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街头菜摊
这人我熟悉,但并不知道她的故事,是家里人讲给我听的。家里人也不知道这人的故事,是我们租住房子的那家房东讲给她听的。那年孩子转学到了武汉,就近租了离学校很近的一套房。这是武钢的老宿舍,一个门洞住三户人家。这人住在中间一户,她的家和我们家门挨门。去年夏天我待在武汉的时间比较长,每天也比较忙,出出进进,上楼下楼,门口总是坐着一个老太太,看起来年龄也不是很大的样子,我估摸着比我大三两岁吧。去年夏天很热,但她家整个上午都不开空调,敞着门。老太太也不出门,坐在门口盯着楼梯口看上上下下的人。
武钢和一冶的老宿舍区有很多这样的老人,很节约。在菜场买菜,动辄和卖菜人吵得不可开交,事情也是很小,要么认为人家短了他们的秤,要么称好菜之后要从人家菜摊上再拣几根菜,或者要求不要算菜价的零头等等。菜贩子皆为久经沙场之人,根本不买账,于是就吵起来。她一个卖菜的,没生意的时候很孤单,闲得慌,有人吵架倒也是个乐子。



这个老人从来不出门,也不买菜,有时候会来一个中年女人,提了好多菜上楼进门,两人也不太说话。我认为这个女人便是老太太的女儿,只是不和老太太住在一起罢了,抽空便来看看母亲,并且帮她做点家务事。前几年我去武汉的时间比较少,每次上楼,老太太隔着纱门,歪了头,皱着眉头,很认真地瞅瞅我。这让我感到有些不适应,好像看我小偷一样。当然这个并不重要,我是不是小偷不由朝阳大妈们来鉴定,只是被带着疑问窥视的感觉不很好。
孩子上中学,我们又转租了一处距离学校近的房子,除了有一次因为证件问题去过社区,再也没进入那个小区了。顺便说,武钢宿舍的“钢花”加数字的小区都很大,一个小区就是一个社区。他们叫“街坊”或者“街”、“街区”。



这次家里人回来,不知怎么着,谈起了曾经住在我们隔壁的那位老邻居,问我那个老太太有多大年龄。我说,应该比我们大不了多少,七十岁上下吧。家里人听了有些吃惊,说,她看起来这么年轻吗?我想自己可能说错话了,你不能在一个女人面前说另一个女人年轻或者漂亮。虽然听话的人是我的老婆,也不行。赶紧说,我没看得很清楚,每次看到,都隔着纱门,看不到面部细节。
家里人说,她有80多岁了。这次轮到我吃惊了,真的看不出来,因为我常常看到老太太端着一个大碗吃面条,那一碗面条够我家里人吃两天,所以我认为她的年龄比我大不了多少。
家里人说,哦,她这么能吃啊。然后说,她没生养过,所以看得年轻吧。我说难不成她是个老姑娘?家里人说,不是的,她结婚,但没有孩子。那个年代没孩子一定是生理上有问题,要么是她,要么是她老公,而不是一种个人生存追求。后来她伴去世了,为什么去世,家里人讲了一句,我忘了。不过,这个事情他们处理得很早,知道不可能有生育之后,便把她老公哥哥的一个孩子给过继来了,是不是正式过继,我也没搞太清楚,让这个孩子为老两口养老送终。



老公去世之后,她把房子转到了那个侄儿名下,自己的银行卡,工资卡,都在这位侄儿手里。她也没其他的指望,总之,能够养老就行。但不幸的是,她的这位侄儿患了癌症,不久于人世了。于是老太太找到侄儿求情说,你把房子还是转到我的名下来,我存的钱你拿去看病行不行。侄儿也还厚道,又把房子换到了老太太的名下,并且把银行卡和工资卡也还了回来。不多长时间,撒手西去。
老太太着急啊,万一她不能动了怎么办呢?于是想到了自己的外甥女,和外甥女打商量说,这样,我都80多岁了,也活不了多久。我不在了,房子和所有的财产都是你的,我活着的时候,你每天来看看我,帮我做点家务事。这个外甥女就是我常常见到的,认为是老太太女儿的中年女人。至少在我看来,这个外甥女是很尽心的,去年下大雪的时候我正在武汉。那场雪很可怕,下的不是雪,而是雪霰,也就是冰粒子,路上很不好走。而这位外甥女天天都会到老太婆家里来,也是很难得。



为什么想起讲这个故事呢。现在好多孩子都不结婚,选择单身,有的结婚了,但不要孩子,选择丁克。故事里的这个老太太不是主动选择的,而是她自己没办法生养,老伴去世之后,只得倾其所有,希望得到后辈的关怀和照料。当然,你可以说今后选择住养老院。我想吧,住养老院和住在自己家里,那种感觉肯定是很不一样。比如我吧,我在外面吃饭都感到不得劲,不如在家里吃得痛快。在自己家里,即使用皮蛋拌了豆腐,用水煮了一把青菜,就着花生米、兰花豆喝酒,也比在外面餐馆吃山珍海味来得自在。
人要活在一种氛围之中,住在自己家里,便是活在了自己熟悉的氛围之中。住养老院和住酒店、甚至住医院的感觉没什么差别。要说自己偶尔生了病,必须住医院,或者跟了穷游团走南闯北,在外头住个十天半月,那也没啥。在这些地方住长了,至少对我这种社恐人士来说,简直不可忍受。
也许我的思想极端老派,我觉得一个人活着,繁衍后代是一种义务。如果你的父母亲也丁克,那就没有你。你想啊,祖国繁荣昌盛,花花世界,你却缺席了,那是多么的没有意思啊。即使单纯为了报答父母的恩情,我们怎么着也得生两三个孩子吧。我们这一代人不幸咯,遇到一个“基本国策”的时代,一对夫妻只能生育一个孩子。如果没啥限制,生养三五个应该是可以养活的吧。这些都是过去的事情,说了也没用,就不说了。


借讲这个故事,我也呼吁一下,男孩女孩,赶紧找个老婆老公。大家都不是梁朝伟、张曼玉,差不多就行了,早结婚,早生娃,早快乐。结了婚的年轻人,还是要生娃的好,也没什么养得起养不起,也没太高要求,非得读哈佛耶鲁牛津剑桥清华北大科技大,你娃再有出息也做不了杨振宁,差不多就行了。孩子今后可能不在你身边,但到老了,遇到事了,还是得靠他们照顾。
也没什么,就讲到这里吧。发几张扫街的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