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盘点:4年价格战,合资车成交价七折“甩卖”?

零炭挑车计划 2025-01-02 10:36:42

年终之际,回顾过去这一年的车市,合资品牌汽车成交价普遍打七折的现象格外引人注目。这般价格 “大跳水”,让消费者们既惊喜又疑惑,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市场竞争白热化

回首这四年的价格战之路,可谓跌宕起伏。2021 年,全球芯片短缺危机来袭,汽车产业供应链遭受重创,众多车企产量受限。在供不应求的局面下,一些合资品牌车型价格不降反升,消费者购车不仅没优惠,甚至还要加价。但与此同时,部分自主品牌凭借芯片自主供应的优势,保障了产能,趁机抢占市场,这使得合资品牌在后续竞争中压力骤增。

进入 2022 年,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升温,渗透率不断攀升,自主品牌新能源车销量高歌猛进,合资品牌燃油车销量则增长乏力。为了刺激消费,合资品牌开始小规模降价促销,却未能扭转局势。2023 年,堪称车市价格战最为惨烈的一年,开年特斯拉大幅降价,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引发了新能源车企的连锁反应,“蔚小理” 等新势力以及传统自主品牌纷纷跟进,推出各类优惠补贴活动。

而合资品牌这边,面对新能源车的强劲冲击,再加上国六 b 排放标准切换带来的清库存压力,一场涉及范围极广、降价幅度空前的价格战全面爆发。从雪铁龙 C6 直降 9 万起,到众多日系、德系、美系车纷纷给出高额优惠,车市价格底线被不断刷新,消费者持币观望情绪浓厚,整个市场陷入疯狂又残酷的价格厮杀之中。

库存压力山大

合资品牌汽车大幅降价,库存压力是悬在它们头顶的 “达摩克利斯之剑”。前几年,车市一片繁荣,合资车企对中国市场前景过度乐观,纷纷制定了宏伟的产销计划,开足马力生产。像东风日产,在 2019 - 2021 年期间,连续扩充产能,新建工厂,其年产能一度接近 200 万辆。上汽通用也同样如此,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多款车型生产线满负荷运转。

然而,世事难料,自 2022 年起,市场风向突变,疫情反复冲击、消费者购买力下滑、新能源车崛起等多重因素叠加,导致汽车市场需求疲软。大量新车积压在经销商仓库与车企停车场,占用巨额资金,还面临着车辆老化、贬值的风险。为了盘活资金,减轻库存负担,降价销售成为最直接、最无奈的选择。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

2023 年部分合资品牌的库存深度一度超过 2 个月,远超行业合理水平,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他们要以七折这样的低价来吸引消费者,只为能让车辆尽快出库,回流资金。

消费者的 “捡漏” 与考量

对于消费者而言,这场合资车价格战无疑是一场 “盛宴”。以往动辄二十几万、三十几万的合资 B 级车、C 级车,如今在七折优惠下,进入了更多普通家庭的预算范围。以一辆原价 25 万的合资中型轿车为例,打七折后仅需 17.5 万,这让原本只能考虑紧凑型轿车的消费者有机会提升购车档次。

不过,消费者在 “捡漏” 时也需多留个心眼。一方面,要关注车辆的保值率,虽说当下购车价格便宜,但日后换车时,如果车辆保值率过低,折损的资金也不少。一些小众合资品牌车型,即便当下优惠巨大,可由于品牌认可度、市场保有量等因素,二手车价格可能会 “惨不忍睹”。

另一方面,售后服务质量也不容忽视。部分合资品牌在价格战后,利润空间被压缩,是否会削减售后服务投入,缩减 4S 店布局,都需要消费者提前了解。像一些经销商为了降低成本,减少售后服务人员,导致车主日后维修保养等待时间变长,配件供应不及时等问题频出。所以,消费者在享受价格战带来实惠的同时,务必综合考量各方面因素,权衡利弊,才能买到真正心仪、实用的爱车,让购车这件事成为提升生活幸福感的明智之选。

总结

回首这四年合资品牌汽车的价格战之路,满是波澜与艰辛。从最初的市场霸主到如今为求生存、被迫降价求量,合资品牌经历了巨大的落差。然而,危机之中亦有机遇,价格战的倒逼促使它们加速转型,在新能源、智能化领域不断探索前行。

对于中国汽车产业而言,这四年也是成长与蜕变的关键期,自主品牌强势崛起,逐渐成为市场的中流砥柱,推动着整个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展望未来,合资品牌与自主品牌、新势力品牌之间的竞争仍将持续升温,车市格局还将不断重塑。

广大消费者不妨持续关注车市动态,在这场汽车行业的变革浪潮中,把握时机,挑选出最适合自己的爱车,畅享便捷、智能的出行生活。

编辑:易勤

0 阅读:3

零炭挑车计划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