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已经发现这样一个现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既不结婚、也不生孩子。
甚至有些年轻人,连恋爱都不愿意谈,只想一个人过好自己的生活。
与之相对应的,是每年越来越低的结婚率和生育率。
尽管2024年的总结婚人数还未公布,但根据前三季度的474.7万对的数据,也可以预想到去年结婚人数的惨淡。
有媒体预估到,2024年总结婚人数可能不超过659万对,创下了40年的新低。
年轻人之所以不婚不育,除了经济压力之外,还有一个许多人都不愿意承认的原因。
那就是,许多父母的婚姻模式,让年轻人早就失去了对爱情、婚姻的向往。
父母的婚姻是一地鸡毛
许多年轻人之所以选择不结婚,是因为从小见惯了父母因为一点小事而争吵,甚至大打出手。
中国青年网的一份数据显示,高达92%的大学生认为,父母的感情状态对自己的婚恋观产生了影响。
参与调查的大学生表示,父母的婚姻状态越好,他们对于婚恋的期待就越高。
相反,如果父母总是争执不休,互相谩骂。那么,孩子对婚恋则会持悲观态度,并且有一定的排斥心理。
我大姨家的孩子小天就是这样,她的父母因为买菜的事都能吵起来。隔三岔五就会打架,家里到处都是摔碎的花盆、碗。
我的妈妈心疼孩子,就经常把小天接过来和我们一起住。小天长大后,顺利成为了一名律师,样貌也出落得亭亭玉立。
但是,她就是不敢谈恋爱,更别说结婚了。中国式父母:在“为你好”中控制孩子的人生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小欢喜》这部电视剧,剧中的单亲妈妈宋倩,是典型的中国式亲妈。
当女儿被宋倩的控制欲逼得自杀时,宋倩崩溃地喊道,“妈妈都是想为你好啊”。
“为你好”这三个字,是多少中国孩子的魔咒。许多中国式父母都认为,既然生了孩子,就对孩子有所有权。
小到穿衣吃饭,大到选什么专业、和什么样的人结婚,父母都要全权操办。
这些父母并没有将孩子看作一个独立的人,而是当成一个自己的附属品。
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曾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四种:专制型、权威型、放纵型和忽视型。
许多中国式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典型的“专制型”。
知乎上曾有一个描述中国式父母的回答,得到了上万条人的共鸣。
“我生了你,你欠我的。”
“你不配平庸,也不配去死,因为你欠我的。”
“你的优点,都是遗传的。”
“你的缺点,都是自己造成的,或者是在外面学坏的。”
这类父母在控制自己孩子时,总喜欢打着“为你好”的旗号。
如果孩子反抗父母,那就是不知好歹的白眼狼。
说出“为你好”这三个字时,其背后是父母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期待,而非孩子自己的意愿生活。
当个体总是满足他人的期待时,就会慢慢地失去对自己人生的掌控感,从而患上心理疾病。
人生也许是不幸福的
在网上,一位居住在国外的妈妈发布的一则视频,来迎接自己第一个女儿。
这位妈妈为出生女儿准备了两份礼物,第一份礼物是护照。
她说,希望自己的女儿成为“世界公民”,能够体验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
第二件礼物,则是爸爸妈+妈为孩子打拼下的财富,已经为孩子铺好了人生的道路。
他们在上海、北京、洛杉矶都有房产,为孩子规划了一条最舒适简单的人生计划。
最令网友感动的是,这位妈妈写道:
妈妈已经帮你体验过了,人世间是幸福的、快乐的,所以才带你来这个世界。
你不用有任何的束缚和桎梏,只管大胆的前行。
当谈起生育时,普通人的想法都是“养儿防老”。
在孩子还未出生时,就已经被赋予了这样重的人生负担。
他们对孩子的期许,并不是让孩子能够度过快乐、幸福的一生,而是将生孩子当成一种投资。
根本原因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而不幸的人则需要用一生来治愈童年。”
现在的许多年轻人,就是在这样压抑的环境中成长起来。
他们选择不生孩子,是因为自认为无法给孩子带来很好的成长环境和教育,反而会让孩子重走一遍自己不幸的路。
正如网友所说,那些选择生孩子的,都在想孩子能给自己带来什么。
而那些不生孩子的,都在想自己能为孩子带来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