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荣平、王璐瑾:《何振岱年谱》

古代小说研究 2025-04-08 06:57:52

《何振岱年谱》,刘荣平、王璐瑾著,福建人民出版社2024年12月版。

内容简介

何振岱(1867—1952),字梅生,又字心与,觉庐,六十岁后改称梅叟,号南华老人,闽县(今福州)人。光绪二十三年(1897)举人,著有《觉庐诗草》、《我春室诗文集》,编有《榕南梦影录》二卷、《寿香室词钞》八卷;主纂《西湖志》二十五卷等。是清末民国著名诗人、教育家、书法家、画家,为“同光体闽派”诗歌代表人物。

本谱重点研究何振岱生平事迹,以及其门生等人的生平事迹。年谱内容按编年展开,主要分时事、事迹、作品编年等,年谱前有何振岱的师承、著述、世系,年谱后附录何振岱的弟子王真《道真室随笔》。

目  录

凡例

前言

谱前

师承

著述

世系

年谱

谱后

附录 王真《道真室随笔》

卷一

卷二

卷三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陈庆元

《何振岱年谱》是刘荣平教授继《福建词史》(2023)之后的又一部新著,合作者是王璐瑾。

《福建词史》

关于何振岱、李宣龚两位闽中诗人,三十多年前我撰写《论同光派闽派》长文将其合为一节,称“同光体闽派殿军”。

其时,暨南大学毛庆琦教授编《近代诗歌鉴赏辞典》约我撰稿六篇,其中何振岱两篇,篇目自选,我选了《疏雨》和《瑞岩》。

2000年前后,我先后参加十数种鉴赏辞典撰写,朝代由先秦到晚清,每写一家,必找原集阅读,虽然很费时间,却多少弥补了六七十年代功课荒疏造成的知识缺陷,扩大了知识面。

差不多也在这一时段,陆续有青年教师跟我进修,我让他们分别研究一位福建近代作家,如梁章钜、陈宝琛、陈衍、何振岱等,还有一名硕士生选李宣龚作为毕业论文。

闽江学院刘建萍老师做的就是何振岱研究。建萍报考博士,名额有限,改换到其他教授名下,研究方向也随之改变,觉得有点可惜。

荣平博士后出站报告研究的是谢章铤与聚红词榭,何振岱为谢章铤及门弟子,不仅工诗,且工词,故请荣平一并关注何振岱。

荣平将此事放在心上,开始广搜何振岱文献,并陆续发表研究何振岱的论文十来篇,形成系列。

二十年后,2024年冬,荣平说《何振岱年谱》已经告竣,即将付梓,请序以弁其端。

何振岱

年谱,是一种特殊的传纪体著作,逐年、甚至精细到月、日,载述谱主一生经历的事件、活动、交游、言论;如果是作家或诗人,还要为他的著作、诗文系年、系地。年谱著作,引证必须详尽、准确,间有简明扼要的按语、阐发。

一部优秀的年谱,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一、谱主作为撰著对象至少具有某一方面意义,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艺术等。

二、有足够的传世文献资料支撑年谱,而且撰谱者充分掌握。

如南宋诗人萧德藻,福建闽清人,绍兴二十一年(1151)进士,诗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杨万里称“四诗翁”,有《千岩择稿》七卷,已佚,可考事迹寥寥,这属于文献不足、作不了年谱一类。有些谱主传世文献明明有足够多,但是撰谱者没有用心搜集,或者由于各种原因没能充分掌握,撰谱工作也很难进行。

三、撰谱者必须具备敏锐的史识眼光,能够运用好手头掌握的文献资料进行考辨分析,对史实、诗文作品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何振岱年谱》称得上一部优秀的年谱。何振岱是同光体重要诗人、书画家、古琴家,一生横跨清、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时代。

同光体诗人同是学宋,闽人清苍幽峭,赣、浙生涩奥衍。何振岱则以清净、冲澹、富有神理见长,在晚清闽人中自成一家。

《同光体诗人研究》

中国文学研究重视分期分段研究,一般认为同光体是清同治、光绪间产生的一种诗体,按照文学史的分期,属于近代文学史的范围。

但是,同光体闽派主要诗人陈宝琛、陈衍、沈瑜庆、郑孝胥等,一直活到民国时期。二陈、沈、郑之后,何振岱、李宣龚吟咏不辍,同光诗体薪火不因时代更迭而寝熄,一直延续至1949年之后。了解何振岱、李宣龚一生的诗歌创作经历,对我们研究清同治以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这个诗歌流派的续存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就生命个体而言,何振岱和李宣龚1952年就去世了,何、李去世后,同光体闽派似乎可以宣告彻底结束了。

文学发展史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文学流派的结束并不完全与它的代表人物去世的那一天、那一年同步,可能还将延宕一段时间,甚至一个时期,因为其弟子、门生还在,影响力还在。

何振岱的及门弟子尤其多,女弟子刘蘅一直活到世纪之交。近代以来,福州得风气之先,二十世纪初,办女学,男女同校,女性走出家门,何振岱的女弟子成了近现代中国诗坛的一道亮丽风景。

研究何振岱诗歌近现代的传承、尤其是传授女弟子的过程及其得失,对研究近现代的诗学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何振岱题篝灯纺读图诗稿

再次,何振岱的人品很值得称道。

何振岱富有民族气节。抗战爆发,福州沦陷,日人慕何振岱之名,拟聘为顾问,遭严辞拒绝。他的学生中有一批爱国志士,吴石便是受何氏影响较深的一位。吴石终身不忘其师,他被派往台湾领导地下党工作前夕还专程拜望老师,后来在台湾慷慨就义。

何振岱的传世文献资料较多,足以支撑写一部比较完整的年谱;荣平千方百计,以足够的耐心去寻访、搜集这些文献资料。

荣平不是第一个把何振岱当作一个课题来研究的学者,前此,刘建萍博士已经出版过《诗人何振岱评传》(2004)、点校《何振岱集》(2009),刘建萍博士访问过何氏后人,搜集到部分稀见文献;2016年,福建人民出版社还影印《何振岱日记》。

尽管如此,何振岱还有许多文献资料未被发掘、未被使用,荣平不辞辛苦,百般求索,他获得的文献资料主要来自四方面:

一、扩大阅读面、搜集面。凡与何振岱有交游的人物资料,能找尽找,能读尽读。

二、动手抄录。图书馆藏书,不是所有书籍资料都可以借出来复印或拍照的,荣平经常往返福厦,住客栈,白天到图书馆抄书,晚上读之,乐此不疲。

三、联系何振岱后人、门生,孜孜访求。四、荣平人缘好,学界、出版界友人往往倾囊相助,不吝也。

《何振岱集》

因此,这部《何振岱年谱》引述不少非常罕见、甚至是海内外孤品资料,如油印本、稿本、讲稿、尺牍、抄本、抄件、拓本、扇面、题辞等,让读者耳目一新。

荣平具备敏锐的史识眼光。他对本谱撰著的设计,有两个方面值得特别称道,首先是注意何振岱亲友、弟子和谱主的交集。

如果一部年谱缺少谱主亲属、师友、同事、同僚、弟子的载述,这部年谱必然是平面、单线的,而不是立体的、网状的,荣平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整部年谱征引了数十人的事迹、著述,重要的就有十数人。

其次是“谱前”、“谱后”的编次。

何振岱1952年谢世,如果年谱只编到这一年为止,也无可厚非,但是这样处理,就看不到何振岱的影响,看不到同光体闽派在1952年后的延续,也看不到何氏去世后社会对他的尊重和推崇,及后世对其著作的重视,因此也会影响到对他的评价。

本谱的叙事,一直持续到2018年闽江学院举办何振岱研讨会,给人留下绵连不绝的袅袅余音。何振岱与陈衍晚年交恶,是本谱绕不过去的一个重要问题,荣平博引资料加以考察,认为是何振岱性格狷介寡合使然,这一判断,应当较为接近史实。

《何振岱日记》

在具体事件方面,寿香社十九世纪末的创立,这是何振岱一生组织过最重要的诗社,延续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长达百年,荣平对其成员及活动考证缜密。

王璐瑾是荣平《何振岱年谱》的合作者。荣平在厦门大学中文系教书,王璐瑾是本科生,她毕业论文的指导教授为刘荣平。荣平给她《何振岱年谱》这样一个题目。

我不知道王璐瑾同学接受这么一个题目时感受如何?即便较早的时候她就听老师说过何氏,但是要接受这样一个题目,肯定使她惶恐不安,难度实在太大了!荣平把搜集到的何振岱相关资料都给她,并给予了细致入微的指导与坚定的鼓励。

正是在这番不懈地努力之下,《何振岱年谱》的雏形终于得以显现,于是,才有荣平后来的整理、加工、增饰和完善。

我很欣赏荣平的这种教学方法,王璐瑾完成《何振岱年谱》初稿之后,考上人大的硕士,现在正在南大读博,当她回想起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一定不会忘记这一段文献学的训练,不会忘记年谱写作的训练。

《何振岱年谱》的成功,还在于师生的合作,教学相长,这也是我特别推崇《何振岱年谱》出版的原因之一吧。

2024年12月

于烟台山麓华庐

《全闽词》

前  言

何振岱(1867—1952),字梅生,又字心与,六十岁后改字梅叟,号觉庐、南华老人,① 闽县 (今福州)人,原籍福清南华乡。光绪二十三年(1897)中第四名举人,以后屡试不售。光绪三十二年(1906)废科举后绝意仕进,以布衣终。

著有《心自在斋诗集》四卷、《觉庐诗稿》七卷、《我春室集》四卷;编有《榕南梦影录》二卷、《寿香室词抄》八卷;主纂《西湖志》二十五卷;参与编纂《福建通志》;另存有日记、手札等文稿。

何振岱中年小影

何振岱是清末民国间著名诗人、教育家、书法家、画家、古琴家,为“同光体”闽派诗歌代表人物,在近代诗歌史上占有突出地位。

近年,何振岱及其众弟子已渐渐为研究者所关注。陈庆元先生《论同光派闽派》(《文学:地域的观照》,上海远东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全面评价了何振岱的诗歌成就。刘建萍《诗人何振岱评传》(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4年版,后修改成《何振岱评传》,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刘建萍、陈叔侗点校《何振岱集》(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对何振岱及其著作做了初步整理与研究。

刘荣平编《全闽词》(广陵书社2016年版)收录何振岱及其夫人郑元昭、何氏众多弟子的词作。

福建人民出版社2016年影印出版了《何振岱日记》。这些成果为进一步研究何振岱打下了基础。

近年何振岱女弟子部分著作也渐次出版,如何曦《晴赏楼诗词稿》《晴赏楼日记稿》(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刘蘅馆员诞辰115周年纪念展作品集》(福建省文史研究馆2011年内印本)、王闲《王闲诗词书画集》(福建美术出版社2012年版)、王德愔《琴寄室诗词》(福建省文史研究馆2012年内印本)、薛念娟《今如楼诗词》(福建省文史研究馆2014年内印本)、洪璞《璞园诗词》(福建省文史研究馆2015年内印本)、叶可羲《竹韵轩集》(福建省文史研究馆2017年内印本)。

《晴赏楼诗词稿》

这些著作的出版,也为研究何振岱提供了便利。何振岱研究已开始走向国际:2017年10月30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东亚图书馆举行了“福建文化暨何振岱研究学术研讨会”,纪念何振岱诞辰150周年。

刘建萍《诗人何振岱评传》对何振岱生平事迹做了初步研究,此书出版时,何振岱弟子的著作多未出版,故未多利用。

修订本《何振岱评传》对何振岱弟子著作的利用也很有限。《何振岱集》失收何振岱的作品较多,一些反映何振岱重要事迹的文章也失收。

清光绪致用堂刻本《致用书院文集》收何振岱论文17篇,方宝川、马腾主编,林郁分册主编《闽台书院文献汇刊·致用书院卷》(学苑出版社2021年版),于此17篇论文则大部分未收。

何振岱女弟子王真《道真室随笔》(1970年代油印本)记录何振岱大量的事迹,而《何振岱评传》则少利用。

《道真室集》

另有何振岱流落民间的资料相继被发现,如何振岱的科举卷、《寿香社序》、《我春室尺牍》,还有部分弟子文集未得到整理出版,如王真《道真室集》、张苏铮《浣桐书室诗词》等。基于以上研究现状,我认为何振岱及其弟子的研究应从头开始,首先解决的应是何振岱及其众多弟子的生平事迹问题,这是研究何振岱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方面。

如把何振岱及其有著作存世、有事迹可考的30多位弟子的生平事迹一起进行综合研究,写出一部《何振岱年谱》,就可进一步展现近现代福建文坛艺坛的生动画卷,必将有助于推进福建近现代文化名人的研究。

与何振岱有交往的福建近现代文化名人,如陈宝琛、郑孝胥、严复、林纾、陈衍、郭则沄等,都有年谱专著出版,如叶参等合编《郑孝胥传·年谱》(《民国丛书》第一编第88册,上海书店1989年版);陈声暨等编《侯官陈石遗先生年谱》(陈衍撰、陈步编:《陈石遗集》,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罗耀九等编《严复年谱新编》(鹭江出版社2004年版);张旭、车树昇编著《林纾年谱长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张旭、车树昇、龚任界编著《陈宝琛年谱》(福建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郭则沄著,马忠文、张求会整理《郭则沄自订年谱》(凤凰出版社2018年版);张旭、车树昇、龚任界编著《陈衍年谱》(福建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何振岱尚无人为其编写年谱专著。

本谱重点研究何振岱与夫人郑元昭的生平事迹,以及何振岱众多的门生(包括何振岱子女),如林心恪、高赞鼎、林星赓、郑傥、田毕公、邵振绥、王德愔、吴石、何维刚、刘蘅、何曦、黄曾樾、何维沣、薛念娟、张苏铮、叶可羲、施秉庄、邵英戡、何维炳、王真、何维澄、陈泽锽、王闲、洪璞、何维深等人的生平事迹,也涉及何振岱的老师谢章铤,何振岱的友人陈宝琛、陈衍、林纾、郑孝胥等人的生平事迹。

《春透梅花骨:何振岱诗词赏析》

在正式编撰《何振岱年谱》之前,我们先做了若干攻坚克难的工作,主要是资料整理收集和重要事件考证工作,以求在编撰年谱时,能对何振岱等人的生平事迹有更清晰的认识。资料整理收集方面的工作主要有:

1. 何振岱及其弟子的词作整理。

刘荣平编《全闽词》收集何振岱师生存世的大量词作,为目前收集何氏夫妇及弟子词作最全之书,可视为本谱的先期成果。《全闽词》的编纂,使得我们熟悉了何振岱及其门生的大量存世文献。

2. 何振岱作品的辑录。

我们在研读《何振岱集》的时候,已发现一些何振岱诗文作品并未收录于此书,乃多方留心文献,终于完成为《何振岱集》作补遗的心愿。

何遂绘《栖霞躐屐图》(何振岱跋)

刘荣平、王璐瑾《〈何振岱集〉补遗》(《闽学研究》2021年第3期)补《何振岱集》失收的文17篇、诗4首。此文主要补辑了何振岱的《寿香社序》、科举卷、致用书院习作、诗文集序跋等,对何振岱生平事迹和诗学主张的研究有推动作用。

另有专文补辑《何振岱集》失收的尺牍(待刊)。何振岱弟子郑傥抄本《何振岱尺牍》存有44通书信,为《何振岱集》所未收。这些书信多是何振岱写给他的弟子,可据以考察何振岱与弟子交往的若干事迹,以及何振岱晚年真实的心态。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曾想出版词集,也想出版弟子的词集;他表示诗词可以少作或不作;他厌倦在旧京的生活,想及早回到故里福州;他晚年仍然希望抓紧时间治学,也要求他的弟子这样做;他一再写到了孤寂而又无可奈何的心理状态。

3. 何振岱抄本《双星室主人词稿》的整理。

张清扬《双星室主人词稿》,今存何振岱丙午年(1906)抄本,凡11页,收词39首,1首重出,1首与刊本张清扬《清安室词》同但文字小异,实收张清扬词集外佚词37首。研究此抄本,可以帮助考察何振岱早年对词的态度。

林葆恒纂《词综补遗》卷十三有云:“梅生为谢枚如先生高足弟子,古文词皆得其传。晚耽禅悦,谓词近口业,悉屏不刻。然其词实温馨端雅,视碧栖又别具手眼。”(林葆恒编、张璋整理:《词综补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此说给人何振岱轻视词体的印象。

1931年何振岱小影

今《我春室词集》存词158首。何振岱集外词作,据1955年油印本《我春室集》附《天香室词集》可补辑1首,据福建省图书馆藏抄本《我春室词集》可补辑2首,据民国间林石庐等主编《华报》可补辑1首,据民国十六年(1917)福建通志局抄本陈懋复等辑《陈弢庵先生七十寿言集》可补辑1首,据何振岱家藏杂稿过录本可补辑3首,据民国二十五年(1936)刻本郭则沄辑《清词玉屑》、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影印民国三十六年(1947)稿本林葆恒纂《词综补遗》各可补辑1首,共计可补辑10首。

何振岱词今知至少有168首,数量已不算少,可见何振岱于词学下过很深的功夫。《双星室主人词稿》末有何振岱跋语一则:“丙午(1906)八月三十夜三鼓,江南词客手录。”

何振岱号“江南词客”,仅见《双星室词稿》有记载,这是他中年十分重视填词的证明,并可证他一度想以词传世。(刘荣平《何振岱抄本〈双星室主人词稿〉的文献价值》,《闽学研究》2021年第1期)

4. 《道真室随笔》的整理。

民国著名女诗人王真(1904—1971),福州人。先后师从何振岱、陈衍学习诗词、古琴、绘画,取得一定成就。所撰《道真室随笔》凡三卷,今存1970年代油印本。

《陈石遗集》

此书记录了她聆听何振岱、陈衍教学的心得,以及何、陈二人的不少事迹,并可据之辑录《何振岱集》《陈石遗集》失收的何、陈诗文。

福建地域文化孕育出有成就有特色的学者、艺术家,本谱认为有其必然性,可提供多方面的资料予以说明。谢章铤在《星村五十寿序》(《赌棋山庄文集》卷一)中认为与他交游者大多是“厚于情薄于习”之人,并认为福州地理环境造就了这种人。

何振岱及其弟子大多是“厚于情薄于习”之人,这点当与福州的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有关。《道真室随笔》所载颇可窥见何振岱及其弟子们“厚于情薄于习”的处世习惯,生动有趣。本谱虽注意收集这方面的资料,以展示何振岱及其弟子之性情,但难以做到如《道真室随笔》所记之细腻真切,故将《道真室随笔》整理出来,作为附录。

《道真室随笔》卷一有《觉庐侍谈录》,乃王真记录何振岱的教学内容,涉及读书、文、诗、词、书法、绘画、古琴、杂谈,读之颇能启人心智;

另有《梅师读书举要》,乃记录何振岱为初学者所开列书目,颇能示人以读书之法;另有《我春室杂稿摭存》,乃王真撮录何振岱寸金片玉之语,多不见何振岱诗文集中,可据以辑录;

另有《梅师手批〈两当轩诗〉》,系王真从何振岱《两当轩诗》批注本中录出,据之可考察何振岱论诗之旨趣。《道真室随笔》卷二有《匹园侍谈录》,乃王真听陈衍谈艺之记录,可与黄曾樾《陈石遗先生谈艺录》、钱锺书《石语》相互发明;

另有《石遗师手批渔洋〈感旧集〉小传》,乃王真从陈衍批注《感旧集》稿本中录出,可与刊本陈衍著《感旧集小传拾遗》四卷对照,据以考见此著之雏形;

《何振岱评传》

另有《花光阁零编》,乃陈衍之孙陈光度录存陈衍生前未及理董之作,原有四册,王真续编《侯官陈石遗先生年谱》时曾取用,后被黄曾樾借走,遗失三册,仅剩一册,王真遂略为类次,别录以藏,据之可辑补陈衍佚文;

另有《讲义》,乃录陈衍在厦门大学之讲稿,据之可考察陈衍古文思想;

另有唐文治《陈石遗先生墓志铭》之原稿,与唐文治文集中所收《陈石遗先生墓志铭》对照,有所异同。《道真室随笔》卷三有《学画詹言》,乃王真自陈学画之心得,可为研究民国绘画思想之一助;

另有《论画丛说》,乃王真采录历代画家论画之语,可见王真之所好;《读画琐记》,中有王真同何振岱故宫文华殿观画之记录,给人美不胜收之感,又有记录同行所藏之画;《品画余谈》,也是王真自陈学画之心得,多有益之言;《题画剩稿》,乃王真录存自己题画之语,可见其文才;《附录:为人题画剩稿》,系补录题画语之作。

何振岱书法

重要事件考证和评论的主要工作有:

1. 考清何振岱主盟的寿香社始末、活动历程、参与人数、重要建树等。

何振岱主盟的寿香社,活动时间近一个世纪,堪称奇迹。寿香社取名之义,令人费解,今可知乃为祭祀陶渊明而立,非如有些论家所云有老人和妇女参加而取此名。

寿香社成立于清季,主要活动在民国,其余波一直持续到1980年代。社员各有著述,近十多年来相继出版,但还有一些著述尚藏在民间,寄望将来进一步发掘整理。(刘荣平《何振岱主盟寿香社三考》,《闽学研究》2021年第2期)

2. 据新发现的若干资料探索陈衍、何振岱晚年断交的原因,以及他们的断交对福建文化的影响。

陈衍、何振岱有近三十年正常交往,促进了民国诗坛的创作,且对文学理论做出了有价值的探讨。二人晚年断交,令人感到遗憾,此中原因,颇为复杂。何振岱因为修《西湖志》事受到指责,可能与陈衍产生隔阂,便不愿意在陈衍主纂《福建通志》中承担较多任务。

陈衍卒后,郑孝胥作诗恶评陈衍,何振岱阅之有同感,也作诗附和。至1938年,何振岱出版诗集,凡与陈衍有关的诗歌悉数删去。陈衍生前对何振岱多有提携,未见他对何振岱有微词,还对因修《西湖志》受到指责的何振岱予以宽慰。

何振岱与陈衍晚年断交主要是何振岱性情猖介寡合所致。(刘荣平《陈衍何振岱晚年断交原因再探》,《海峡人文学刊》2023年第1期)

3. 何振岱一门旧体文学的创作如何评价,应予以肯定。

如何评价民国旧体诗词创作及其意义,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何振岱及其弟子的旧体文学创作,是一个很好的窗口。

何振岱及其众多男女弟子多是固守一抹宁静的心灵港湾,从事诗词、书画、古琴等艺事的研讨,虽较少涉及时事,但还是有一些诗词写到了重大时事,体现出一定的时代性,应是一种改变或创新。

《诗人何振岱评传》

他们在固守中有对传统诗词技法的创新,在创新中又不舍弃旧体诗词的传统规范。研究他们的旧体诗词——他们没写过新体诗词,应有文学研究的典型意义。

福州十才女都是何振岱的学生,她们坚持旧体诗词创作,既是她们的一生合乎其持守的选择,也是何振岱教导的结果。她们中八人被评为“修来绝世心灵”(王闲《庆春泽·读〈寿香社词钞〉并怀里中诸友》),并不神秘,所谓“绝世心灵”首先体现在她们对品格的修炼上,终生恪守儒家传统道德;其次体现在她们对诗心的葆有上,始终有锐感之心;还体现在她们淡泊处世的态度上。

十才女的修心之道在当下诗坛极具典型意义,值得推广。十才女群体相互学习与切磋,是“诗可以群”的典型案例。(刘荣平《民国时期福州十才女旧体诗词创作及其典型意义》,《东南学术》2019年第6期)

1947年5月,何振岱家庭合影

本谱完成后,我们曾自问:这个年谱还有哪些缺憾?我们应该告诉读者。

梁启超先生在论述年谱的编写方法时提到:“谱主的事迹,不是罗列在一处的,我们必须从许多处去找;找来了,不是都可以用的,我们必须选择;择好了,不是都是真实的,我们必须辨别;辨清了,不是都有年代的,我们必须考证;考定了,不是可以随便写上去的,我们必须用简洁的文字按照法则去叙述。至于无年可考的事迹、言论怎样去安排,帮助正谱的图表怎样去制造,谱前应从何时说起,谱后应到何时截止,种种困难,都需想方法解决。倘使不能解决,便做不成年谱;倘使做成了年谱,以后做别的历史,便容易多了。”(《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第五章《年谱及其作法》)

我们是用这段话来指导编制年谱的,但在多大的程度达到了梁启超先生的这一要求,这个只能由读者论定了。我们虽对事件的取舍、对年份的考订以及文字的表述等都曾下过功夫,但难以说做到圆满,如对何振岱师徒的一些作品,目前无法进行编年,这就是缺憾。这一缺憾,我们只有再加强考证,在今后的研究中弥补一些。

何振岱的弟子人数很多。何振岱《与叶生超农》:“吾授学数十年,及吾门不下二三百人。”②目前可知,何振岱弟子中有著述存世、有事迹可考者凡30多人,这些弟子的事迹自可编入本谱。

但我们在查考资料时,另能查到何振岱一些弟子的姓名,但他们没有著述留存于世,也无可以称道的事迹,所以这些弟子事迹就难以编入本谱。这是一种受制于资料的遗憾,只能有俟于他日进一步去发掘资料加以完善了。

何振岱画稿

考虑到何振岱弟子众多,我们起初是想编制《何振岱师生合谱》,但我们还是放弃了这个名称,最终采用《何振岱年谱》这个名称。何振岱与弟子是一个联系较多的群体,这就决定为何振岱及其弟子编年谱,应采用合谱的形式。

可以说,谱主有30多人,必于资料菟集、取舍方面用力,才能写出一部成功的合谱。事实上,搜集30多个弟子的详细资料也是困难的,只有10多个弟子有大致完整的著述资料,目前编制合谱的条件似乎不具备,这也留下了遗憾。

何振岱从事的主要工作是教学,他对他的学生最为了解,我们的制谱工作于其教学生涯来说,只是有限地展示了一个侧面。

本谱虽然完成,但研究并未结束,我们仍然会花费时间与精力在民间搜访何振岱及其弟子的资料,当会再有收获。那时再回头看本谱,如没有较大的遗憾,我们会感到欣慰。希望如此。

注释:

① 何振岱的别名字号有“心与、纪园、梅生、实珍、觉庐、梅叟”。见王铁蕃编纂,王亚青、连天雄补订:《福建清代科举人名录》,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47页。

② 何振岱:《我春室尺牍》,何振岱弟子郑傥抄本,第一组 《与叶生超农》第十五通。按,《我春室尺牍》收有两组《与叶生超农》,第一组十九通,第二组十通。

《西湖志》

凡  例

一、本谱编年包括时事、事迹、作品编年三项,作品编年项按文、诗、词分为三小项。

二、本谱首列时事,尤以福州地区及谱主所在地之时事为主,时事一栏参考了《福建编年史》一书。

三、本谱次列事迹,辑录何振岱及其家人、学生、师友的生平、交游、仕宦、考学、著述等内容,并在人物首次出现(或其重要事迹首次出现)时简略述其生平。

四、本谱作品编年,将谱主的文、诗、词按类编年,不可确考年份者暂不录。据谱主著述直接可以编年者,一般不予以说明;据稀见资料编年者,则予说明。何维刚主持编纂谱主 《我春室文集》时,多删去作品所署写作年月,今尽量查找何振岱存世手稿,如手稿署有写作年月,则据以编年。

五、本谱编年跨清、民国、1949年以后,基本用农历纪年,括注新历。1949年以后,略有用新历直接编年。

六、本谱人物享年以虚岁计。例如:一八八七年生,一九一七年卒,即记卒年三十一岁。

七、本谱中出现人物多称其名,名无考者用其字号或谱名,择其使用较广泛者用之。

八、本谱中完整辑录之作品,多为未刊稿或珍贵文献,录存各年之中,以期达到留存珍贵文献材料之目的。也择要录存一些重要作品,以见谱主交游之情状。

九、本谱采摭谱主逝世后若干年,与谱主及其弟子相关之事迹,编为“谱后”,以见谱主之影响。

1948年,何振岱率门生在寿补斋雅集

后  记

2003年12月至2006年12月,我在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陈庆元教授门下做在职博士后,以“福建词史”为研究选题。第二年春末夏初,我在福建师大校园邂逅陈教授,陈教授问我是否注意到了同光体诗人何振岱,我答没有,陈教授说应该研究。

我随即到福建师大图书馆和福建省图书馆复制了两馆所藏何振岱资料,中有何振岱《觉庐诗稿》,匆匆浏览,觉得颇可一读,遂在福州一家旅店住下,费时三日读毕此书,乃叹曰:“真诗人之诗。”

回厦门后,我慢慢消化了所复制的何振岱资料,深为其作于杭州西湖诸诗所折服,耳边总是回荡他那最有名的诗句“钟定声依无际水,诗成意在欲开梅”(《孤山独坐雪意甚足》),便决定好好研究何振岱及其弟子。

《赌棋山庄词话校注》

在细读刘建萍教授专著《诗人何振岱评传》之后,我觉得研究何振岱还是应该从收集资料做起,而且必须从收集资料做起。

2014年6月,我在福建省图书馆查书时结识了连天雄先生,连先生2000年起便开始关注何振岱这一近代历史人物,精研数年,很是熟悉。

以后的几年时间里,连先生把他收集的何振岱日记稿本、科举卷、《寿香社序》、何振岱抄本《双星室主人词稿》、《我春室尺牍》等资料相继发给我,促进了我研究何振岱的进度和深度,我发表了研究何振岱及其弟子等相关论文10篇。

2017年,连先生又将自己极力搜集的何振岱日记稿本复印件,交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极大推进了何振岱的研究,令人感佩不已。

发表系列论文后,我产生系统研究何振岱的想法,很自然的安排是先做《何振岱年谱》。2019年夏初,厦门大学中文系本科生年段成绩第一名的王璐瑾君,请我做她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

当时我刚刚开始编写《何振岱年谱》,想到年轻人治学,应先打好文献基础,于是将《何振岱年谱》一题转给璐瑾君做毕业论文,同时把我收集的相关何振岱资料移交给璐瑾君。

璐瑾君不负所托,写出近10万字的《何振岱年谱》初稿,获2020年厦门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最佳本科毕业论文,并在系优秀论文答辩会上交流。

何振岱抚琴小影

2020年至2024年,我不断地修改、补充《何振岱年谱》,初稿积至30余万字。此数年间,因众所周知的原因,外出查书总是受阻,但还是有热心人士帮助我获取资料,如苏州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傅孟凯君,帮助我拍摄了该校图书馆藏《致用书院文集》中的何振岱文章,弥补多年来欲求不得的遗憾。

福州卢为峰先生寄来了多年求之不得的何维深《静娱楼诗词》。福州卢和先生发来了他拍自旧书肆的何振岱《鸴鸠斋杂识》,凡6页。这些帮助令我铭感在心。此数年间,我不断与璐瑾君商量如何提升年谱质量,查找资料中,颇获切磋之乐。

2024年6月,年谱完稿后,我拜访了何振岱孙女何靖女士,何靖女士不顾近七十岁高龄,在何振岱故居接待了我,为我讲解其先祖的事迹,并出示大量第一手文献资料,这让我纠正了错误若干,充实了新的材料。

一直到本书的发排阶段,何靖女士都在搜集资料,并讲解一些疑难问题,提出精到的看法。何振岱之曾孙何宏先生、曾孙女何欣晏女士在考证何振岱世系方面提供了帮助。名门之后,风度优雅、襟怀清朗,真令人羡慕!

刘建萍教授为我联系何振岱后人提供了帮助,并发来了《道真室琴谱》,颇有君子之风。

2021年12月,我参与了肖庆伟教授主持的国社科重大项目“闽台海疆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1602—1895),并负责子课题“闽台海疆文学活动编年”的研究。本年谱自然并入子课题研究中,这又促使我全面细致订补《何振岱年谱》,以求能符合项目要求。

恩师陈庆元先生,性情至真至淳,雅爱门下弟子,提携不遗余力。曾为拙著《福建词史》撰序,多予鼓励。今不辞高龄,又为本书撰序,亦多予我以启迪。先生道心昭然,弟子当勉之。在此敬谢先生!

是为记。

二〇二四年十二月刘荣平识于半古斋

何振岱书法

作者简介

刘荣平,男,湖北洪湖人,1965年生。2000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闽南师范大学“龙江计划”拔尖人才,兼任福建师范大学闽学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主要从事词学和福建古代文学研究。所编《全闽词》获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一等奖、福建省社会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所撰《赌棋山庄词话校注》获福建省社会优秀成果奖三等奖。近年出版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一般项目《福建词史》。在《文献》《厦门大学学报》《东南学术》《台湾研究集刊》《新宋学》等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一般项目1项,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

王璐瑾,女,河北石家庄人,1999年生。2020年毕业于厦门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202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为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明清文学研究。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