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中东路是沙俄在中国东北修筑的一条铁路,东起绥芬河,经哈尔滨,西至满洲里。
1898年沙俄租借旅大,又从哈尔滨修筑了一条支线,经长春至旅顺。
日俄战争后,战败的俄国,将中东路长春至旅顺段让给了日本,这就是南满铁路。

以这两条铁路为基础,沙俄和日本,一北一南,在中国东北确立了各自的势力范围。
1917年,沙俄帝国覆灭,中东路依旧被沙俄残余势力所控制。
张作霖统一东北后,趁苏俄煽动铁路工人夺权之际,于1920年3月派兵解除了哈尔滨及中东路沿线的白俄军警武装,强行接管了中东路。
不久,苏俄打败了内外敌人,重返远东,要求与中国共管中东路。
经过长期谈判,1924年苏联与北洋政府和奉天当局分别签订《中俄协定》和《奉天协定》,继承了沙俄在中东路的权益。
根据协定,中东路由中苏共同经营和管理,但在实际中,苏联从来没有遵守过协定,它通过各种手段,逐步架空了中方管理者,单方面控制了铁路,还独吞了铁路利润。
张作霖对此很不满,但他的心思主要在入关争霸上,加之日本在中东路问题上并不支持他,他只能一直忍着,没有收回在中东路上应有的权利。
1928年6月皇姑屯事件,张作霖下场,张学良上位。
主少国疑,张学良自忖难以服众,搞了两件大事来立威。
对内,杀了不听话的重臣杨宇霆,对外试图武力收回中东路。

中东路事件的过程就不说了,结果是东北军被完虐,损兵折将不说,还丢了黑瞎子岛,张学良羞愤的晚年都不想再提这件事。
事后,奉方与苏联签订了伯力协定,中东路恢复原状。
关东军主任参谋石原莞尔,观察东北军与苏军的战斗表现后,起草了《关东军占领满蒙计划》,宣称对付张学良,都用不到真剑,只要用竹刀挥舞一下,就能把他击退。
两年后,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随即武力吞并东北。
02
日军吞并东北的最大障碍,不是东北军及之后的游击队,而是苏联。
为了不刺激苏联,日军向苏联保证,只在南满搞事情,不碰中东路。
苏联也很上道,借坡下驴,对冲突采取了不干涉主义,保持中立。
双方说的都是屁话,因为一转头这俩就忘了自己说过什么。
1932年2月,日本提出利用中东路运兵,去镇压中苏边境的抗日武装,苏联不仅答应了,而且把运费打了5折,表示可以日后付款。
3月,苏联驻哈尔滨领事斯乌兹基和中东路副理事长库兹涅佐夫,拜访了伪满洲国中东路督办李绍康,代表苏联政府祝贺其就任,位于哈尔滨的中东路管理局,也挂上了伪满洲国国旗,这些行为,意味着苏联在事实上承认了伪满洲国。
本来,关东军占领奉天和吉林后,欲越过中东路占领黑龙江,这时他们对苏联出兵干涉颇为顾忌,但当苏联宣布中立后,关东军便不再理会,沿着中东路大举进犯黑龙江,很快便占领了齐齐哈尔和哈尔滨。

显然,苏联没有中立,而是在帮日本站台,日本也没有遵守承诺,得陇望蜀拿下了整个东北。
问题来了,苏联难道不明白日本占领东北意味着什么吗?为什么要处处退让?
当然明白。
有张学良在,日本和苏联之间还有个缓冲,一旦日军占领东北,苏联将直面日军,压力陡增。
此外,以日本的尿性,占领东北后它不会容忍苏联继续掌控中东路,肯定会搞事情让苏联头疼。
虽然苏联很不爽,但不得不忍耐——1932年前后,苏联在忙什么?
忙于第一个五年计划,忙于应付乌克兰大饥荒,忙于加强远东防御体系。
换句话说,苏联此时还不敢与日本正面发生冲突。
用斯大林的话说:苏联现在不能进行军事干涉,外交干涉也不合适,否则会引起列强的关注甚至不满,这只能使帝国主义们联合起来发动反苏战争。
苏联外长李维诺夫也多次强调:我们不想同日本发生任何冲突,只希望它能尊重和理解苏联在中东路的商业利益。
苏联的怂样,日本看在眼里。
1932年3月伪满洲国成立时,日本已经吞下整个东北,并且将中东路之外的所有铁路纳入军事控制之下。苏联控制的中东路,便成了日本的眼中钉和肉中刺。
于是,日本开始各种挑事,逼迫苏联势力从中东路滚蛋。
03
在这场较量中,日本占据主场优势,它有100种方法让这条铁路歇菜。
1932年4月,日本利用白俄分子制造了“成高子铁桥爆炸事件”和“中东路列车爆炸事件”。
1933年3月,日本关停了满洲里与西伯利亚之间的铁路运输,不久又将中东路东端出口封闭,掐断了中东路与苏联国土的联系。
面对苏联的抗议,关东军在绥芬河、满洲里集结,叫嚣如果苏联敢派兵来,皇军就进攻苏联。

与此同时,日本以修建备战铁路为名,修建与中东路交叉或平行的铁路、公路,把中东路截成了几段,抢夺中东路的客货流量。
日伪、汉奸、白俄等,也时不时在中东路上袭击、绑架、打死打伤苏联员工。
据苏联人统计,从1932年初到1933年5月,中东路上的苏联员工有152人被杀,826人受伤,593人被绑架,财产损失高达数百万卢布。
苏联多次向日本提出强烈抗议,但日本根本不承认。
几个回合下来,中东路的经营就陷入了半瘫痪状态。
面对日本的流氓行为,苏联很无奈,它在远东实力还不够,而且日军的战斗力不是东北军所能比的,守着这个半死不活的摊子也没什么意义了,思来想去,决定甩掉这个烫手的山芋。
1933年5月2日,李维诺夫向日本驻苏大使太田提出:愿意将中东路售与日本或满洲国。
日本对苏联的“识趣”很满意,它告诉苏联:铁路在满洲国,你们和满洲国交易就行,交易地点最好在东京,日本可以居中斡旋。
一个愿卖,一个愿买,那就谈价钱吧。
从1933年6月25日开始,苏联和伪满在东京进行了一系列谈判。
苏联首席代表尤列涅夫表示,中东路完全是由苏联人民的资金修建的,为苏联所有,他提出中东路及其全部附属资产出售总价为2.5亿金卢布。
伪满不承认苏联对中东路拥有全部所有权——以前是中苏共管,苏联只占一半,因此,只愿意出5000万日元。
谈到9月,双方进行了6次正式交涉和5次非正式交涉,一直谈不拢。
为打破僵局,日本又派人破坏铁路设施,搞出了十几起列车翻车事故,同时还袭击车站,打死打伤苏联员工。
苏联除了谴责之外,别无办法,只能回到谈判桌上。
1934年2月,双方继续谈判,苏联要价2亿日元,伪满要求出价1亿。
苏联:1.7亿。伪满:1.35亿。
从2月谈到7月,双方还在撕扯。
日本等不及了,外相广田弘毅亲自出马:1.2亿。
苏联:1.6亿,不能再砍价了。
各退一步吧,1.4亿日元,苏联员工的退休金伪满洲国管了。
成交!
算下来,这个价格相当于沙俄当年修路总投资的1/10,相当于苏联第一次要价的1/4。
1935年3月,三方签约,苏联拿钱走人。
4月,苏联员工开始变卖不动产并撤离,8月21日,所有铁路员工及家属撤离完毕,其中包括6028名铁路员工,以及14607名铁路员工家属,共计20635人。
中国:我呢?我还有股份。(非得中国政府同意,不得处分中东铁路;中国因迫于武力,暂时不能在东三省行使职权,绝对不能影响其对中东铁路的法定权利)
苏联:你洗洗睡吧。(中国权利不及于东三省,今日与满中国谈判买卖中东铁路,与昔日之张作霖签订奉俄协定情形相同)
中国:怎能公然违反协定?
苏联:我们遵守过协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