “跳起摘桃子”指标管理和目标考核是推动工作落实的有效手段,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出现了 “指标满天飞” 的乱象。大拆大建、安全生产、食品安全、防治污染、息访维稳、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各项工作,都有责任状和量化指标。一旦完不成,就要面临 “一票否决”,甚至是 “末位待岗” 的严厉处罚。
一些突击性任务,不仅指标定得过高,脱离实际,而且基层干部在执行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授权、政策依据和经费支持。以某乡镇的环保整治任务为例,上级要求在短时间内关停所有不达标的小型养殖场,任务指标非常明确,但却没有给予乡镇足够的资金用于帮助养殖户进行产业转型,也没有明确的执法授权。基层干部既要面对上级的严格考核,又要承受群众因养殖场关停带来的经济损失而产生的怨言,在中间受着 “夹板气”,工作推进十分艰难。这种不合理的指标设定和考核方式,让基层干部疲于应付,无法真正有效地开展工作。
十怕 “求人潜规则”基层干部普遍反映,到职能部门办事时困难重重。虽然现在倡导服务型政府,门好进了、脸好看了,但事却依然难办。职能部门要么机械地照本宣科,拿出各种条条框框,对基层实际情况视而不见;要么办事效率低下,基层干部急得团团转,他们却不紧不慢。
在现实生活中,基层干部为了孩子上学、妻子调岗、老人求医等生活琐事,也不得不四处求人。然而,他们大多秉持着廉洁奉公的原则,张不开嘴、迈不开腿、拎不出礼。看着社会上一些人通过不正当手段八面玲珑、事事顺利,基层干部内心充满无奈,只恨自己无法适应这种潜规则。例如,某基层干部为了给孩子办理转学手续,跑了多次教育局,每次都因为各种手续问题被打回。后来,他偶然得知有人通过找关系很快就办好了类似手续,这让他深感无奈和困惑。什么时候明规则能够完全取代形形色色的潜规则,让大家在办事时机会均等、公平公正,基层干部才能真正找回工作和生活中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