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德为何宁死不降关羽?

一切回归史 2024-12-24 19:02:41

《三国演义》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的乱世,朝政昏庸,宦官当政,在这种情况下,皇帝成了摆设,地方农民矛盾逐渐尖锐,随着年年天灾的爆发,这一股怒气终于演变成了农民起义,偌大的中原顿时群雄割据,诸侯四起,朝廷竟然无力出兵平叛。

在这种情况之下,出现了不少犯上作乱的谋逆之人,比如汉贼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出兵攻城略地,挟持皇帝,独揽大权,而在中原的其他地区,也存在刘备和孙权这样坚决抵御抵抗曹操的人,主要以匡复汉室为目的,实现天下的统一。

在这样的乱世之中,真正是“贤臣择主而事,良禽择木而栖”,虽然讲究贤臣不事二主,但在主公昏庸无能之时,改旗易帜经常可以见到,但有一人,从生到死始终不愿背叛自己的主公,他就是庞德。

宁可丧失生命,也绝对不投降关羽,这究竟是为什么?

关羽庞德之间的冲突

庞德这一武将在三国前期并不出名,真正让他有了名号,也是和关羽之间的败仗,根据罗贯中所写的《三国演义》来分析,庞德因为战略意识不足,而被关羽所擒拿,这也是关羽在一生中的最后一次辉煌战役,在全书第74回中,当时的关羽正在率兵攻打樊城。

此时,正是三国局面的关键时期,关羽听信东吴的建议,调荆州之兵攻打襄樊地区,被东吴吕蒙偷袭都是后话,而在此之前发生的事情,就是水淹七军,这场战斗也让关羽威震华夏,不仅是在三国演义,即使在正史《三国志》中,也对这段故事进行了详细描写。

大约是在建安24年,公元前219年,曹仁被关羽困在了樊城,为了不损失这位大将,曹操派遣于禁和庞德前去帮助曹仁,由于当时连日大雨,不曾停止,汉江与襄河基本到了决堤的程度,但在这时,于禁和庞德犯了一个致命错误。

他们没有选择将兵马安置在宽阔的地方,而是驻扎在了口川险要之处,在这种情况下,手下督将其实已经意识到了问题,他表示现在江水正在上涨,随时都有可能对我军造成危险,况且现在的荆州军队已经开始向高处进发,所以应该尽早想办法。

对于这种建议,于禁认为,这是在扰乱军心,所以对其进行了严厉批评,至于庞德,他虽然没有像于禁那般脾气暴躁,甚至认为此人的见解十分独到,但却忘记了战场之上兵贵神速,在明知有危险的情况下,庞德竟然决定明天再撤出军队。

结果出乎所有人预料的事情发生了,在此之前,关羽和庞德交手,被伤了手臂上演了一出水淹七军,在此之前,关羽和庞德交手,前者被射伤了手臂,也算是记了仇,所以关羽才决定深入山谷之中勘察地形,并准备动手。

所以早就令人堵住了各处水口,随时准备使用,而自己则乘船位于高处,很快,关羽看准时机,打开了缺口,四面八方的洪水猝然到来,庞德和于禁的守军四处乱窜,被水淹死者不计其数,最终于禁选择了投降,而庞德最终宁死不降,被关羽斩杀。

其实在身处绝境的情况下,武将选择投降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毕竟从某种程度上讲,生命显得更加重要,需要注意的是,庞德和蜀国大将马超还有一定联系,但为什么没有选择投降关羽,归顺刘备呢?其实背后的原因,大多也是因为马超。

庞德的身世与原因

从最早期的情况来看,庞德原本是为马超效命的,马超原本在跟随父亲马腾作战,而庞德则是马腾军中的将领,也算是马超的手下,从能力上讲,庞德是马腾手下最勇猛的武将,甚至和马超旗鼓相当,随着马腾被曹操征召回京,马超就成了实际领导者。

庞德也是从这时候开始追随马超,后来曹操挟持汉献帝,开始攻打关中地区,被众人视作汉贼,也是群雄讨伐的对象,所以马超联合韩遂一同反抗曹操,但似乎是实力不到位,在一番征战之后,马超所带领的数十路军队全部以失败告终。

前方战斗受挫,马超只能带着庞德返回西凉,一年后,马超带兵复仇,随后就迎来了第二次失败,而这一次的惨败,让马超直接无法在关中地区立足,所以为了寻求一个栖身之所,马超选择投靠了张鲁,在这一番接连失败和辗转过程中,庞德一直不离不弃。

从这一点上看,就能得知庞德是一个十分忠心的人,无论自己的主公如何改朝换代,他都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尽忠职守,所以从这一层面来讲,庞德就根本不可能选择投靠关羽,但为什么后来又选择投靠曹操一方呢?

主要原因是对马超为人的失望,从马超的父亲马腾这一角度来看,他虽然说是被曹操征召到京城当官,但其实是带着全族来到这里当了人质,主要目的是为了牵制马腾的西凉军队,后来曹操赤壁之战中遭遇惨败,随后眼光转向了关中地区。

这就意味着必然和马超之间产生矛盾,尽管如此,曹操也没有加害马超在京城之中的父亲马腾及其家族,后来因为和张鲁交战,马超和曹操成了正面上的敌人,但由于战争是曹操发动的,所以依然没有伤害他的家人。

但是马超没有考虑到这些,他为了报仇,根本不顾忌父亲和族人们的安全,直接对曹操发起了战争,虽然在潼关杀的曹操割须弃袍,几乎丧命,但不仅没有杀掉曹操,还间接害死了自己的父亲和所有的族人,大约有两百多口人,无异于灭族。

为了一己私利而选择对家人抛弃而不顾,这样的行为在当时是不被任何人接受的,能放弃自己的家人,在战场上一定有可能会放弃自己的将领和部下,所以庞德对马超的人品感到失望,所以才选择放弃马超而跟随曹操。

不仅仅是三国演义之中的体现,甚至在三国志中,马超也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好,他先投靠张鲁,后来又归顺刘备,态度很明显,就是谁打曹操,他就跟随谁,谁能为他报仇,他就为谁效力,真实的马超是一个无情无义之人。

他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根本不会在乎是在谁的手下效力,不仅如此,马超还十分容易相信他人的劝说与谗言,例如效命于张鲁时,原本应该按照命令去帮助刘张讨伐刘备,但仅因为说客的劝说,马超就放弃了张鲁而投靠了刘备,这难免也太过草率。

更重要的是,马超即使投靠了刘备,也没有将自己的家眷完全带走,甚至还留下了一个儿子,最终导致他们被张鲁所害,也就是说,无论是自己的主公,还是自己的家人妻妾,在马超眼里,都没有自己攻打曹操的目标重要。

庞德作为长久与马超相处之人,对于此人的这些性格完全了如指掌,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不可能选择与马超在同一阵营之中,所以才拒绝投降关羽。

而之所以选择追随曹操,也是在机缘巧合之下,当年曹操打败张鲁,就将庞德封为将军,虽然不比当年关羽的待遇,但庞德却对曹操十分感激,这也是庞德在选择离开马超之后,遇到的第一个如此重视他的主公。

这对于不知道何去何从的庞德来说,已经算是极大的恩惠,甚至可以说是给了庞德继续征战沙场的自信心,正所谓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所以庞德从这一刻就决定誓死追随曹操,这种特殊的经历,是关羽所给不了的,所以庞德宁死也不选择投降。

忠诚,是对庞德宁愿丧失性命也不选择投降的最好诠释,当年跟随马腾是如此,后来跟随曹操也是如此,最开始对待马超也是十分忠心,之所以选择离开,主要是因为此人的人品太差,他不想在这样的人手下效力。

从归顺曹操来看,是因为张鲁战败,曹操顺理成章的收编了张鲁的手下,相当于被其他主公取而代之,并不算是背叛,对于关羽则不同,他虽然获胜,但是曹操尚在,主要原因是自己的决策失误,导致战机丧失,问题在自己。

所以战败之后的庞德对曹操充满愧疚,根本不可能再对其进行背叛,况且,庞德选择离开马超,就是为自己的名声着想,怕因为马超的原因而导致他人对自己出现不同的看法。

基于这一点,庞德也不可能选择投靠刘备,因为在襄樊之战发生之前,庞德就因为弟弟庞柔在蜀汉效力经常被他人猜忌,所以就算是为了防止瓜田李下,庞德也不会投降关羽。

总而言之,放眼整个三国,庞德确实是一位不错的将领,只可惜因为优柔寡断而导致了自己的惨败,但宁死不屈也是其精神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思佚,.从斩张任看刘备的用人策略[J].才智(才情斋),2005,(12):.

[2]郭星明,.《三国演义》刘备“仁君”形象考论——以其对《三国志》的改编为视角[J].名作欣赏,2023,(35):.

[3]巨南,.三顾茅庐:刘备集团与荆州“在野派”结盟的产物[J].文史杂志,2023,(05):.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