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视察武汉长江大桥,见栏杆旁漆着3种颜色:这是让谁看的?

逗逗娱 2025-04-22 10:59:35

【前言】

武汉长江大桥是新中国在长江上建造的首座跨江桥梁,它打破了长江天险的阻隔,成为贯通我国南北交通的关键纽带。这座大桥不仅极大地推动了南北区域的经济交流与发展,还以其雄伟的姿态成为长江沿线的重要地标。作为新中国桥梁建设史上的里程碑,武汉长江大桥在国人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见证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成就。

武汉长江大桥充分展现了设计师的智慧和施工人员的高超技艺,经过几十年的考验,至今依然稳固如新。毛泽东曾为这座大桥题词,称赞它“横跨南北,化天险为坦途”。

【王任重:主席,你就写‘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吧】

1957年9月6日,毛泽东与湖北省委书记王任重一行人乘车前往汉阳桥头,在凉亭内观察武汉长江大桥的施工进展。

毛泽东那天身着朴素的灰色中山装,脚踩布鞋,展现出平易近人的形象。

毛主席一下车,杨在田和杜景云就快步上前迎接。这两位分别是武汉大桥工程局的副局长和政治部主任,他们站在桥头已经等了一会儿。见到主席到来,两人立刻热情地握手致意,表达了对主席的问候。

毛主席从容不迫地踏上武汉长江大桥的公路桥,精神焕发地眺望着武汉的全貌。

杨在田向毛主席详细介绍了武汉长江大桥的基本情况。他提到,这座大桥设计为公路和铁路双层结构,整体长度达到1670米。其中,主桥部分长1156米,由8个桥墩支撑,形成9个桥孔,每个桥孔的宽度均为128米。

杨在田向毛主席汇报后,主席问道:“建这座桥用了多少钢材和混凝土,总共花费多少?”杨在田回答说:“钢材用了5万吨,总费用是一亿三千万元。”

毛主席在考察武汉长江大桥时,对其实际效用表示质疑,认为“作用有限”。接着,他指着江心方向询问:“鹦鹉洲不是应该在江中央吗?”王任重解释说:“以前确实在江中心,但现在汉阳江岸的那片区域就是鹦鹉洲了。”

王任重说完后,毛主席略带失望地回应:“这样,鹦鹉洲看不到了,那黄鹤楼?”

王任重提到,历史上的黄鹤楼早已不复存在,现今人们所说的黄鹤楼其实是晚清时期建造的奥略楼。由于修建大桥的需要,这座结构简单的建筑已被拆除。目前,正筹划重建,旨在重现古代黄鹤楼的宏伟风貌。

王任重发表意见后,毛泽东表示赞同,强调这些遗址是重要的历史遗产,应当予以保护和修缮。

毛主席走到武汉长江大桥的中央,注意到栏杆上涂着灰色、黑色和天蓝色三种不同的颜色。他感到有些疑惑,于是问道:“为什么栏杆要刷成三种颜色?这是给谁看的?”

武汉大桥工程局政治部主任杜景云解释道:“我们这样做是为了听取公众的意见,看看大家更倾向于选择哪种颜色来涂装大桥。”

听完杜景云的汇报,毛主席露出赞许的神情,高兴地说:"不错嘛,你们搞建设懂得依靠群众!"

毛主席随即转向王任重,直接问他:“你是湖北的负责人,你觉得漆该选什么颜色合适?”

王任重表示自己尚未有明确想法时,毛主席随即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我更倾向于灰色。灰色与江水的色调更为搭配。”

毛泽东没有继续深入讨论,转而关切地询问杨在田:"厂里工人最多时达到多少人?"杨在田立即回答:"最高峰时有一万三千名工人。"

毛主席继续询问:“咱们这儿有多少技术工人?”杨在田回答:“有三百多个。”毛主席接着问:“那修武汉长江大桥,苏联派来了多少专家?”杨在田说:“来了二十四个。”

杨在田毫不犹豫地回应道:“没问题,能修好。”

面对主席的询问,毛主席再次确认道:"现在能修了吗?"杨在田信心十足地回应:"完全可以,我们的技术水平已经取得了显著进步。"得到如此肯定的答复,主席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随着天色渐暗,武汉的夕阳悄然沉入地平线,整座城市逐渐被温暖的灯光点亮,市民们纷纷回到家中,享受夜晚的宁静与温馨。

毛主席站在武汉长江大桥的护栏旁,眺望着远方,欣喜地赞叹道:“灯光璀璨,真是一片美好景象!”

片刻后,毛泽东转过来问杨在田:“桥面离水面有多远?”

杨在田提到水面到桥面的高度有40米,旁边有人开玩笑说,这高度游泳时能当跳台用。王任重听了,转头对毛主席说:“这高度当跳台可太危险了。”

毛主席当时打趣道:“这可不行,要是真跳下去,可就直接掉到岩石上了。”他这番话逗得在场的人哈哈大笑。

不久后,毛主席一行人步行至武昌桥头堡的凉亭。主席站在亭中,俯瞰下方,询问:“这儿能下去吗?”杨在田回答:“梯子上的灯还没装好。”主席听后说:“行,这次就不下去了,改天再说。”

随后,杨在田拿出一本《武汉长江大桥工程》的画册,交给了毛主席。

杨在田递上画册时,毛主席欣然接过,笑着问道:“这是专门给我的吗?你们那边还有没有?如果你们需要,就自己留着用吧。”

杨在田提到,书中还夹着一封工人们集体写给毛主席的信。

杨在田随即取出预先备好的笔墨纸张,邀请毛泽东为武汉长江大桥题字。毛泽东回应说需要仔细斟酌。

王任重提议:“主席,不如您就写‘一座大桥横跨南北,天险化为坦途’这句话吧。”

毛主席表示:“先去东湖好好想想,然后再动笔。”

没过多久,工作人员就将毛主席亲笔题写的“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送到了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现场。这幅题词不仅表达了毛主席对大桥建设的高度重视,也寓意着这座桥将彻底改变南北交通的格局,使天堑变为通途。工地上的人们看到这幅题词,无不感到振奋和鼓舞,更加坚定了他们早日完成大桥建设的决心。

这句题词并非王任重当场创作的,而是源自毛主席为武汉长江大桥所作诗词中的一句。

【毛主席:我到武汉游泳不要告诉他们】

1949年4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集结百万兵力,成功渡过长江,正式展开了南方地区的解放战役。紧接着,同年5月,武汉顺利获得解放。

1949年9月,新中国即将诞生之际,63岁的桥梁工程专家李文骥携手茅以升等业界权威,共同向政府提交了《筹建武汉纪念桥建议书》。他们提议在武汉修建一座横跨长江的大桥,以此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永久性纪念标志。

1950年年初,经毛泽东主席同意,铁道部组建了专门负责武汉长江大桥项目的测量和勘探团队,命名为"武汉大桥测量钻探队"。这支队伍迅速展开行动,为大桥的筹建进行了全面的前期准备工作。

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面临巨大技术挑战,前期准备工作进展较为迟缓。针对这一情况,毛泽东并未急于求成,而是反复强调要在充分论证、确保万无一失的前提下,才能着手实施工程。他始终坚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这一重大建设项目,充分体现了对工程质量的重视和对技术难题的清醒认识。

1953年4月1日,在周恩来的批准下,铁道部设立了武汉大桥工程局,专门负责武汉长江大桥的前期准备和建设工作。

7月份,彭敏带领的团队经过充分筹备,携带了武汉长江大桥的完整设计图纸及相关技术文件,启程前往苏联。此行的目的是邀请苏联专家对大桥建设方案进行技术评估和认证。

为了支持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苏联派遣了一个由28名桥梁专家组成的技术团队,由康坦斯丁·谢尔盖耶维奇·西林担任组长,专门前往武汉,负责大桥设计和施工的技术指导工作。

1954年1月,在周恩来总理的主持下,政务院召开了第203次会议。会上,与会人员讨论了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方案,并最终通过了《关于修建武汉长江大桥的决议》。根据苏联交通部提供的专业意见,会议批准了大桥的初步设计方案。这一决策标志着武汉长江大桥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

不过,这座大桥可不简单。它是新中国成立后,跨越长江这个天然屏障的首座桥梁,肩负着贯通南北交通干线的重任。可想而知,建造它的技术挑战有多大。

在深入勘查武汉长江大桥地基时,工程师们发现多个桥墩位置的水深已突破35米,逼近40米大关,这一深度已经触及沉箱施工技术的最高承受范围。

按照苏联的沉箱作业安全标准,工人在水深35到40米的环境下,每天只能干2小时活儿,其中在高压气舱里只能待24分钟。出舱前还得在气闸里坐1小时减压,工作效率低得不行。武汉长江大桥工程需要大量气闸和沉箱班组,空压机、医疗气闸、高压水泵等设备都得配齐,施工进度被拖得很慢。

在勘探过程中,7号墩区域发现了由断层碳质页岩和燧石交替构成的岩层,这些岩层因断层作用而变得软硬不均且破碎严重,导致地基承载力仅为0.9兆帕。这一情况迫使沉箱的尺寸必须加大,且需要下沉到更深的位置。此外,碳质页岩可能释放有害气体,增加了沉箱工人中毒的风险。这些因素使得沉箱施工面临重大挑战。

在武汉长江大桥的沉箱施工过程中,康坦斯丁·谢尔盖耶维奇·西林提出了一个创新的解决方案。

我们放弃了传统的气压沉箱工艺,转而借鉴苏联煤矿竖井施工技术。具体做法是:在湍急的深水区域,先固定一个大型钢筋混凝土管柱。这个管柱直插到岩石层,利用钻头配合缆绳在圆孔内进行上下作业。随着钻探的进行,管内会形成泥浆,将钻出的碎石带出孔外。当岩石被冲击出一个足够深的圆孔后,清理掉剩余的碎渣,然后放入钢筋笼,浇筑水下混凝土。这样,管柱就能与岩层牢固地结合为一体。

这项技术属于当前全球最先进的深水桥墩施工工艺,采用"管桩钻孔"的创新方式。与传统方法相比,它通过将预制管桩直接钻入水底基岩来构建桥墩基础,显著提升了施工效率和结构稳定性。该技术特别适用于深海或复杂水文条件下的桥梁建设,能够有效克服传统施工方法在水深、流速等方面的限制。其核心原理是利用特殊钻具将钢管桩精确嵌入水底岩层,形成一个稳固的支撑结构,为上部桥墩提供可靠的基础。这种施工方法不仅降低了施工难度,还减少了环境影响,是当代桥梁工程领域的一项重要突破。

1955年9月1日,新中国首个五年计划中的重大工程——武汉长江大桥正式破土动工。这一工程经过周密筹备,标志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迈出重要一步。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关键项目,武汉长江大桥的开工建设不仅体现了国家意志,更展现了新中国在工程技术领域的雄心与实力。这一历史性时刻,为后续长江流域的交通网络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彰显了我国在大型工程建设方面的组织能力与技术水平。

1956年5月,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进入关键阶段,施工团队开始在江心区域建造8个桥墩。到了10月,所有桥墩的下沉管柱安装完毕,并且完成了从管柱内部向岩层钻孔的作业。

毛主席在广州珠江畅游时,正值武汉大桥建设阶段。他纵身跃入江中,显得格外兴奋,在激流中奋力划水,并高声呼喊:“我解放了!”

毛主席灵机一动,决定立即前往武汉,计划在长江中游泳。得知这一消息后,湖北省委书记王任重迅速返回武汉,着手为毛主席的游泳活动做安排。

毛主席考虑到罗瑞卿等人出于对他身体状况的关心,可能会阻止他前往武汉畅游长江,因此特别叮嘱随行人员:“我去游泳的事别让他们知道。”

考虑到事情的严重性,李银桥将情况汇报给了罗瑞卿。

罗瑞卿得知情况后,立刻赶到毛泽东身边劝阻:“长江水流湍急,风险太大,您最好不要去游泳。主席,作为您的警卫负责人,我必须确保您的安全。如果您执意要去,我无法承担这个责任。”

面对这一提议,毛泽东明显流露出不悦的情绪。尽管如此,罗瑞卿并未因此退缩,他继续耐心地解释道:“主席,这并非单纯的个人意愿,横渡长江这样重大的行动必须经过集体讨论,按照组织程序进行审批,目前来看,组织上恐怕难以批准这个计划。”

听到罗瑞卿的话,毛主席提高了嗓门,严厉地反驳道:“你们不就是担心我出意外,连累你们吗?谁告诉你们我一定会淹死?”

罗瑞卿回应道:“主席,您误会了。确保您的安全是我的职责,这是党和人民赋予我的使命。我不能让您置身于任何危险之中,即便是微小的风险也不能存在。”

尽管罗瑞卿多次劝阻,毛泽东仍然坚持前往武汉的计划。面对这种情况,罗瑞卿建议先派遣人员实地考察,确认条件允许后再做决定。这一提议最终得到了毛泽东的同意。

很快,派出的工作人员返回了。当毛主席了解到此人并未亲自下水,只是听信他人说法便认定不能下水时,他十分不悦。随即,他指派孙勇再次前往,并特别强调必须亲自下水确认情况。

接到报告后,毛主席对罗瑞卿表示:“这就对了,想知道梨子什么味,得自己尝一口。谁说长江不能游?孙勇不是已经游过了吗?”

面对这一局面,罗瑞卿最终同意了毛泽东前往武汉游泳的计划。随后,毛泽东迅速搭乘飞机抵达武汉。

1956年5月31日,在武汉长江大桥武昌段的8号桥墩附近,毛泽东跳入长江,开始了长达两个多小时的游泳。他沿着江水游了大约26华里,最终在汉口的谌家矶上岸。这是毛泽东首次在长江中长距离游泳。

在与人讨论游泳的好处时,毛主席提到:“游泳对身体有很多益处,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接触到不同背景的人,是观察社会的绝佳机会,同时也是一种极好的放松方式。”

6月2日,毛泽东在汉阳鹦鹉洲附近的长江中游泳,持续了两个小时。次日,他又在武昌造船厂旁的平湖门下水,从武汉长江大桥的7号和8号桥墩之间穿过,顺流而下。经过一小时的游泳,他游了约25华里,最终在武昌任家路附近登船。

毛主席在东湖宾馆休息时,依然兴致勃勃,灵感涌现,提笔创作了《水调歌头·长江》,后来这首诗更名为《水调歌头·游泳》。

刚在长沙喝了水,转眼就在武昌吃上了鱼。横跨长江,放眼望去,楚地的天空格外开阔。任凭风浪再大,也像在院子里散步一样轻松自在,今天终于有了片刻的悠闲。孔子曾在河边感叹:时间就像这流水,一去不返!船帆在风中飘动,龟山和蛇山静静伫立,宏伟的蓝图正在展开。一座大桥连接南北,天险变成了通途。西江的石壁巍然矗立,截断了巫山的云雨,高峡之间出现了平静的湖泊。神女若还在,一定会惊叹这世界的巨大变化。

毛主席在词中写道“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句话充分展现了他对武汉长江大桥的高度评价。不仅如此,这首词还流露出毛主席对祖国光明前景的深切期盼。

在这首词里,毛主席写道“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展现了一种全新的心境。与1927年他在《菩萨蛮·黄鹤楼》中写下“龟蛇锁大江”时的低沉情绪相比,此时的他已焕发出截然不同的精神面貌。这两处描写虽同以“龟蛇”为意象,却传递出完全相反的情感基调,反映出他心境的变化。

当时,毛泽东看到自己投入巨大精力的大革命面临失败,内心充满悲凉,于是创作了《菩萨蛮·黄鹤楼》这首词。

中国大地江河纵横,一条铁路贯穿南北。在朦胧的烟雨中,龟山和蛇山仿佛锁住了长江。昔日的黄鹤早已不知去向,如今只剩游客在此流连。面对滚滚江水,我举杯祭奠,内心激荡,如同江中翻涌的波涛。

毛主席在词中描绘“龟蛇锁大江”的意象,透露出他对大革命未来走向的深切忧虑。而在结尾处,他以“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抒发了与反动势力抗争到底的坚定意志。这样的词句,读来令人热血沸腾,斗志昂扬。

此后,"龟蛇锁大江"逐渐演变为武汉长江沿岸的标志性景观,吸引了众多革命先驱和文化名人的青睐。这一独特景致不仅成为当地的地理标志,更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武汉城市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自然风貌与人文价值相互交织,在长江两岸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为武汉的城市形象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武汉长江大桥施工期间,武昌蛇山西侧约一公里区域被划为工程用地,直接纳入大桥建设范围。这一地段作为关键施工区域,承担着桥梁主体结构的建造任务,为大桥的顺利建成提供了重要保障。

1957年3月16日,武汉长江大桥的桥墩施工正式完工;随后在5月4日,大桥的钢梁结构成功对接,并举行了隆重的庆祝仪式;到了7月1日,最后一根钢梁被安装到位,标志着整个大桥的合龙工程圆满结束。

1957年10月15日,新中国首座兼具铁路和公路功能的双线桥梁——武汉长江大桥正式投入运营。该工程于同年9月25日完成建设,标志着我国桥梁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这座横跨长江的大桥不仅实现了铁路复线通行,还具备公路运输功能,极大促进了武汉及周边地区的交通发展。

1962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推出了第三套人民币。这套新钞票中,贰角纸币的正面图案选用了武汉长江大桥。

经过多次检查和维护,武汉长江大桥进行了设备升级和照明改造,使其不仅实用,还兼具观赏价值,成为连接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

2013年5月3日,国务院发布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武汉长江大桥被列入其中,成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之一。

2016年9月,武汉长江大桥被列入"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单。时隔一年多,在2018年1月27日,这座大桥又成功入选首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这两次入选充分体现了武汉长江大桥在建筑和工业领域的重要地位。

2019年4月,汉阳琴台绿化广场的樱花林举办了一场名为“桥头樱花节”的活动,地点选在武汉长江大桥与江汉桥的交汇处。这场活动主要面向年轻群体,结合了樱花观赏与潮流文化元素,吸引了大批热爱樱花和新奇体验的市民前来参与。

4月14日,武汉举办了一场盛大的马拉松赛事。当天,两万四千名参赛者齐聚武汉长江大桥,共同体验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选手们在奔跑中欣赏了武汉的壮丽景色,感受了这座城市的活力与美丽。

2021年3月8日,武汉长江大桥入选了“武汉十大景”榜单。这座桥不仅是武汉的标志性建筑,还因其独特的设计和历史意义,成为了当地的重要地标。它的入选不仅展示了其自身的魅力,也反映了武汉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发展成就。武汉长江大桥不仅是交通枢纽,更是武汉历史与现代交融的象征,为城市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