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毛岸英牺牲,苏联老师连声叹息:他是一个全才,太可惜了

梦桃说过去 2025-02-01 13:26:37

1937年初,毛岸英和毛岸青在驻苏共产国际代表团的护送下到了莫斯科,与其他革命后代学习了大约一年俄语。

一年后,毛岸英兄弟俩和小伙伴们一同进入了莫斯科的莫尼诺儿童院,教他国语的老师是早年留法勤工俭学的元老——郑一俊。

郑一俊出生于河南南阳的乡绅大儒之家,十四五岁就可以熟读《二十四史》,把《史记》倒背如流。长大后,受时代潮流的影响,他和许多人一样爱上了听戏,并按照自己的想法改编了汤显祖的杂剧,还饰演了其中一个角色。

虽然年轻,但郑一俊的唱功已非常扎实,这一角色被他饰演得入木三分,深受乡邻喜爱,很快他的名字就传遍了十里八乡。

然而,当时那个年代人们对戏曲的偏见很深,因此戏曲演员的地位十分低下。郑一俊的父亲看不惯儿子唱戏,很不高兴地将他教训了一顿。郑一俊反驳道:“现在时代变了,老观念该改改了!”

郑父见儿子和自己顶嘴,十分生气,抄起棍子就要执行家法。郑一俊也不甘示弱,一气之下收拾包裹就离家出走了。

当时有许多青年都为寻找救国之道去法国留学,郑一俊也跟着一起上了船,成为了20世纪早期赴法勤工俭学的一员。而这次赴法的人员中,还有一位年轻人在多年后成为了新中国最高领导者,他就是邓小平。

不过,与邓小平不同的是,郑一俊后来并未奔赴战场,而是一直从事教育事业。

在法国留学一年之后,郑一俊就转道去了苏联莫斯科深造,毕业后在莫斯科儿童院担任教导主任。

一开始,赵一俊并不负责任何课程,但在1937年初毛岸英兄弟俩进入学校读书后,他就被邀请教授国语课。

直到后来他才知道,原来毛主席非常关注毛岸英兄弟的成长,当他得知学校规定只能讲俄语,外语课也只是德语时,便向驻苏联的中国共产党机构发出指示,中国孩子必须学中文。于是,组织上就开始物色有能力担当这一责任的老师。

由于郑一俊的人品和学识都有目共睹,他很快被党组织选中。

郑一俊的妻子赵云蓉是追随李大钊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员,对革命有着崇高的敬仰。1927年,在李大钊的推荐下,她来到了莫斯科大学学习,与赵一俊相识相爱结为了夫妻。

受党组织邀请后,郑一俊就和妻子一起担起了教授中文的责任。

此时毛岸英已经是个十几岁的小伙子了,为了不透露身份,他起了一个俄文名字“谢尔盖”。毛岸英非常好学,时常钻进图书馆中一待就是一整天,因此他的俄语也学得非常快。

国语班成立后,赵一俊就对毛岸英说:“谢尔盖,你的中文好,负责当翻译吧。”

但当时的条件很差,不光手头图书缺乏,就说怎样精确地找好切入口、引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都让赵一俊感到为难。经过反复思考,他终于有了办法。

赵一俊认为,《三国志》之所以没有《三国演义》的影响大,最主要的原因是故事不引人入胜,读者读着读着就会感觉很乏味。教学也是这样,他可以用故事来提起孩子们的兴趣。

于是,他把从小就倒背如流的《史记》分成一个又一个的小故事,等提起孩子们的兴趣,然后再一点点分析故事的隐含意义。

在这群孩子中间,年龄最大的毛岸英涉猎的书籍最广,他尤其喜欢看文史、政治方面的书。读书的同时,他还会学以致用,对事物进行分析和判断。

有时,碰到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送来的《救国时报》等进步杂志,他也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尤其喜欢和郑一俊讨论。两人一起谈天说地,保持着亦师亦友的关系。

一天,两人在河边散步,毛岸英向郑一俊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一个国家为什么非要有领袖?我觉得人们崇拜领袖,只是很多时候没有走进他”。

对于这个问题,郑一俊思考片刻,反问道:“你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呢?”

于是,毛岸英讲起了自己之前参加共青团和少先队活动时的发现。他说,只要自己一提到“毛泽东”这三个字,台下的听众就热烈鼓掌。当人们得知他就是毛泽东的儿子时,也会鼓掌,对待他就像对待英雄一样,但他并没有做过英雄做过的事情。

毛岸英又问:“您说我父亲真是这样让人们敬重吗?如果别人问我最敬重谁,我一定会说是我的妈妈杨开慧。”

郑一俊的回答让毛岸英豁然开朗,他说:“你父亲确实是一个伟大的人。你要知道,普通人虽然很少有机会接触领袖,但他们的感情是真实和朴素的。至于他们对你的喜爱,完全出于一种最自然的感情。”

之后,郑一俊郑重地告诉毛岸英,作为领袖的儿子,他也要有自己全面的认识和判断,才能正确认为其父亲。毛岸英诚恳地点点头。

在儿童院,郑一俊教给了毛岸英许多道理,两人关系非常深厚。然而,幸福总是短暂的,在1940年秋天到来之际,他们也迎来了分别。

这年,为了便于管理来自各国革命者的后代,国际革命战士救济会决定关闭儿童院,学员统一转移到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

郑一俊和赵云蓉夫妇没有跟随孩子们一起去,而是被调往了共产国际中国部工作。

郑一俊对毛岸英非常不舍,后来他不止一次说过:“在我所接触过的干部子弟中,只有毛岸英会刨根问底、锲而不舍地做学问,把学问做精做透。”可见,郑一俊对毛岸英的喜爱,可惜两人从此以后再也没有见面。

1946年,毛岸英学成归国,父亲毛主席与之交谈时,发现他虽然久居国外,但是文学知识很扎实。对此,毛主席对郑一俊十分感激。后来,毛泽东到苏联访问见到了郑一俊,握着郑一俊的手说道:“感谢你对岸英的悉心教导,非常感谢。”

能够得到毛主席的认可,郑一俊感到十分荣幸,同时,他为自己教出毛岸英这样优秀的学生而感到骄傲。但他万万没有想到,当他再一次听到毛岸英的消息时,却是他已经牺牲的噩耗。

1950年,毛岸英奔赴朝鲜战场,不久就牺牲在了美国的轰炸下。仍在莫斯科工作的郑一俊得知这一消息心痛如麻,不禁顿足叹息:“这是一个全才,就这样牺牲了,太不应该,太可惜了。”

确实,在苏联的这些年,毛岸英刻苦读书,积累的渊博的知识,就这样牺牲了,真的让人心痛。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