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涓涓墨香
若有诗书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杜甫咏叹诸葛亮的千古名篇《蜀相》,想必大家都读过,在历代诗篇中,最感人肺腑,堪称绝唱。
蜀相,即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
公元221年,蜀汉章武元年,被誉为一代枭雄的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拜诸葛亮为丞相。
诸葛亮从躬耕陇亩、隆中决策,到初出茅庐,火烧博望、赤壁斗智、问鼎荆益,为了兴复汉室,他呕心沥血、披肝沥胆二十多年,立下了勋业。最后六出祁山无果,病故于五丈原。

到了晋代,八王之乱后,李雄于成都称帝,改年号太武,国号成。为了纪念这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名相诸葛亮而修建了武侯祠,供人们瞻仰悼念。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那个英雄辈出、硝烟弥漫的时代已经远去了。可是安史之乱的金戈铁马依然驰骋于华夏大地,到处残垣断壁、烽火连天,致使百姓流离失所,食不果腹,这一幕幕深深刺痛着杜甫的心,可又无能为力。
公元759年年底,杜甫带着家眷来到了成都,在亲朋好友的帮衬下,于浣花溪畔盖了几间茅舍,终于结束了四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生活。

到了成都,不探访诸葛武侯祠,等于没去。
来年的春天,公元760年,杜甫怀着对诸葛亮深深的敬意,来到了殿宇巍巍,塑像凛凛的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蜀相》:
《蜀相》
杜甫〔唐代〕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这首七律,雄浑悲壮,沉郁顿挫,极具力量感。
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记行:去哪里探寻诸葛丞相的祠堂呢?原来是在成都城外,柏树郁郁葱葱的地方。
杜甫自问自答,表明武侯祠是他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今天终于来到了这里。
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写景:嫩嫩的小草映照在石阶上,不过是自为春色,隔着树叶听到黄鹂鸣叫的声音,也不过是自作好音。
武侯祠内虽春意盎然,杜甫却有一种惆怅的感觉,因为朝廷动荡,百姓还处于流离之中,因此再美好的景观也是“自春色”、“空好音。”
首两联“记行写景”写的明快洒脱、忧国忧民。

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议事:刘备为了一统天下,曾三顾草庐,得到诸葛亮的辅佐,建立了蜀国。后来又辅佐幼主刘禅,可见老臣的耿耿忠心。
杜甫的这两句写的非常厚重,即表达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也体现了他忠贞不渝的品格。想必杜甫也有安邦定国之志,但是历史没有给他这个机会。
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论人:诸葛亮六出岐山伐魏,均未取得成功就去世了,实在可惜,令后世英雄常常感慨泪洒衣襟。
杜甫望着武侯的塑像,充满了敬仰之情,对他未竟的事业充满了惋惜之感。这里的“英雄”我想也包含了杜甫自己吧。
尾两联“议事论人”写的忽变沉郁、泪满衣襟。

细细品味,杜甫这首咏史怀古诗《蜀相》,隐隐含着尊蜀正统的观念,也有才困时艰的感慨。
同时,这首诗不仅呈现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忠心报国以及“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更是对诸葛亮的忠诚、智慧、廉洁、坚韧、谦逊等价值观的传承和弘扬。这些品质和价值观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刚刚读完此文的你,有什么想说的,评论区咱们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