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1905年7月,一个叫冯夏威的广东人,带着一群华侨,来到了美国驻上海领事馆门前。
他们是来请愿的。
然而接待他们的美国领事,态度非常不屑,拒绝了请愿。
基于义愤,冯夏威当场掏出毒药,服毒自尽,年仅24岁。
9月,冯夏威的灵柩被运回广东,前来码头迎接的人,络绎不绝,把路都堵了,学堂的学生们,组团前来致敬。
灵柩所过之处,道路两侧全是围观的人,有人呜咽拭泪,有人放声大哭。
灵柩前面,有人举着一个纸糊的虎头,灵柩后面,则插着一条纸糊的蛇尾。
这是一个警示:不要让冯夏威的遗志虎头蛇尾。
广东各界在广州华林寺,为冯夏威举办追悼会,当天参加追悼会的人数破万,很多人连门都挤不进去,只得在心中遥祭这位“殉约伟人”。
人总是惜命的,是什么样的事情,逼得冯夏威以死抗争?
又是什么样的事情,让习惯沉默的中国人不再沉默?
答案就在“殉约”二字里面。
约,指的是大清与美国签订的《华工条约》。
这个条约,关联着一个让中国人屈辱、愤怒的词:美国排华法案。
冯夏威带领众人去请愿,就是想让美国废除这个条约。
冯夏威并非孤军奋战——1905年5月,大清爆发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抵制美货运动,运动从上海发起,遍及国内主要商埠城市及海外华侨聚集地,商界、学界、新闻界火力全开,反美激情暴涨。
02
大清立国后,一贯禁止老百姓出国谋生。
《大清律例》规定,私自出海经商、私自跑到外洋海岛居住,斩立决。
随着大清国力衰退,这条禁令贯彻落实的力度,越来越弱,等到洋人的枪炮轰开大清国门后,禁令便成了一纸空文——他们强迫清廷准许华工出国务工。
长期以来,中国王朝,尤其是王朝后期,都存在一个严峻的问题:
新开垦土地的速度,远远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有限的土地,无法养活日益膨胀的人口,饥民、流民越来越多,他们用农民战争的方式,摧毁了旧王朝,也消灭了过剩的人口,人地矛盾得以缓解,一个循环周期完成。
所谓“天下户口,几亡其半”“人肉之价,贱于犬豕”就是这个问题的残酷写照。
到了大清中后期,这个问题又出现了。
以福建和广东为例,从康熙年间到嘉庆年间,福建人口增加了9倍,耕地增加了20%,广东人口增加了7倍,耕地增加了27%。
人均耕地面积越来越小,养不活越来越多的人,过剩的人口,如何处理?
在古代,这个问题有两个解决办法,对外战争和内部战争,前一个办法是抢更多土地,后一个办法是消灭过剩人口。
到了近代,这个问题多了两个解决办法,一是工业化,二是出国务工。
工业化,太难,出国务工,更符合大清国情。
同一时期,大洋彼岸,美国通过各种方法,在西边搞到了大片领土,这些领土约占美国国土的一半,还是一片未经开发的莽莽荒原。
而1850年,美国人口才2300多万,横贯东西的太平洋铁路这时候还没影,从美国东边到最西边,困难且危险,这意味着它没有充足的人口来开发西部。
于是,美国把目光放到了中国劳工身上。
1848年,加利福尼亚发现了大金矿,吸引了全世界的淘金者,涌入了旧金山。
金矿公司派人来大清沿海招工,鼓吹那里遍地黄金,速来发财。
大批华工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离开故土家园,逐梦美利坚。
著名的旧金山唐人街,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形成的,以旧金山淘金为起点,华人开始在美国扎根,开枝散叶。
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批准了修建太平洋铁路的法案,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需要大量劳动力,掀起了第二波华人赴美务工潮。据统计,约有1.5万华工参与了这条铁路的修建,发挥了主力作用。

美国华工
1868年,大清派出蒲安臣使团,与美国签订了《中美续增条约》,规定两国人民可以自由往来,包括经商、游历、久居。
换句话说,民众在大清和美国之间来去自由,不要签证,不要绿卡,也不需入籍,不管工作还是生活,想呆多久呆多久。
这个条约彻底打开了中国人去美国的大门,也打开了历史的闸门。
03
在地广人稀的美国西部,中国人犹如蛟龙得水、虎豹得幽。
积淀千年的农耕民族血脉,在这里,不需要唤醒,直接燃爆。
他们勤劳节俭,只需要最低限度的物资供应,就能生存,他们吃苦耐劳,可以不知疲倦的干活干到死,他们无师自通,没有什么作物他们不会种植。
给他们一小块荒地,还你一个菜园,给他们一大块荒地,还你一个农场。
用美国人的话说:他们作为农业劳工的价值,得到了普遍的承认,如果没有这些召之即来的廉价劳工,农场主常常不知道怎样开垦土地,怎样收割庄稼······他们在种植蔬菜方面,几乎无人可以匹敌。
这样的劳动力,美国农场主能不喜欢吗?

美国华工
当工人,中国人一样是天选打工人。
以修健太平洋铁路为例,美国人本来只想招中国人当苦力,没想到他们很快就学会了各种技术,干起活来不知疲倦,不惧危险,最危险的隧道、桥梁工程,往往是中国工人冲在最前面。
铁路修到布鲁默堑,地质变得异常坚硬,工人需要用简陋的工具,凿开坚硬的石头,连高大威猛的白人都累得吃不消,纷纷跳槽去了农场和矿井。
这时50个瘦弱的中国工人顶上了,他们用铲子、铁镐和黑火药,干了整整7个月,硬生生从石头山中间劈开了一条通道。
用铁路公司的话说: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能出色的完成任务。
而且,中国工人不和铁路公司讲条件,不会抱怨工资低、工作条件差,更不会像白人那样动不动就罢工。
这样的劳动力,美国资本家能不喜欢吗?

美国华工
然而,问题偏偏就出现在这里。
换个角度,如果你是当时美国西部的普通人,你会喜欢这些工人吗?
不喜欢。
美国人认为他们太卷了,卷的美国人找不到工作,卷的资本家有恃无恐,卷的就业市场越来越畸形,卷得不给别人留活路。
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南方的黑奴获得解放,1869年太平洋铁路通车,连接了美国东西海岸。去西部找工作的美国人越来越多,他们与中国人的竞争和矛盾,也越来越频繁且激烈。
1873年美国爆发了经济危机,这是19世纪持续时间最长、波及范围最广的经济危机,大批美国工厂倒闭,工人失业。
经济危机引爆了美国人对华工的仇恨情绪,他们认为华工抢走了本属于他们的工作。
偏见和仇视一旦形成,连呼吸都是错的。
由点及面,美国人开始讨厌华工的一切:不守秩序,不讲卫生,不学英语,不信上帝,藐视法律,拒绝同化,顽固保持着古怪的习俗,赚美国的钱不在美国花·······
连唐人街,在美国人眼中也成了疾病、肮脏和堕落的地方。
他们高呼,如果再不禁止中国人入境,美国西海岸会变成中国的省而不是美国的州。
有了民意基础,政客和媒体投其所好,大肆宣传、鼓动排斥华工。
议员们竞选的时候,喷华工是必备内容。谁喷得越狠,就越受欢迎,报纸也是,谁骂的越厉害,销量越好。
04
民意是可以升级为法律的。
187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十五个乘客法案”,即每艘来美国的船,搭载中国人不能超过15人。美国总统海斯认为法案违背《中美续增条约》,否决了法案。
然而,当时美国处于换届选举的关键时期,海斯不得不考虑民意,他派特使安吉立到大清,与宝鋆、李鸿藻谈判,签订了《中美续修条约》,条约规定美国可以单方面限制华人赴美的人数、时限。
条约没有直接说禁止华工赴美,但这意味着中美自由往来的时代结束了。
条约的口子一开,美国联邦政府和各州通过了一系列排华法案,其中最臭名昭著的,是1882年通过的《关于执行有关华人条约诸规定的法律》,一般称为《排华法案》,这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限制外来移民的法案。
内容包括十年内禁止华工赴美,工人之外的中国人入境需反复盘查,不许中国人加入美国国籍,驱逐非法入境的中国人等。
再往后,针对华工的禁令越来越多,越来越严厉,比如回国的华工不准再来美国,取消在美华人的保释权。
除了法令之外,针对华人的歧视和暴力袭击事件,也愈演愈烈。华人在美国成了人人喊打、人人能欺负的对象,生命财产毫无保障。
举个例子,1885年11月,在塔科马市,美国暴民们持枪威胁当地华人,要求他们限期离境,200多名华人扶老携幼,在严寒中走到了火车站,含泪而去,暴民们随即放火烧了华人的房屋、商铺,抹去了华人生活过的痕迹。
其他地方的暴民得知这一消息后,拍手叫好,纷纷效仿“塔科马方案”。
这股排华风潮像瘟疫一样,迅速蔓延到了20多个城市。

漫画
此时,大清驻美公使出面了,他们与美国开展了漫长且艰苦的谈判,要求保护华工权益。
为什么说是“他们”,还不是某个人?
因为从首任驻美公使陈兰彬开始,到郑藻如、张荫桓、崔国因,再到杨儒,前后5任驻美公使、历经十几年都在为这个事奔走。
直到1894年,大清与美国签订了《限制来美华工保护寓美华人条约》,简称《华工条约》。
条约顾名思义,对来美华工的条件做了限制,对在美华工的权益做了承诺。
通俗一点讲:对准备来美国的华工,要提高门槛,对已经在美国的华工,要保护他们的权益。
条约签订后,美国对华工的排斥和迫害,暂时有所收敛。
但长期形成的偏见和仇视,岂是一朝一夕一纸条约所能扭转的?
迫害仍在持续。
《华工条约》规定,条约有效期十年,期满前六个月,若双方没有终止意向,自动续约十年。
历史长河中,十年只是弹指一挥间,但是对在美华人而言,这十年是不堪回首的屈辱岁月。
1902年,美国针对华人的苛刻法令,多达90条以上。不仅底层华工,连官员、商人、留学生、游历者,均在歧视迫害范围之内。
1903年,大清驻美使馆武官谭锦镛,因不堪忍受美国警察无端关押、殴打和侮辱,投河自尽,酿成了世界外交史上骇人听闻的恶性事件。
连具有外交豁免权的官员,都不能保证自己的安全,普通人的境遇可想而知。
所以,越来越多的海外华人,上书清廷,要求废除《华工条约》。
1904年1月,《华工条约》即将期满,大清外务部照会美国驻华公使:条约马上到期了,我们不想继续了,可以订立新条约。
美国:我不同意。
驻美公使梁诚与美国人展开交涉。双方讨价还价,谈了一年,谈不拢。
05
1905年1月,梁诚怒了,他给美国发了封强硬的照会,称美国的条件“实不足以满足我帝国政府之意”,威胁要按照国际法,以同等措施对待在华的美国人,不准美国人来华。
美国认为梁诚态度强硬、不好对付,决定绕开他,派新任驻华公使柔克义到中国,直接与大清外务部交涉。

驻美公使梁诚
海外华人,尤其是旅美商人,一直密切关注着梁诚在美国的谈判,当得知谈判陷入僵局,且美国决定派柔克义来华迫使大清就范时,他们怒不可遏,纷纷致电外务部:如果这次妥协,此后十年,华人将从美国绝迹。
同时,旅美华商还给上海总商会发来了急电,希望国内搞点动静出来,用抵制美货等手段,为梁诚在美国谈判助力。
1905年5月,上海总商会召开特别大会,商讨抵制签约的办法。福建籍商人曾铸提出:以两月为期,若美国不改条约,则全国抵制美货!
商会话事人严信厚认为此举太过强硬,面露难色,不愿牵头。
曾铸很大气地表示:“为天下公益死,死得其所,由我领衔可也。
会后,由曾铸领衔通电大清外务部、商部、南北洋大臣,以及全国21个商埠城市的商会,要求朝廷顶住美国的压力,要求美国在2个月内修改排华法案,善待华工。
如果不答应,就全面抵制美货,不用美国的船,不进美国人开设的学校,不到美国洋行做买办和翻译,让美国人雇的佣人、车夫、厨师等服务人员罢工。
继上海通电之后,全国重要商埠城市和海外华人,纷纷响应,新闻报纸也行动起来,大肆报道,中国人积压已久的愤怒,喷薄而出,抵制美货运动很快席卷全国。
清廷也很会借势,外务部指示梁诚:不要签字续约。
出了这么大的事情,新任驻华公使柔克义,自然要有所行动。
他先是在领事馆宴请上海绅商,解释这一切都是谣言和误会,之后又跑到北京,会见了清廷二把手庆亲王奕劻,要求立即制止这场抵制运动。

柔克义
奕劻没有表态,简单应付了几句。
清廷国力有限,没有别的牌可打,它也想利用这次运动,来向美国施压。
出了问题,也可以把责任甩出去:这是民间行为,与政府无关。
柔克义不罢休,多次致信奕劻,要求清廷出手制止。
奕劻告诉柔克义,你们对进入美国的中国人太苛刻了,这个条约已经到期了,但你们还在施行,这是抵制运动的根源,如果你们减轻限制条例,用友好的方式缔结条约,运动自然就停止了。
大清的事,没有太后拍板可不行,太后一直关注着这事,她的态度是不过问,不表态。
不表态,也是一种态度——默认+暗爽。
宫内传出来的小道消息是:两宫对此很欣慰,感叹国民如此团结,国家何愁不强大。
各省督抚,大都也置身事外,向太后看齐,只有袁世凯明确表态,他不支持抵制运动。
这不倒是因为老袁喜欢卖国,而是因为美国总统罗斯福正在斡旋日俄战争,而日俄战争直接关系着大清能否收回东北权益,此时得罪美国,对大清很不利。
06
两个月很快过去了,美国人没有退让。
上海总商会果断通电全国,号召全国民众抵制美货。
在上海,布商们集体停售美国棉布,改用国产土布;在汉口,茶商们宣布“宁亏百万,不卖美国货”;在广州,商人在码头当众焚烧美孚煤油,火光映红珠江。
学生们也不甘人后,京师大学堂的学生上街演讲,高呼“抵制美货,就是保国体!”苏州女学生组织“女子拒约会”,剪断美国缝纫线,改用本土丝线刺绣爱国标语。
此外,黄包车夫们拒载美国人,戏园子贴出告示“美国人购票加价十倍”,街头巷尾到处贴着传单和漫画——美国人一边数着中国白银,一边把华人踢下海。
一时间,美国对华出口额暴跌50%,美孚石油销量暴跌70%,公司经理感叹:中国人连点灯都不用我们的油了!
8月23日,梁诚面见罗斯福总统,双方做了坦诚的交流。

西奥多·罗斯福
罗斯福表示,民间自发抵制外国,是很文明的办法,原本不该镇压,我本人也不认同那些针对华人的法令,但要全部废除,短期内难以实现。
罗斯福还告诉梁诚,12月国会召开,到时候我一定会全力呼吁修改法令,但不能保证成功,关于抵制运动,能不能缓一缓,否则我这边也不好发力。
梁诚向清廷汇报了会谈情况,清廷认为事情出现了转机,同时又担心运动失控,演变成第二次义和团运动,决定出手制止。
8月31日,清廷正式颁布诏令,称:中美两国关系一向很好,从来没有发生不愉快的事,华工条约的问题,要耐心等待外务部谈判,不要动不动就抵制美货······如果有无知之人,从中煽动,滋生事端,必从严查办。
诏令一下,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抵制运动,熄火了。
正如柔克义所言,在大清,政府所颁发命令,国民莫敢不从。
柔克义既不柔也不义,他是一位汉学家,对大清研究得很透,他知道平息抵制活动的关键不在民间,而在清廷。
在所有地区中,广东的抵制是最坚决、最持久的,一是广州开风气之先,民众觉悟高,组织更完善,二是广东去美国的人最多,三是两广总督岑春煊有意袒护,抵制清廷的禁令和美国的压力。
这也是文章开头冯夏威追悼会如此声势浩大的原因。
当时,广州家家商店门口都贴着“本号不售美货”的字样,学堂组织学生演讲队,深入大街小巷宣传抵制美货,女人们也拒绝购买美国面粉做月饼。
直到1906年2月,清廷再次出手,广东的抵制美货运动才逐渐结束。
抵制美货运动虽然失败,但精神永放光芒,尤其是那些敢于当出头鸟的人。
以曾铸为例,他因领衔抵制美货,遭了一些美商买办的死亡威胁,美国公使柔克义也多次要求清廷严惩他。
曾铸毫不畏惧,发表了《留别天下同胞书》,称自己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一旦我怕死退缩,只会让外国人更加轻视中国人,嘲笑中国人就这尿性,一如既往的奴役中国人。
他还表示:所愿曾少卿(字少卿)死后,千万曾少卿相继而起,挽回国势,争成人格。外人不敢轻视我,残贼我,奴隶我,牛马我。
杀了一个我,还有千千万万个我。这种精神和气魄,不只出现在周星驰的电影里,也曾出现在历史现实中。
最后一个问题,罗斯福在国会呼吁了没有,有没有效果?
确实呼吁了,但效果不大。
他在国会表示,抵制美货的原因是美国人虐待中国人,呼吁给与中国人公正的待遇。
国会讨论后决定,学生、商人、旅游者等五类中国人可以自由赴美,但华工不行。
华工才是赴美的主体,国会讨论了个寂寞。
大清拒绝接受,废旧约、订新约的事,最终不了了之。
此后,罗斯福想改善中国人对美国的印象,也做了一些友好的事。
1906年,他把歧视华人的移民局长撤了,迫使移民局修改了部分迫害华人的规定。
1907年,他推动庚子退款,美国将庚子赔款的一半,用于中国派遣学生来美留学,开了庚子退款的先河。
1943年,经他的侄子——富兰克林·罗斯福提议,美国国会废除了全部排华法案。
当《独立宣言》高呼人人生而平等时,自由女神像的火炬却照不亮唐人街的暗巷。
当排华法案如枷锁般践踏华人尊严,从上海商会的振臂一呼到街头巷尾的传单飞舞,从码头工人的铁骨铮铮到学生群体的奔走疾呼,中国人以怒吼撕裂沉默,在屈辱的暗夜里点燃了民族觉醒的火种,让世界听见了一个古老民族向死而生的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