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玛不错,世界屋脊上的神秘渔村,高海拔人类生存奇迹!

船长卡戎 2025-01-20 12:18:01

被赋予世界第三极之称的青藏高原,无疑是对全球气候变化展现出极高敏感度的区域之一。大约在八千多年前的全新世早中期,一个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 “大暖期” 出现了。这种以温暖湿润为特征的气候条件,为史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铺就了一个真正充满各种有利条件的“宝库”。

如今,人类究竟何时首次开始在高原定居以及他们是如何实现定居的,这些问题已成为国内外考古学界密切关注的核心要点。在日喀则市康马县的嘎拉乡境内,有一个并不起眼的小湖,叫做玛不错,它所处的海拔高度为 4410 米。“玛不错”是藏语地名,翻译成汉语大概是“宝湖之地”的意思。我自己翻得!经过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与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连续两年的精心调查与发掘,现已发现此地不仅是青藏高原上海拔最高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而且曾经是海拔最高的湖滨 “打渔人” 的栖息之所 。

怎么回事呢?

玛不错的发现源于一次意外之喜。在 2017 年的夏天,由于湖岸修筑了一条通往牧场的村道,使得东南岸的一段剖面得以显露。2019 年,第二次青藏科考中 “人类活动历史及其影响” 的科考分队,彼时正沿着雅鲁藏布江探寻人类史前活动遗迹与定居遗址。就这样,科考队在玛不错有了丰富文化堆积的重大发现。通过初步的采样与浮选工作,调查队员们在岩层中挖掘出了鱼类及其他动物的骨头,还有燃烧过的木炭。经过北京实验室的年代测定,初步确定该遗址距今已有 4000 多年的历史 。

在 2020 年 6 月至 8 月期间,二十余名考古学者与科学工作者齐心协力、紧密合作。在玛不错遗址,他们精心清理出四座石板墓以及火塘遗址的遗迹。大量遗物得以出土,其中包含大量木炭、动物骨头碎片、陶器残片、水晶石料碎块以及石质工具等。这些石斧、石镞、石球、磨棒、玉凿以及细石叶等石器,生动地展现出西藏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诸多显著特征。

为了更深入地明确玛不错遗址的年代及其重要意义,在 2020 年,联合考古队对该遗址展开了首次系统且科学的发掘工作。此次发掘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动物考古学、古代环境 DNA 研究、体质人类学、人骨稳定同位素分析以及湖泊地貌演化研究等。在发掘过程中,不断出土的土拨鼠牙齿、羚羊趾骨,尤其是鱼骨和鸬鹚骨等,让所有人都欣喜不已。

出土物中有许多鱼的椎骨,还有鱼的下颌骨和咽齿。此外,这些炭屑和红烧土的发现有力地表明此处曾有人类活动。显然,人类曾在此捕鱼,形成了在此地打鱼的特定模式。

即便时值夏日,这座坐落于喜马拉雅山脉北麓的小小湖泊,依旧寒风凛冽,寒意彻骨。这里的天气变幻莫测,时而狂风暴雨肆虐,时而雪花纷纷扬扬。考古发掘现场主要集中在一道山梁之上,而山梁的另一侧则是曾经与玛不错湖相连、如今却已干涸的嘎拉湖。专家们认为,在 4000 多年前,西藏腹地的高海拔湖滨地区便已有定居的人群。鉴于高原环境的恶劣,人们不禁会问,为何当时的人们会选择在玛不错一带进行狩猎和捕鱼活动呢?

原来

遗址中发现的大量木炭源自冷杉树和圆柏。这一发现有力地表明,当时的环境远比现在优越得多。无论是在气温、降水,还是植被覆盖方面,与当下相比,那简直就是一片乐土。

人们选择在此定居,必定有其令人信服的原因。例如,丰富的鱼类资源、易于开展的狩猎活动,以及繁茂的植物与动物资源,这些因素或许促使他们能够长期在此居住。毫无疑问,那时的环境对人类居住来说要适宜得多。

对于 4000 多年前生活在玛不错这个海拔最高的 “渔村” 的人们而言,诸多问题仍未得到解答,有待进一步深入分析与研究。这些问题涵盖了他们的居住形式:他们是常年定居于此,还是仅设立季节性营地?他们是否从事农作物种植?出土的猪骨是否意味着当时已经开始家畜驯化?

各位朋友

讨论一下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