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康熙冒着寒风走路,却见一50岁老汉撩开衣服、露出肚皮。康熙疑惑,“老伯,您不冷吗?”不料,老人说出原因,康熙却点头,“确实不冷,该晒。”
康熙怎么会冒着寒风走,还遇到个奇葩老人呢?
原来,康熙又下江南,微服私访去了。
这一次,他依然扮成了普通百姓,体察民情。
但是,走着走着,康熙却突然发现自己迷路了。
他抬头一看,前面草亭里有个老汉,就赶紧走上前去问路。
可离近一看,却吓了康熙一跳。
只见这50多岁的老汉,正把衣服撩起来,露出肚皮,躺在躺椅上晒太阳呢。
要知道,当时可是寒风刺骨,连旁边荷花池里的水,都冻得结结实实的。
看着老人怡然自得地躺着,康熙疑惑,“老伯,这么冷的天,您露着肚皮不冷吗?”
老人一听,撩起眼皮看了康熙一眼,“不冷啊,我这肚子里装的书太多,憋的时间又长,都快发霉了。不晒晒太阳怎么行呢?!”
康熙一听,立即了然,“这又是一位怀才不遇的人啊。”
回到京城后,康熙立即下旨,宣老汉进京。
老汉迷茫地跟着人进了京,见到康熙才恍然大悟,“原来,那天问路的人,竟是皇上。”
康熙看见老汉,“朕向看看你肚子里的书,你愿意拿出来吗?”
老汉盯着康熙看了一会儿,才慢吞吞地说,“好吧。”
然后,解开衣服,从怀里掏出了81卷书。
康熙接过来一看,“果然妙啊。”然后,还让大臣们传阅,大臣们都感到惊叹不已。
康熙满意地点点头,对老汉说,“您以后就不要晒肚皮了,留在京城,用你的学识为国效力吧。”
老汉一听,赶紧跪地谢恩,“谢皇上。”
后来,老汉被封为翰林院编修,还得了一块御赐牌匾,上面写着“研经博物”4个大字。
就连当初康熙初遇老汉的草亭,都被后人命名为“曝书亭”。
那么,这位奇葩老汉是谁呢?
他就是文学史上,声明远著的朱彝尊先生。
朱彝尊先生的经历,可以算是康熙爱才的典型了。
其实,还有一个人也入了康熙的青眼,“宣进朝来,量才录用。”
可这个人却说,“我不去。”
这个人是谁呢,竟然敢拒绝皇上?
他不是别人,正是写《聊斋志异》的蒲松龄。
那么,到底怎么回事呢?
一次,蒲松龄进京赶考,3场考完,他觉得考得非常好,“此次定能高中。”
谁知,结果出来,蒲松龄却落榜了,与之相反,同乡一个不学无术的人,却高中了。
蒲松龄气坏了,一回家就做了一个决定,“我要写书,揭露黑暗。”
但是,他纪实般地写,却怎么也写不好,愁的他,都快把自己的头发揪没了。
他在街上闲逛,发现人们耳口相传了许多民间鬼狐故事。
突然,他灵感迸发,就开了一个茶馆,“凡是可以给我讲鬼狐故事的,就不收茶钱。”
消息很快传开,很多人都应声而来。
3年后,蒲松龄终于写完了自己的书,并取名《鬼狐传》。
恰巧,蒲松龄的同学祝枝柳回老家省亲,发现了这本书,“我呆不了几天就得回京城了,你那本书,借我看看可好?”
蒲松龄犹豫了一下,便点头答应了。
谁知,祝枝柳竟被书中的故事深深吸引了,马车上、屋中、床上,甚至上朝时,他都在看。
一天,祝枝柳在等康熙上早朝时,在角落捧着《鬼狐传》看得入迷。
没想到,这天康熙也早到了。
突然,他发现了角落里的祝枝柳,便悄悄走过去,站在其身后,看书上的内容。
可祝枝柳正看得入神,根本没发现身后的康熙,其他大臣们都吓坏了。
有人趁着康熙不注意,拉了祝枝柳的袖子一下。
祝枝柳才发现,皇上竟然站在身后,他赶紧跪下,“请皇上恕罪。”
康熙笑了,“无罪无罪,爱卿真勤奋。”
祝枝柳一听,刚松一口气,却听康熙说,“不过,这本书借给朕看看可好?”祝枝柳赶紧双手奉上。
康熙看完后,觉得写这本书的人实在太有才了,于是召祝枝柳入宫,详问蒲松龄是否参加了科举。
没想到,祝枝柳却说,“考了,没考上。”
康熙一听,马上给了祝枝柳一道圣旨,“宣进朝来,量才录用。”
祝枝柳高兴得带着圣旨,赶回了老家。
没想到,蒲松龄听到圣旨后,竟然抗旨,“我不去。”
祝枝柳担心地去复旨,可出乎意料的是,康熙非但没生气,还要去见蒲松龄。
康熙见到蒲松龄后,“来做官不好吗?”谁知,蒲松龄还是拒绝了,但也说明了原因。
康熙听后大怒,下旨彻查主持考试的6名官员,并全部革职。
后来,康熙在征得蒲松龄同意后,亲笔为《鬼狐传》题了新名字,也就是后来我们熟知的《聊斋志异》。
【宛宛说】
康熙爱才出名,这也是他能开创“康乾盛世”的最主要原因。
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怀才者,大多还是有些脾气的。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