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的4大雷区,避开这些暗藏的“危机”,让你吃得放心

骞泽的记事本 2025-03-12 19:24:45

3月12日,“某地黄焖鸡剩菜回收再卖给顾客”相关话题登上热搜。对此连锁集团客服负责人回应记者称,涉事门店已永久关停,正对全国门店进行排查。

随着3.15消费者权益日的临近,食品安全问题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过去几年中,餐饮行业屡屡因食品安全问题引发热议,从“地沟油”到“过期食材”,每一次事件都让人触目惊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避免“踩雷”,保障自己和家人的饮食安全?

以下是四大关键点,助你吃得放心、吃得健康。

1. 食材来源:选择正规渠道,警惕“三无”产品

食品安全的第一步,是从源头把控。无论是购买生鲜食材还是预包装食品,务必选择正规渠道,如大型超市、品牌连锁店或经过认证的电商平台。避免购买“三无”产品(无生产日期、无质量合格证、无生产厂家),这类产品往往缺乏监管,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小贴士:

购买肉类、海鲜时,查看是否有检疫合格标志;

选购预包装食品时,注意查看生产日期、保质期及配料表;

尽量选择有品牌背书的商品,避免贪图便宜购买来路不明的食材。

2. 餐饮消费:关注餐厅资质,留意卫生细节

外出就餐时,餐厅的卫生状况直接关系到食品安全。选择餐厅时,优先考虑有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的正规商家。此外,留意餐厅的卫生细节,如餐具是否清洁、厨房是否透明、服务员是否佩戴手套等。

小贴士:

避免选择路边摊或无证经营的小店;

观察餐厅的卫生评级(如“笑脸”“平脸”“哭脸”标识);

尽量选择烹饪方式简单的菜品,如清蒸、白灼,减少油炸、腌制食品的摄入。

3. 食品储存:科学保存,避免交叉污染

家庭中的食品储存同样重要。不当的储存方式可能导致食材变质或交叉污染,引发食品安全问题。例如,生熟食品混放、冰箱温度设置不当等,都可能成为细菌滋生的温床。

小贴士:

生熟食品分开存放,使用密封容器或保鲜膜包裹;

冰箱冷藏室温度应保持在4℃以下,冷冻室温度应低于-18℃;

定期清理冰箱,避免过期食品堆积。

4. 食品加工:彻底加热,避免生食风险

在家烹饪时,确保食材彻底加热是防止食源性疾病的关键。尤其是肉类、海鲜、蛋类等易携带致病菌的食材,必须充分煮熟。此外,生食(如生鱼片、半熟牛排)存在较高风险,建议谨慎选择。

小贴士:

烹饪肉类时,确保内部温度达到75℃以上;

处理生食后,及时清洗双手和厨具,避免交叉污染;

尽量避免食用未经处理的生鲜食材,如生鸡蛋、生牛奶。

食品安全无小事,它关乎每个人的健康与生命。通过选择正规渠道、关注餐厅卫生、科学储存食材以及彻底加热食品,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效降低食品安全风险。3.15不仅是消费者维权的日子,更是提醒我们时刻关注食品安全的契机。让我们从自身做起,共同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