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在陕西省安康市月河畔的荒坡上。考古队员拨开浮土,一件石英岩手镐出现了。它通体乌黑刃口锋利。长18厘米,尖端磨损痕迹清晰,就像昨天才被主人握在手里。这把手镐刃部经过反复修整,握持部位打磨出符合人体工学的弧度。遗址里,碎屑与断块堆积如山。这里很可能是远古人类的“石器工厂”。他们在这里敲击石料、修补工具,说不定还传授打制技艺。这一发现,揭开了秦岭北麓的黄土,叩开了80万年前人类的生存密码。还有个神奇的事情,“单家湾”这个地名和300公里外西周单氏家族封地同名。仿佛冥冥之中,串联起跨越时空的文明接力。
何为手镐
旧石器时代手镐是早期人类制作使用的重要工具。能挖掘能砍伐还能加工木材。手镐的出现,标志着古人类在工具制造技术上有了进步。说明人类适应环境的能力变强了,认知水平也提高了。手镐一般用燧石与石英岩这些岩石制作。它们质地坚硬,容易打出想要的形状。手镐工作端精心打制过,边缘要么锋利,要么钝重,不同任务都能胜任。大多长度在10到30厘米,重量合适,单手就能操作。大点儿的手镐,就得双手拿着用了。
生存密码
在单家湾遗址有大发现。这地方出土了1000多件石制品,石核、石片、刮削器都有,还有好几件形状特别的手镐。地层里碎屑和断块堆着,一看就知道,应该以前是“石器加工车间”。古人类说不定在这里敲石料、修工具,说不定还搞“技术培训”呢 。
手镐与大量动物化石共生的场景,将我们拽入更新世中期的生态剧场。通过光释光测年技术,考古学家确认这些文化遗存形成于距今70万至20万年间。当时的汉江古河道比现在宽三倍,剑齿象、巨貘、中国犀在河畔丛林中游荡。可能是尚未完全演化为智人的直立人后裔。正以惊人的智慧应对严酷环境:他们在高阶地建立营地躲避洪水,用重型刮削器处理大型猎物,而精巧的小型工具则用于剥离植物纤维编织绳索。
尤为关键的是这里手镐的功能远超想象。考古学家发现,他们有砍树用的“重型款”,有处理兽皮的“精细版”,还有刃部镶石英碎片的“复合型”。这针对性设计说明古人类掌握了资源适配技术。秦岭环境多变,他们就像现代工程师,会“按需定制”工具。
秦岭走廊
单家湾遗址的价值远不止于器物本身。将其放置在更大的地理坐标系中,一条贯穿中国南北的"旧石器走廊"逐渐清晰:向北连接蓝田人遗址(距今115万年),向南辐射至郧县人遗址(距今100万年),向东延伸至周口店(距今70万年)。这些遗址不约而同地选择秦岭-汉江流域作为栖息地绝非偶然。
地质学家还原的古气候显示,更新世中期的秦岭如同天然屏障,既阻隔了北方的干冷气流,又通过汉江走廊为古人类提供稳定的水源和动植物资源。在单家湾遗址发现的烧骨碎块,更暗示着直立人可能已掌握保存火种的技术——这让他们能在洞穴外的开放环境长期定居,进而向更高纬度扩散。
在单家湾遗址,考古学家碰到了一件怪事。古人类活动的痕迹,都集中在海拔 200 米以上的高阶地。大家不禁要问了,他们为啥要这么选呢?这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生存秘密呢?
各位朋友
讨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