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楼梦》里死亡是一种常态,从开篇伊始,林黛玉的弟弟和母亲就先后去世,其后贾瑞、林如海、秦可卿、金钏儿、尤氏姊妹、晴雯等人物,均未能逃脱殒命的结局,曹雪芹便借用“一击两鸣”之法,对红楼人物展开侧面刻画,贾宝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金钏跳井
原著第三十二回,金钏儿跳井自尽,贾宝玉因此被父亲笞挞,卧床不起,在这个过程中,贾宝玉做了一个梦,原著是这么写的:
这里宝玉昏昏默默,只见蒋玉菡走了进来,诉说忠顺府拿他之事,又见金钏儿进来哭说为他投井之情。宝玉半梦半醒,都不在意。——第三十二回
虽然曹雪芹对贾宝玉的梦境,只用了短短几十个字进行描绘,可当中蕴含着对贾宝玉这个人物的深刻剖析。
金钏、宝玉言语嬉戏
金钏儿为什么要跳井自尽?曹雪芹设计的章回名是“含耻辱情烈死金钏”,可见金钏儿困于被撵走的耻辱经历,所以才选择自尽而亡,在贾宝玉的梦里,他却觉得金钏儿跳井是为了自己,所谓“金钏儿进来哭说为他投井之情”。
也就是说,贾宝玉的预想和现实其实是分裂的,他活在自己幻想的情感世界里。
对于贾宝玉的这层心理,曹雪芹没有浅尝辄止,如果说金钏儿之事,曹公写得比较潦草,那么晴雯之死,真可谓不吝笔墨,写得格外详细。
晴雯遭逐
第七十七回,晴雯被撵出怡红院后,贾宝玉夜间再次做了一个梦,他梦见晴雯向自己告别:
只见晴雯从外头走来,仍是往日形景,进来笑向宝玉道:“你们好生过罢,我从此就别过了。”说毕,翻身便走。宝玉忙叫时,又将袭人叫醒。袭人还只当他惯了口乱叫,却见宝玉哭了,说道:“晴雯死了。”——第七十七回
贾宝玉这个梦不幸误中,晴雯当天夜里确实去世了,第二天贾宝玉叫来丫鬟,询问晴雯去世前的具体情况,丫鬟说:晴雯姐姐直着脖子叫了一夜,今日早起就闭了眼,住了口,世事不知,也出不得一声儿,只有倒气的分儿了。
贾宝玉听完询问,晴雯半夜叫的是谁,丫鬟回答“叫的是娘”,贾宝玉觉得不可思议,询问还叫谁了,小丫鬟说没有叫别人,贾宝玉便说:你糊涂,想必没有听真。
贾宝玉探望晴雯
很显然,贾宝玉再三询问,就是想要从丫鬟口中听到这样一个答案,那就是:晴雯叫的是宝二爷的名字。
跟金钏儿之死的信息获取不同,金钏儿的死没有目击者,贾宝玉可以尽情地幻想金钏儿是为自己而死,晴雯之死则有丫鬟亲耳听到她临终之言,贾宝玉没有听到自己喜欢的答案,就责备这个丫鬟糊涂,听得不够仔细。
金钏儿之死、晴雯之死二者的文笔描写几乎是平行的,金钏儿去世后,贾宝玉“暂撮土为香”,晴雯去世后,贾宝玉“杜撰女儿诔”,这都是写进章回名里的大关节,可这种情的根源却是基于一种幻想式的虚妄,读者几乎怀疑贾宝玉有人格面具。
晴雯撕扇
按照脂批的暗示,《红楼梦》结尾有警幻情榜,贾宝玉的评语是“情不情”,意指贾宝玉对“不情”之物灌注了太多的情。
具体可见第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此回庚辰本有回前批语曰:
“撕扇子”是以不情之物供娇嗔不知情时之人一笑,所谓“情不情”。“金玉姻缘”已定,又写一金麒麟,是间色法也。何颦儿为其所感?故颦儿谓“情情”。
脂砚斋这里用林黛玉、贾宝玉作对比,阐释“情情”与“情不情”的区分。
林黛玉心中在乎贾宝玉,这种在乎,会让黛玉变得“关心则乱”,所以无论是薛宝钗的金锁,还是史湘云的金麒麟,都会让黛玉百般紧张,担心自己和宝玉的未来会受到影响,这就是“情情”的含义,也是黛玉最可爱的一面。
比通灵金莺微露意
贾宝玉则是“情不情”,扇子明明是无情之物,贾宝玉却说“扇子原是扇的,你要撕着玩也可以使得,只是不可生气时拿他出气”,俨然把扇子当成有情之物来对待。
包括第十九回,贾宝玉也曾担心宁国府书房挂着的美人图会寂寞,于是专门去书房,要去陪陪这位“美人”,结果撞见茗烟和万儿的丑事。
可现实是,扇子就是扇子、美人图就是一幅画,它们并不具有贾宝玉幻想中的情感价值。
除了这些无情之物,还有不知“情”的人,包括金钏儿、晴雯,她们对贾宝玉并没有产生林黛玉式的“爱情”,脂砚斋将她们称为“不知情时之人”,所以金钏儿跳井不是为贾宝玉殉情,晴雯去世的夜里,也没有叫贾宝玉的名字,可宝玉却对“不知情”之人有情,这才误认为金钏儿为自己而死,觉得晴雯死前一定喊了自己的名字,这便是“情不情”的深刻内涵。
贾宝玉顿悟
“情不情”三字贯穿了贾宝玉的一生,学界研究贾宝玉形象之“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也都脱离不了这三个字的解读,也只有带着“情不情”的痴意,贾宝玉最终才能彻底顿悟,完成“悬崖撒手”的最终一跃,能把人物写到如此入木三分的程度,古典小说中除红楼外,再无第二本可企及了。
本文乃“不红居士”独家首发,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