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是一个怎样的人?

书童读史 2024-03-14 21:07:22

今天看到一个问题,皇帝为什么那么冷血?

回答这个问题,先看看皇帝冷血不冷血?

皇帝冷血不冷血,得看皇帝对谁。

以朱元璋为例,可以先看看朱元璋怎么对待他的臣子。朱元璋时期的大臣,上朝的时候,不少人担心能不能安全下朝,而且俸禄比较低,朱元璋生于元末,看到了太多的贪官污吏对于人民的压迫,所以他对于官员要求比较严格。

当朱元璋当上了皇帝,他就得为老朱家的统治着想。明朝建立后,对昔日的这些一起征战的兄弟们,朱元璋进行了封赏。

1370年,朱元璋大封天下,封的六公,李善长被封为韩国公,徐达被封为魏国公,李文忠被封为曹国公,冯胜被封为宋国公,邓愈被封为卫国公,常遇春的儿子常茂被封为郑国公,常茂被封公,是因为常遇春的功劳,朱元璋还封汤和等28人为侯。

朱元璋封的这六公,其实分量还挺重。我们看看这六公的结局。

李善长,因为胡惟庸案而死,1380年爆发的胡惟庸案,牵扯人数众多,而且持续的时间也长,就算李善长一度贵为丞相,但是最终仍然在1390年被杀。

徐达,虽然野史说徐达生病得了背疽后,朱元璋赐了只蒸鹅,因为这蒸鹅加速了徐达的死亡,但是这仅仅是野史的记载,在徐达的死因上,我认为《明史》的记载是比较可信的,其实是因为背疽病逝。

李文忠的死,其实也是病逝,关于李文忠的死,《明史》还记载了朱元璋后来干的事,朱元璋怀疑李文忠是中毒而死,于是那些医生们就倒霉了。淮安侯华中被贬,他的妻儿也跟着遭殃,其他医生和他们的家人因为李文忠的死,也有人头落地的。

《明史》记载的这个细节,可以回答朱元璋的冷血不冷血问题。朱元璋为什么这么器重李文忠,一方面李文忠为大明王朝立下了很多功劳,还有一个原因,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

朱元璋一生中为数不多的温情,大多是给了他的亲人。

李文忠死后,朱元璋大怒之下,别人跟着人头落地,能看出来朱元璋冷血的这一面,这些医生的家属,在他的眼里,是想杀就杀。

而朱元璋对于他的儿子,那确实是多有宠爱,朱元璋对他儿子的惩罚,会训斥,会把作恶的儿子写进《御制纪非录》,哪怕有百姓因为他的儿子作恶而遭殃,朱元璋也不会对他的儿子下杀手。

正是因为元末的时候朱元璋的亲人的离世,让他对自己的亲人很重视,而且正因为他之前吃了这么多苦,当建立了明朝后,荣华富贵都有了,当然希望他的儿子们日子可以过得很好,朱元璋甚至会过度补偿他的儿子们。

太子朱标的早逝,更让朱元璋对作恶的儿子不忍下手,这样苦的就是那些百姓了。

冯胜也没有善终,他是被赐死。

至于常茂,他是因为和冯胜的矛盾,常茂跟随冯胜出征,但是常茂的莽撞,让冯胜非常生气,后来冯胜上疏列举了常茂的一些罪状,而常茂也揭发了冯胜的一些不法之事,这事的结果就是两败俱伤,冯胜的总兵印被收回,常茂被贬,洪武二十四年常茂死。

邓愈是病逝,但是邓愈的儿子邓镇,因为受到李善长的牵连,被诛杀。

从朱元璋对待这六公,也能看出来,朱元璋对于臣子的猜忌。

明初四大案之一的胡惟庸案,根据明史的记载,“帝发怒,肃清逆党,词所连及坐诛者三万余人。”

再加上死于空印案与郭桓案,还有蓝玉案的人,这数字就更加触目惊心。

朱元璋做的这些,归根结底还是为了他们老朱家的统治,当天下已定,北元也不足威胁到朱元璋的时候,朱元璋需要的是,能老老实实听话的臣子,这里面也有聪明人,汤和,他算是善终的一个人。

以上通过朱元璋举例说明了皇帝的冷血问题,从朱元璋的心理的转变,也能回答为什么皇帝冷血。

一起打天下的时候,朱元璋就算是不放心这些人,但是他还需要这些人,而且那时候还没到封赏之时,陈友谅,张士诚,元朝,都是朱元璋的强大敌人,那时候自然还是能相对团结的。

等到了明朝建立,朱元璋得防着昔日这些兄弟们会不会再次揭竿而起,他不想步元朝的后尘,他也明白这些兄弟的实力,所以这时候的朱元璋,就显示了他冷酷无情的冷血一面。

朱元璋为数不多的温情,大多是给了他的亲人,他对他的亲人,是有着很多耐心。儿子作恶多端,朱元璋就把他们的事迹写进了《御制纪非录》去痛斥他们。

当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大明王朝的至高权力被朱元璋牢牢把握,皇权太诱惑人,朱元璋想要保住他的权力,所以他就如此得冷血狠辣。

史料参考:《明史》

图片来源于网络,谢谢。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