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三月的一天,正随东北军在前线抗日的吕正操接到张学良的电令,让他连夜赶往北平。吕正操当即骑马赶到北戴河,次日一早上火车,下午便到了北平,当夜在中南海万字廊见到了张学良。
吕正操曾是张学良身边的少校秘书,少帅信任的年轻人,彼时在东北军十六旅历练。张学良之所以如此着急召见吕正操,唯一的原因,就是这位东北的”不抵抗将军”急切地关心华北抗日的抵抗情况。他一见到吕正操,便问道,”你看我们的力量怎样,能不能打?”
热河省位于今河北省东北部、辽宁省西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是京津地区的屏障、华北地区的门户,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1931年12月,日本关东军制定了武力占领热河的计划。1932年2月,日本关东军策动内蒙古自治军进犯热河,未能得逞。1932年3月,伪满洲国成立,任命汤玉麟为省长,热河省被列入伪满洲国版图。然而,日本关东军认为”汤玉麟态度暧昧,致日军肃清热河耗去相当时日。最近,汤之态度全无诚意,默视张学良正规军进抵热河,致中日间营积之险恶空气”,热河便成为”满洲国治安上最后赘癌”。为此,日本以”日满认定书”为依据,打着维持热河省治安的幌子,直接披挂上阵发动武装占领热河的战争。
1932年4月4日,关东军司令部以伪满名义,特命汤玉麟为热河省长兼热河军区司令。汤一时未上钩,关东军便伺机武力取热河。7月18日驻义县的300多名日军,以石本权四郎(一日军官)被我义勇军拘捕为借口,向辽热边界之朝阳中国驻军发动进攻。但此时关东军兵力不足,便向日陆军部发急电,要求增援一个师团及一个骑兵旅团。日大本营认为,日本在国际上孤立的状况尚未得到改变,陆军部复电称:鉴于当前内外诸般形势,不宜立即对热河方面进行武力解决,此事可期之他日.于是,关东军便停止了对热河的攻势,又转向对汤玉麟的拉拢。
到了1933年冬天,关东军又用伪满名义,通知汤玉麟派代表开会。在会上日方向汤的代表张舜卿提出:“第一,说汤是满洲国委任的热河省长兼军区司令,必须派亲信负责的人为代表常驻长春,加强联络。第二,为了满蒙一体的关系,要汤同意把铁路由北票延长修建到承德。第三,为了加强联系,要汤同意日本军部在承德设无线电台”。这三条由张舜卿电告汤玉麟,同时直接电告北平的张学良。张学良不管汤的态度如何,即令张舜卿断然拒绝,挫败了日寇政治利诱汤玉麟的阴谋。
日寇对何柱国的咸逼利诱,是通过天津驻屯军秦榆守备队队长落合正次郎进行的。落合曾充任日本仕官学校中华学生队战术教官和中国陆大教官,熟悉中国情况,认识不少东北军的高级将领.1932年11月底,落合受关东军旨意,以取缔义勇军和确保”满洲国”的安全为借口,向何柱国提出创立一个包括滦东和热河的缓冲区,以足够的铜械帮助何拿下热河,进而规取天津为诱饵,怂恿何脱离张学良,实行”独立自治开.唯一的条件是让何切断关内对义勇军的联系.显然这是要何取张学良而代之并逐步走上汉奸道路,何认为,“无论为个人人格或民族气节,都绝无考虑的余地”,便表面推说事关重大不易轻断,暗中报告了张学良。
关东军见何拖而不决,便于12月8日制造了铁甲车炮击榆关事件,并进而扬言如何不出面缓冲,成立滦东和热河地区自治区,则日本只能采取直接行动,届时不仅占领长城各口,如有必要,即使进取平津也无所顾惜。面对日寇图穷匕首见的情势,何柱国赴北平与张学良研究对策,张表示“只有一拼”。接着开了几天的军事会议,在张学良力所能及的范围,作了全面的军事部署。大致以商震的3军开赴滦河(后转冷口),宋哲元的军开赴喜峰口,王以哲部开赴古北口,万福麟和缪微流部推进到界岭口以北地区,支援何部。日寇见何柱国不仅拖而不决,且关内中国军队又有所动作,便先发制人,于1933年元旦,制造了”手榴弹事件”反诬中国军队所为,遂向山海关何柱国部发动进攻,占领榆关后,日寇避开何部主守阵地,全力进取热河。
长城抗战爆发后,张学良与蒋介石电文往来十分频繁。字里行间表明了张学良积极抗战的主张。据《张学良年谱》统计,从1月2日至3月11日.张学良给蒋介石的电报共计16通,蒋介石给张学良的电报共计9通。虽然蒋介石同意长城抗战,但并没有把主力部队用在抗战上。因为蒋介石仍然把其主力部队用在“剿共”上,顽固地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1月2日至4日。张学良六次致电蒋介石,报告“榆关事件”情况:日军此次进犯,并非欲作真面目之战斗,而是想试探我军部署情况,加之我军事部署正在进行集中过程中,因此,“良意此时如能设法对榆关事件谋一缓和延宕办法,俾我各部队迅速集结”,“如日方不顾一切悍然来犯,缓和之谋无效,则我亦不得不尽其全力,与之周旋”。
除此之外,张学良不仅亲自接见抗日义勇军的领导人,鼓励义勇军抗日,还向义勇军提供武器与衣物。从1932年10月开始,张学良通过救国会拨发大批军械物资送给东北抗日义勇军。1932年11月19日,李纯华(辽南义勇军副总指挥)作为张学良特派员,从海上向义勇军输送军需品如下:山炮4门、迫击炮4门、重机枪4架、轻机枪4架、炮弹2千个、手榴弹5千个、小枪子弹30万粒、无线电1台、被服制帽(于上海服装厂制作)二三千件及其他。11月20日,张学良召集华北在平将领会议,协商华北军队改编与移防、救助东北义勇军,整理热河等问题。11月下旬,张学良积极设法用枪械子弹及经费等援助东北义勇军。
1932年12月11日,高鹏等人将战略物资——迫击炮2门、炸弹50箱、重机关枪4挺、马鞍1o件、子弹2万粒、迫击炮弹500发、手榴弹1000个、棉大衣、成衣1000件、丝棉被心850件、毛毯100条等,送到热河。据东北民众救国军第六十六路军第一旅第一团步兵少校史明伦讲述,大刀会匪、邓铁梅(东北抗日义勇军)与日军交战时,张学良给邓“供给以衣服弹药”。
1933年2月,在热河省内的全部义勇军归北平军事分会指挥,且受领兵器弹药及衣服,所有一切均由北平军事分会担负。12月16日,张学良致电在日内瓦的顾维钧,请求苏联当局用武器弹药接济东北义勇军。张学良颁布作战奖励政策,鼓励东北抗日义勇军奋勇杀敌。“夺获小枪一枝者,赏洋二十元;夺获机关枪一架者,赏洋二百元;夺获大炮一门者,赏洋四百元;夺获多数军器者,应照数与以相当之赏金”。
从2月21日至3月3日,日军向承德、喜峰口进犯,汤玉麟率部弃承德西逃。2月21日,日本关东军司令官武藤信义指挥其第六、七、八、十二等4个师团为主力,纠合伪军总计10万余,开始分三路向热河进攻。22日,张学良向国民政府发出急电,要求政府急速提供抵抗日军所需之军备给养。23日,日军向中国当局发出最后通电,声称热河系伪满领土,要求中国军队必须在24小时内离境,否则日军将于24日向热河发动进攻。2月下旬,自热河战端始,张学良命张作相及第三军团司令万福麟,急赴前线,张作相27日抵承德,组建第二方面军总司令部。万于28日抵平泉。3月3日,日军第八师团向承德进犯,汤玉麟率部不战而弃承德西逃,日军兵不血刃进入承德。
热河失守后,张学良十分焦虑。正是在这个时候,他紧急召见了在前线的吕正操,询问是否还能打下去。吕正操告诉张学良,我部据守长城各口,在喇嘛洞子就打了胜仗,喜峰口失而复得,士气高昂。眼下日军后方阵地空虚,没有设防,我们完全可以打!
听完吕正操的答复后,张学良当即表示,不惜一切收复热河,并命令吕正操立即赶回前线,转告何柱国、缪澂流、孙德荃三位旅长:“准备反攻!东北军全部拼上,也要打到底!”张学良态度坚决,下达了反攻命令,并表示,他要去见蒋介石请命……
让吕正操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他领到张学良命令的第二天,他还没来得及登程,就看到张学良被迫通电下野的号外。当晚,吕正操乘火车回到前线,向缪澄流报告了会见张学良的情况以及他的指示。但是,关于张学良对热河抗战的命令也就无从传达和执行了。
原来,在全国抗日热情高涨之际,蒋介石乘专车从武汉到了石家庄,约张学良晤谈,要求张学良下野以缓和国人强烈要求抗日的空气。
3月9日,蒋介石抵保定车站,邀张学良登车相见。蒋说:“接你电请辞职,知你诚意。现全国舆论沸腾,攻击我们两人。我与你同舟共命,若不先下去一人,以息全国愤怒浪潮,难免同遭灭顶,你看谁先下去好?”张答:“当然我先下去。”蒋说:“我同意你辞职,待机会再起用你。一切善后,可按你的意见办,可与子文商量。”
张辞出后,蒋即返石家庄。宋子文与张学良商议,将东北军改编为4个军,分任于学忠、万福麟、何柱国、王以哲为军长,继续抗日,调鲍文樾为北平军分会办公厅主任,并令中央第二、二十五两个师开赴古北口,阻止日军前进。10日,蒋介石致电张学良称:“兄行后,各机关必一如旧状,毫不变更,惟中(蒋介石自称)未到平以前,以敬之(何应钦)兄以部长名义暂代分会委员长职权。”11日,蒋介石致电张学良、何应钦称:“汉兄(张学良)离平时,代委员长职准交敬之兄接代,以免职务中断也。”张遵电正式将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代理委员长职务移交给何应钦。
张学良满腔热情要抗战到底,让蒋介石感到,张对自己的“抗战”意图不得要领,认为“是诚不足与共事”,便暗施逼张下野的既定方针,表面上答应给张学良及东北军以援助,实际是除了宋子文招摇过市的北上之行外,其它都是空头支票。老奸巨滑的蒋介石非常清楚,热河战事一起必败无疑。但中央已给了张学良“全力援助”,前方打不好是张学良的责任,到时既可蒙骗舆论,又可逼张下野,免得张学良硬拖蒋抗战,误了“剿共”大业。
张学良下野后,取代他的是何应钦。多年后,蒋介石派出何应钦为对日受降代表时,侵害大战犯冈村宁次说,“因向中国友人中最亲近的何应钦投降,颇有安全感。”
果然,何应钦取代张学良成为副司令后,便逼迫东北军撤离了长城防线。不久后,蒋介石政府就和日本签订了《塘沽协定》,承认日本占领东三省和热河,把冀东划为“非武装区”,中国不得在那里驻军。两年后,何应钦作为代表,又签订了秘密的《何梅协定》。
张学良出国留洋一段时间后回国,被蒋介石安排到“剿共”前线,但在少帅心中,抵抗日本打回东北的决心始终未曾消退,终于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张学良用自己下半辈子的自由,将自己的爱国热忱展露无遗。
是这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