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来,我国经济都处于复苏关键时间段,多个行业迎来了不同程度的利好。但多家媒体之前提到的报复性消费并未出现,居民消费支出复苏相对滞后,失业率(特别是青年失业率)处于高位。

消费不足,导致我国的工业产能利用率也处于较低位置,内循环属性未得到有效提升。以今年第一季度为例,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降至74.3%,与去年第四季度相比,环比减少1.4个百分点。
若与上年同期相比,我国工业产能利用率同比缩减1.5个百分点,而且是新冠疫情自全球大流行以来的“第二个低点位置”。部分行业的产能利用率甚至仅略微超过60%,企业营销压力很大啊!
我国目前的情况类似于2021年对2020年的复苏,但2021年的全球各国贸易都在快速反弹。这是当下所不具备的,在外部需求不确定性因素日益明朗背景下,有必要强化我国的内部需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多位有识之士呼吁国家直接给居民发钱刺激消费,也可以将“发钱和消费券”结合使用。如果认为无差别发钱,是在给富人补贴的话,那不妨特定的低收入人群发钱刺激消费。

例如:清华大学主办的期刊——《清华金融评论》就曾发文建议“继续针对低收入人群和脆弱群体发放生活用品消费券,提高失业救济补贴力度,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如上图)。
但有学者提出了反对意见
南生无意中看到某经济学者的文章,提到:我国消费转型迟迟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是因为大家有几个认识误区——其中一个误区是“通过提升工资水平,增加居民收入”,进而推动消费是不可取的。
给出的理由是:提升我国就业人员的工资,得到的结果只能是让企业想办法用资本来代替劳动力,最终会抑制就业,进而压低工资总额(如下图)。

这是什么奇葩逻辑啊!难道我们中国人只能拿低薪吗?我们国家不断强调推动产业转型和升级,抢占全球供应链中高端,在这个过程中“就业人员的收入必然要上涨的”,怎么能不加工资呢?
我国就业人员收入占GDP比重低于发达经济体,我国发展经济最终目的是惠民。在产业不断升级过程中,就业人员收入增幅更高一些,逐步向发达国家“就业人员收入占GDP比重”靠拢,难道不是必须要做的事情吗?
某经济学家还提到第二个认识误区——直接给居民发钱来刺激消费。这位经济学家是坚决反对的,理由是:直接发钱,老百姓不消费,会存在来;直接发钱可能会养懒汉,降低我国国际竞争力。
这又是典型的拍脑袋行为,您怎么知道给我们这些老百姓发钱了,我们就必然会存起来,不消费呢?

疫情期间,很多国家、地区都给老百姓发钱或者是消费券刺激消费。他们用事实证明了,发钱后,居民消费都大涨了,成为拉动经济复苏的重要动力。
为什么只看到,我们国家居民储蓄率高的一面,只注重中外居民的不同点,并且刻意放大这个不同点。为什么不能看到中外居民的共同点呢——那就是我们都希望有钱消费,我们渴望消费。
咱们中国人口超过14亿,如果给每个人都发钱,财政负担估计受不了。平均每个人拿到的钱预计也不高,难以有效推动消费。但可以给特定的低收入群体发钱啊,难道不能给他们每人增添几件新衣服?

为何不能让他们早餐都能喝杯牛奶,午餐多一块肉,让他们偶尔也去一下“平时不敢下的馆子”,过年豪横地买上两瓶好酒?你敢发钱,我就敢消费,不信你试一试。做人,得有良心!本文由南生撰写,无授权请勿转载、抄袭!