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重庆某茶馆内,正是喝下午茶的热闹时段,一楼大厅人来人往,几乎座无虚席。
这时候,从门口大步流星闯进来一个戴着墨镜的年轻女子,店小二一看这人走路带风、衣着考究,气质不俗,不敢怠慢,马上迎过去问“小姐,几位?”
女子边说“找人”,边在大厅内环视一遍,当她的眼光扫在后门靠近窗户的一桌客人时,停了下来。
这是一张八仙桌,桌子上摆放了6套茶具,已经坐了四个人在热热闹闹地打牌,其中对着门口坐的年轻男子边打牌边向门口张望,似乎在等没来的人。
女子的目光扫过男子,然后凌厉地盯了一秒,下巴微微抬起,目光迅疾转向男子身后三米之遥的后门,并轻微地撇了下头。
男子迅速站起来,整了整衣服对另外两个人说“走!出去迎接一下(客人)”。说完,四人快速从后门出去了。
女子也快步移向前门,店小二一脸媚笑追着问“小姐,有你找的人吗?”,女子语气轻松地说“没有,我再到别的地方找找”。
这个女子叫王化琴,是当时重庆军统的特工。
她冒着生命危险匆忙来到茶馆就是给我党地下党员康乃尔报信,让他赶快离开,因为抓捕康乃尔的国民党侦缉大队马上就到。
康乃尔秒懂了王化琴用眼神传达的危险信号,立即带领同志们离开茶馆,他们前脚刚刚离开,国民党侦缉大队的人马就到了。
02 辗转求学,形成进步思想一个国民党军统特工为什么要给一个共产党的地下党员通风报信呢?这还得从王化琴和康乃尔两人的家世渊源说起。
王化琴是四川昭化县人,她的父亲王连山曾经当过四川军阀刘湘的军需官,家里开着好几个制造厂,是当地有名的富裕人家。
王连山见多识广,受新文化运动影响,他决定让女儿王化琴接受新式教育。所以在1921年,王化琴7岁的时候,王连山就把她送到南充去上小学。昭化县与南充市相隔200多公里,来往很不方便,王连山就将女儿托付给了自己的朋友康余山。
王化琴在南充上学期间,一直住在康余山家中。康余山的大儿子就是康乃尔,他比王化琴大两岁,除了带着弟弟康克明和王化琴一起上下学外,还要负责兄妹三个的生活起居。
化琴与康乃尔兄弟朝夕相处,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尤其与康乃尔,除了情同手足,王化琴还深信康乃尔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对他有着不一样的情愫。
成绩优异的王化琴中学毕业后,顺利考入上海国立暨南大学,后又被国民政府公派到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
在日本留学期间,王化琴目睹了许多中国留学生受欺负的事情,她深刻地感受到国不强则民弱,一个国家的强大是多么重要,中华民族是多么需要振兴和变革。
03 向往红色革命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日本政府驱逐中国留学生,23岁的王化琴回到祖国,在成都市公民训练班当班主任,在成都,她再次见到了一起长大的康乃尔。
这时候,康乃尔已经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他以教书为掩护,从事党的秘密工作。
受康乃尔影响,王化琴爱国热诚被充分激发出来,她经常与康乃尔一起宣传抗日主张,筹款赈济难民。在康乃尔的帮助下,1937年8月,王化琴冲破重重封锁,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并进入到抗大瓦窑堡分校学习。
在抗大学习期间,王化琴学知识、搞演出,写捷报,她觉得看到了祖国的希望,也找到了适合自己生长的土壤。她浑身上下有用不完的劲儿,这一切让她坚信康乃尔走的路是对的,她也会追随康乃尔一直走下去。
04 做出错误选择,导致人生偏航人生总有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正在王化琴坚定信心追随康乃尔的步伐走红色革命之路的时候,她被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派往驻守在江苏徐州的国民党二十七师担任政治教官。
王化琴欣然领命。凭借自己对延安精神的信念和热情,充分利用自己在抗大学到的政治策略和掌握的政治经验,王化琴组建了宣传队,发表抗日演说,痛斥侵略者和卖国贼,军中战士们的抗日热情和士气不断高涨,王化琴也得到了大家的好评和拥戴。
台儿庄战役后,为了保存实力,中国军队撤离了徐州。在撤退途中,王化琴不幸与部队走散了。
从徐州撤离后,王化琴朝着延安的方向一路向西,一门心思想找到自己的派送机构——西安办事处,以求通过西安办事处找到康乃尔,找到组织。
经历了战乱中的颠沛流离,辗转一个多月王化琴终于到了西安。到西安以后,王化琴一下子傻了,她怎么也找不到西安办事处的联络点,举目无亲又身无分文的她满怀失望流落在了西安街头,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这个含着金汤匙出生、衣食无忧的大小姐,饱尝了战乱之苦,现在露宿街头忍饥挨饿。在走投无路之际,她看到了一则招生广告,上面写的是战士干部训练团欢迎广大有抗日愿望的青年加入,王化琴一看是抗日的,又管吃管住,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报了名,结果真被录取了。
录取王化琴的这家 “战士干部训练团”, 全称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战时工作干部训练团”,这是抗战时期国民党开办的一个大型军事、政治训练机构,它的很多学员后来都成为军统的一员。
年轻的王化琴没有想到的是:这次看似简单的选择却改变了她一生的航向,使她从此走上了一条与自己的理想信念背道而驰的道路。以至于多年后每每回首往事,她都会为这次选择悔恨不已。
05 面临二次选择,果决救人王化琴从干部训练团学成以后,被调往了重庆军统局第一处工作,因为精通五国语言又是从日本留学归来,王化琴被安排到了情报部门从事日语密码研究工作。
1941年,肩负重任的康乃尔也来到了重庆。再次重逢,康乃尔知道王化琴服务于军统,王化琴却并不确定康乃尔心是不是共产党员,因为康乃尔的公开身份是一个做买卖的商人。
当王化琴在军统的逮捕名单上看到康乃尔的名字时,她内心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救还是不救?救的话自己就可能被军法处置,不救的话自己怎么对得起康家,怎么对得起良心?
挣扎许久,最终是血浓于水的亲情、和那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思占了上风,她决定孤注一掷救出康乃尔。
王化琴很清楚军统的抓捕计划,也知道康乃尔开会的时间、地点,可是她却无法给康乃尔报信,因为军统要求在抓捕行动结束之前任何人不能离开工作现场。
一定要想办法出去救康乃尔!王化琴内心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表面却平静如水。
情急之下,她咬破了舌头,吐了一口鲜血,佯装晕倒,同事们急忙把她送往医院。
到了医院,王化琴摆脱了跟踪,坐上一乘滑竿,匆忙奔进茶馆,递了个眼神给康乃尔。康乃尔心领神会,迅速从后门离开,国民党侦缉大队扑了空。
康乃尔逃脱了国民党的追捕,后来到了延安。王化琴则因为这起事件受到影响,最终从军统辞职。
多年以后,每每提到自己这次的选择,王化琴总是语气坚定地说“当年我决心救他的时候已经想得很清楚、很明白了,无论让我重新选择多少次,我依然会救他。”
06 生活动荡中选择相信党和国家能给自己公正的待遇1951年,刚解放的新中国一片欣欣向荣景象。王化琴已经辞去军统职务6年,在泸州当外语教师,也成了家,有一双的可爱的儿女,丈夫是一个校长,夫妻两个情投意合、其乐融融。
沐浴着新时代的阳光,王化琴事事满意、处处满足,她不只一次对丈夫说“解放后的生活真好!愿这美好的时光能伴随终老”。
可惜,天不遂人愿。全国范围内展开的肃反运动,又把王化琴推到了风口浪尖。她被揪回老家昭化县受审,很快因为曾经是军统特务的历史被判处死刑。
这时候,已经是青年团西南工委副书记的康乃尔知道后,写了一封信给昭化县领导,力证王化琴在1941年曾经舍生相救的事实,请求“枪下留人”。终于,王化琴枪口余生,由死刑改判劳动管制3年。
在王化琴劳动管制期间,丈夫与她离婚, 她的幸福生活被打碎了,独自带着一双儿女四处流浪,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再后来,她嫁到远离城市的农村,养儿育女、操持家务、下地干活,家里家外的忙活,成了一个地道的农民。
穷困潦倒的生活尚且能够承受,要命的是王化琴还会时不时地被揪出来参加各种各样的批斗会。了解她的人都说“王老师这么好的人,命怎么这么苦呢?”更有好事者撺掇她找康乃尔,甚至给她出注意去上访,每当这时候,王化琴就会淡淡的说“我知道自己的错,也明白自己的善,我相信党和政府会给我公正的待遇”。
07 结局1982年,经过组织的重新审查,王化琴沉冤得雪,组织上给她颁发了纠错文件,承认她在抢救地下党员中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为其恢复名誉,并享受中学老师退休待遇。
68岁的王化琴终于有了久违的笑容,她见人就说:“我就知道会有这一天,党不会冤枉一个好人,我终于等到了。”
1984年,70岁的王化琴生病住院了,住院期间,她无数次跟儿女们回忆起以前的经历,她提到最多的是她这一生的三次重大选择。
第一次是在西安街头遍寻不着八路军联络处,她害怕、无助,慌不择路地报名参加“战干团”,后来成为一名军统特务。王化琴说这一次她是在恐慌迷茫中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第二次是在重庆的小茶馆内,她果决地救下康乃尔,这一次在决定前她就很清楚自己在干什么,而且认定是对的,所以无怨无悔。
第三次是她被康乃尔从枪口下救回来,虽然保住了性命,可是幸福的家庭没了,艰难岁月拍打着她,她选择相信党和国家最终会给她公正待遇,这个选择她也做对了。
1985年3月,王化琴因病逝世,享年71岁。弥留之际,她又回到了小茶馆内救康乃尔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