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在的和平年代,我们当然希望国家做出的决策战略,能够被包括老百姓在内的大多数人理解,唯有这样,才能够团结绝大多数人,共同奋斗。
但在战争年代,其思考逻辑并不是如此。因为“兵者,诡道也”,打仗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它是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任何一个决策战略对于敌我双方而言,容不得一点缓和空间,就是生与死的较量,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如果我党做出的一个战略,我军大多数人都理解,自然而然,敌人也就理解了,那么,如何在战争时期,顺顺利利地推行这个战略呢?敌人肯定会歇斯底里地搞破坏。
相反,如果我党做出的战略,连自己的人都不理解,敌人就更不容易理解了,他们估计一头雾水,自然很难想到办法去破坏这个战略,这个战略成功实施的可能性就大增了。
当然,前提是这个战略是真的正确,庆幸的是,毛主席所做出的战略都是正确的战略,确实在当时,也不被大多数人理解。
一、出神入化的游击战略我军在第五次“围剿”以及后续的长征途中(遵义会议前),一直被老蒋追着打,军事形势十分危急,没有任何起色。
遵义会议后,红军的实际军事指挥,通常由毛主席负责。毛主席为了摆脱老蒋的包围,采用了大范围的游击战略,带敌人兜来兜去,让敌人摸不清头脑后,再聚而歼之。
一开始,这种战略没有完全见效,我军在土城、鲁班场战斗中没有取得预期效果。于是,很多人就表示不理解了,认为毛主席的指挥是天马行空,想一出是一出。
林总还直接质疑毛主席:“尽走弓背路,这样下去会把部队拖垮”“老是走来走去,都不打仗是咋回事”,他们都对这种超乎寻常的战法不太理解,有个别将领甚至上书“要求改换军事领导人”
连我们自己人不理解,敌人更不能理解,后面的发展历程证明毛主席游击战略的正确。
二、西安事变放掉蒋介石西安事变,蒋介石已经成了瓮中之鳖,我党想要杀掉他,完全能做到。
由于老蒋发起412反革命政变,迫害过很多共产党员,还在五次围剿以及长征途中,对我党开展不遗余力的军事打击,造成了很多同志牺牲。
于是,党内不少人要求血债血偿,要取了老蒋的命,但毛主席却放了老蒋,很多人表示不理解。
但当时,只有老蒋算是国民党当中稍微有点抗日意识的领导人,汪精卫已经投日,何应钦更是主和,如果老蒋回不去了,国民党这一支最为重要的军事力量可能再难抗日了。
因此,在众人不理解的情况下,毛主席释放了老蒋,因为只有老蒋有能力让当时的国民党抗日,事后也证明了毛主席战略的正确。
在抗日前期到中期阶段,老蒋确实做到了“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皆守土有责!”
三、辽沈战役打锦州从历史后来者的角度,我们固然觉得打锦州非常正确。
但从当时的现实考虑,打锦州是一步险棋,林总所说的:“我只准备了一桌饭,但来了两桌客人,这饭怎么吃?”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不要说林总,换其他任何人去,都不会先打锦州。因为优势在我,干嘛要走一步险棋呢?
于是,林总非常不理解毛主席的打锦州战略,迟迟不动,东野其他人更不理解。但林总好在还是听毛主席的话,他说:“理解也得执行,不理解也得执行,在执行中去理解。”意思是,你不要管理解不理解了,执行就是。
事后的战事发展,同样证明了毛主席战略的正确。得锦州,辽沈战役就是关门打狗,我们就有了大后方,大片解放区连成一线,国军失败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四、抗美援朝的艰难决定抗美援朝打得很艰辛,但其实抗美援朝最难、最关键、最核心的一件事情,是决策,到底出不出兵,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彼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的时期,国家正处于一片百废待兴的环境中,在1950年6月25日战争爆发前期,我们6月9日还召开了中共七届三中全会,决议要把我们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6月24日我们还制定了150万军队复员从事大生产的方案。现在却又要一下子举全国之力去援助朝鲜,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经济正常发展。
很多人表示不理解,有人忧虑地表示:“国民党反动统治刚刚被推翻不久,全国才得到解放,人民也希望安定,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大好机会。全国人民都希望和平建设,志愿军出兵援朝,是不是会影响和平建设呢?”
几乎没有人支持出兵朝鲜,林总更是强烈地反对,他认为如今中国刚刚成立,综合国力并不强,应该将朝鲜的问题交给苏联解决,中国则趁机提升实力,最好的做法便是“出而不击”。
但毛主席还是顶住压力,决定出兵跨出国门。毛主席霸气地指出:“不敢打,有一万个理由逃避!敢打,只需要一个理由出兵!”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抗美援朝这一仗重新树立了中国的大国地位,中国至少在周边地区说话重新算数,联合国五常,我国之所以有一席之位,抗美援朝也助力不少。至今,我国还在享受抗美援朝的国威红利。
“虽千万人吾往矣”,上述的毛主席四个决策,在当时不为人所理解,但最终时间证明了毛主席的伟大。
在战争时期,凶险万分,战略是一种洞穿事物本质的能力,它也不需要人人都理解,但并非每个人都具备这种能力,我党能够出了毛主席这个伟人,确实是一种幸运。
毛主席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